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連任誘惑:梅克爾三振勁敵的「不敗神話」

散去的「舒爾茲效應」是否成就了梅克爾的「不敗神話」? 圖/路透社

德國今年將在9月24日舉行聯邦議會選舉,在這之前,在北萊茵-西發利亞邦、什列斯威-好斯敦邦與薩爾蘭邦陸續舉行邦議會選舉。這三場邦選舉被視爲九月大選的前哨戰。德國社會民主黨(簡稱社民黨;SPD)在今年3月26日輸掉薩爾蘭邦,5月7日又輸了什列斯威-好斯敦邦,5月14日又在北萊茵-西發利亞邦敗下陣來,換言之,社民黨連三場的前哨戰,都敗給了梅克爾的基民黨(CDU)。

三振之中,最爲經典的就是北萊茵-西發利亞邦,它是德國16邦中,人口最多的一個邦,幾乎佔全國總人口的五分之一,在全國性選舉光譜上被歸類爲最重要的一級戰區,因此一般都將北萊茵-西發利亞邦選舉,視爲聯邦大選的決定性戰役。

年初,試圖挑戰梅克爾總理大位,以及基民黨執政大權的社民黨,派出「歐盟戰將」舒爾茲(Martin Schulz),聲勢高漲一度力壓梅克爾。這次慘遭三振,是不是意味着「舒爾茲效應」(Schulz Effect),已經不再?而梅克爾就可因此高枕無憂,開始做她的第四任總理夢了嗎?

「歐盟戰將」舒爾茲,在今年三場大選前哨戰,面臨徹底的潰敗。 圖/路透社

▌征伐北萊茵-西發利亞:梅克爾勝!

爲了贏得北萊茵-西發利亞邦第一級戰區,基民黨與社民黨都相當重視這場選舉;兩黨黨魁——梅克爾與舒爾茲——多次親臨現場助陣,梅克爾更八度造訪該邦,爲基民黨邦長候選人拉薛特(Armin Laschet)站臺。兩黨黨員也都卯足全力到處造勢拉票,形成空前激烈的選戰;5月14日的投票裡,約有1300萬合格選民參與,投票率約66%,比2012年增加六個百分點。

根據德國第一電視臺在投票日隔日的選舉顯示統計資料,基民黨意外獲得最高票,以32.9%得票率取得執政權;社民黨流失八個百分點,僅得31.3%,被迫交出執政權。而自由民主黨(FDP)獲得歷史性最高得票率12.5%,成爲該邦第三大黨,這樣的表現,不僅讓自民黨得到與基民黨聯合執政的機會,且可望在九月重返聯邦議會(在這屆聯邦議會中,自民黨沒有任何席位)。

疑歐、極右民粹主義的德國另類選擇黨(AfD),以7.4%的得票率位居第四大黨;綠黨的得票率卻比五年前大約少了一半,只有6.3%;左翼黨(Die Linke)則因未能跨越5%門檻,無緣進入邦議會。爭取連任失敗的社民黨籍邦長克拉芙特(Hannelore Kraft),之後宣佈辭去邦主席的職位,並退出政壇。

該邦長期由社民黨把持,且是社民黨黨魁舒爾茲的故鄉,實屬社民黨「紅旗」天下,不料,卻被梅克爾達陣成功。這一役的戰敗,不僅是克拉芙特從政以來,最大的失敗,也將對社民黨的未來,以及九月份的選舉產生巨大影響。

挑戰連任失敗的的社民黨籍邦長克拉芙特,宣佈辭去邦主席的職位,並退出政壇。 圖/路透社

▌從「舒爾茲效應」,到「舒爾茲綁架」

然而,爲何社民黨會接連失敗,有三個點值得觀察:首先,是舒爾茲「政策不明」,導致「舒爾茲效應」完全熄火:才於今年初辭去歐洲議會議長職位,從布魯塞爾轉戰柏林的舒爾茲,對德國選民而言仍然是一號陌生人物;「外來騎士」要攻佔柏林實非易事。加上舒爾茲自從三月底接下社民黨黨魁職位,以及正式成爲總理候選人後,至今只有兩個月不到的時間,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舒爾茲既要整合社民黨內部,又要到處輔選,實無法專心研議與建構九月大選之策略與政策。

因此,舒爾茲應該要儘快提出一些具體的、具有未來性的政策,才能挑戰梅克爾;否則,光憑目前所主張的改良「2010議題」(Agenda 2010),是了無新意(因爲梅克爾也在做改進「2010議題」的事),沒辦法成爲執政黨。再說,舒爾茲所打出的「社會公平、突破、創新」口號,雖有高度,但無深度,到目前爲止只是紙上談兵,沒有任何具體的配套政策,於是產生一種聽得到看不到的「空砲彈現象」。

悉知,德國人的選舉哲學是「選政策,不選人」,因此,只要誰的政策好,誰的政策能夠改善選民生活,誰的政策能夠帶給選民未來,那麼德國選民就會豪不吝嗇地把神聖的一票提給那個人。經過這三連敗,舒爾茲的角色與功能開始受到質疑,到底舒爾茲是帶領社民黨前進的動力,還是社民黨的障礙,這樣的新議題,在社民黨內部已經慢慢傳開,要如何重新凝聚社民黨,是舒爾茲所面對最重要的課題。

再來,是外界高估了「舒爾茲效應」,草率地把「邦層級政策」與「聯邦層級政策」混爲一談:舒爾茲創造「一百分先生」的紀錄後,社民黨內開始把舒爾茲推向最前線,三邦候選人都非常期待舒爾茲前來站臺,也因此,各邦候選人的政見都以舒爾茲爲馬首是瞻,形成一種「舒爾茲綁架地方」的現象——舒爾茲把競選聯邦議會的口號與策略帶入各邦,各邦候選人也有意無意地接收舒爾茲的口號與策略,因此,各邦候選人也鮮少提出符合各邦需求的政策。

外界高估了「舒爾茲效應」,草率地把「邦層級政策」與「聯邦層級政策」混爲一談。 圖/路透社

一直是社民黨「紅旗」天下的北萊茵-西發利亞邦,如今卻被梅克爾達陣成功。這一役的戰敗,對社民黨的未來,以及九月份的選舉產生巨大影響。 圖/路透社

例如,在北萊茵-西發利亞邦的「安全問題」、史列斯威希-霍斯坦邦的「青年失業問題」、薩爾蘭邦的「地方產業轉型問題」等議題上,社民黨候選人都過度依賴「舒爾茲效應」;當舒爾茲本身的「政策不明」時,社民黨的地方政見,皆會因缺乏接地性、少了吸引力,而崩盤式地產生三連敗。

最後,社民黨在地的執政錯誤,成爲壓倒該黨的最後一根稻草。悉知,在今年選舉之前,史列斯威希-霍斯坦與北萊茵-西發利亞都是社民黨執政的「核心邦」,是社民黨發揮政治影響力的重要根據地,一旦失守,那對社民黨,以及舒爾茲本身,都會造成相當不利的影響。然而,社民黨在這兩邦的執政卻受到很多批評,特別是在安全議題上,更是爲人詬病。衆所皆知,北萊茵-西發利亞邦一直存在嚴重的內部安全問題,特別是「2015科隆除夕夜性侵事件」和「2016柏林聖誕市場恐攻事件」所引發的警察失靈爭議,更是致命傷。

到目前爲止,科隆民衆仍然不能夠理解,爲何當時科隆站前廣場爆發性侵事件時,幾乎看不到警察的人影,事態嚴重之後,科隆市警察局的應變處急也是慢半拍,導致受害女性數量急速增加;而柏林聖誕市場恐怖份子阿姆裡(Anis Amri)的主要藏匿地點,就是在北萊茵-西發利亞邦,但是,失靈的警察監控措施,讓阿姆裡能夠從容地往返北萊茵-西發利亞邦與柏林邦之間,成功規劃與執行這項恐怖攻擊行動,這樣缺乏專業的反恐維安制度,讓選民感到處處有威脅,日日不平安。

然而,主管這兩件大案的北萊茵-西發利亞邦內政部,至今仍然無人對此負責下臺,邦長克拉芙特還力挺內政部長葉格(Ralf Jäger),認爲「經理性調查之後,葉格沒有疏忽之處,因此沒有解除其職位的必要」,邦長的說詞,非但沒有得到選民的諒解,反倒成爲基民黨攻擊的主要目標。基民黨邦長候選人拉薛特主張立刻革職葉格,以爲此事負責,倒是博得廣泛選民的支持。

北萊茵-西發利亞邦失靈的警察監控措施,讓選民感到處處有威脅,日日不平安。 圖/法新社

▌淡定梅姨,薑還是老的辣

今年是德國超級選舉年,三場邦選舉,再加上一場聯邦議會大選,使梅克爾政府受到最密集的檢驗。不過,梅克爾的選情頗有漸入佳境的態勢,從今年初到現在,總共有五項捷報,有利梅克爾的九月選情。

其中,有兩項來自國外,三項來自國內。

悉知,今年3月15日荷蘭舉行大選,留歐派總理呂特順利取得連任;而走大歐洲主義路線的法國新任總統馬克宏,則在5月7日第二輪投票中,以壓倒性多數打敗主張脫歐的勒龐。這兩場留歐派的大勝利,爲梅克爾的歐洲政策做了最好的背書,這不僅產生有利梅克爾國內選情的溢出效應,而且還間接穩定了梅克爾在歐洲的領導地位。這兩件來自國外的喜事,讓梅克爾吃了一顆定心丸。

當然,梅克爾的主要戰場還是在德國。親歐派在荷蘭和法國的獲勝,固然對梅克爾有加分效果,但德國國內每場選舉的勝敗,纔是決定梅克爾能否繼續連任的關鍵。因此,梅克爾還是把她的注意力拉回國內選舉上,仔細經營每場選舉。

法國新任總統馬克宏於5月14日走馬上任後,便延續德法友好傳統,立即於就職第二天赴德拜訪梅克爾總理。 圖/美聯社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20日出現「一百分先生」後,德國全國各地掀起一股前所未有的「舒爾茲浪潮」,氣勢如虹的社民黨攻勢猛烈,導致基民黨內部紛紛擾擾,雜聲不斷,許多基民黨黨員都主張採取反擊措施,以抑制「舒爾茲效應」的擴散。但是,不動如山梅克爾沒有采取「攻擊策略」,始終堅持「做好施政是最佳選舉策略」(Regieren ist der beste Wahlkampf)的理念。

她一步一腳印地改善「歡迎政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首先梅克爾爲失當的難民政策止血(梅克爾在2016年9月柏林邦選舉後,公開承認她的難民政策有問題,並保障2015年以來的難民亂象不會再重現),再從2016年慘痛的地方選舉失利中東山再起(柏林邦、Mecklenburg-Vorpommern邦等),最後在2017年三邦選戰中大獲全勝。還記得,5月7日知名度不高的基民黨邦長候選人根特(Daniel Günther),在什列斯威-好斯敦意外擊敗現任社民黨籍邦長阿爾比希(Torsten Albig)時,基民黨欣喜若狂,但梅克爾卻踩下剎車,要求黨內同志不要得意忘形、大意失荊州,她語重心長地表示:

邦選舉是邦選舉,聯邦選舉是聯邦選舉,兩者截然不同,大家仍需爲九月大選繼續努力。

梅克爾就是以這樣「淡定」的領導風格逐漸贏回民心,而喜歡穩定的德國人,或將會繼續擁抱梅克爾,預計九月將是梅克爾實現四連任的秋天好季節。

淡定以「做好施政是最佳選舉策略」來回應「舒爾茲效應」的梅克爾,或將有望達成四連任。 圖/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