SpaceX財務壓力大 低軌衛星獲利大不易

低軌衛星被視爲可能會是主導未來6G技術的關鍵,並促成萬物聯網的重要環節之一,目前已有多家國際大型業者展開佈局;包括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創辦航太公司SpaceX所推動的「Starlink(星鏈)」、亞馬遜(Amazon)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的「Kuiper」,以及加拿大衛星通信公司Telesat等都爭相投入。

研調機構TrendForce指出,低軌道衛星自SpaceX引領話題後,帶動更多衛星營運商相繼遞件發射衛星,預估至2022年全球衛星市場產值將有望達2950億美元,年成長3.3%。

目前低軌衛星有地面站天線追蹤難度高的痛點,以布建地面站爲主的臺廠可望因此受惠。臺灣衛星相關廠商過去多數專注於中、高軌衛星相關設備與零組件,隨着低軌衛星市場興起,衆多臺廠包含臺揚、啓碁、金寶、升達科、同欣電、公準、穩懋、羣電、臺光電、華通、升貿等,皆成爲SpaceX的Starlink供應商。

不過,馬斯克日前在內部員工信件中自爆,若無法在2022年底前達成星艦(Starship)和星鏈(Starlink)預設目標,恐面臨破產危機,嚇傻一票投資人;儘管分析師指出,SpaceX短期內破產的機率其實相當低,但低軌衛星商用模式確實面臨諸多挑戰。

事實上,DIGITIMES Research資料指出,過去有3家1990年代先後以低軌衛星提供通訊服務的業者,如Iridium、Globalstar及Orbcomm,皆相繼於2000年申請破產重整,且至今仍未達損益兩平。

管理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指出,要部署一套衛星網路系統,費用估計在50億美元至100億美元間,且營運成本很高,光是衛星壽命5年一到,要更換衛星的成本就達10億至20億美元。

TrendForce也認爲,衛星營運商必須在初期就佈局逾千顆小型低軌道衛星,考量小型低軌道衛星生命週期小於5年,勢必着重低成本製造與發射方案,以有效控制資本支出。例如加速普及化以降低整體成本,而SpaceX與亞馬遜個別採垂直整合與集團整合,且皆可與企業、政府、消費者串連,可有效降低與他廠合作成本。

DIGITIMES Research分析師黃雅芝指出,SpaceX資金充裕且商業模式儼然成形,以可回收的火箭爲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或其他衛星業者運送補給品、發射衛星至太空賺取運費,進而分攤火箭的發射成本、降低部署衛星羣的建置成本;Telesat則在加拿大政府金援下,將打造298顆衛星羣,鎖定企業或政府應用。

黃雅芝補充,亞馬遜(Amazon)Kuiper計劃的衛星部署進度最慢,且由於Blue Origin的衛星運載火箭New Glenn開發進度落後,Kuiper衛星不得不委由聯合發射聯盟(ULA)發射衛星,使其面臨總體成本攀升。以航太衛星領域的高成本來看,業者欲藉低軌衛星網路服務獲利,其實充滿重重挑戰。(編輯:張良知)111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