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南江: 大巴山裡大戶的養羊“致富經”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遊儀
一座座青山緊相連,一朵朵白雲藍天飄,一處處羊場綴山間,一陣陣羊兒咩咩叫……站在四川巴中南江縣的古耕家庭農場一隅,望向遠方,浮現眼前的是一幅山水農家畫。
農場負責人張四海今年49歲,之前一直從事非養殖行業,但在談起黃羊養殖技術和經驗時,絲毫不亞於養殖專家。“南江老百姓有傳統的養殖習慣,但缺乏大戶帶動,養殖不成規模。”張四海說,在走訪20多家黃羊養殖大戶後,他決定發展南江黃羊規模化養殖,第一年便養了300餘隻。
黃羊養殖並非易事,得積累經驗。回想起養殖起步階段的經歷,張四海仍舊記憶猶新:“起初缺少經驗,黃羊常得病,死亡率高,特別心痛。”
請專家、去學習,張四海不僅控制了黃羊死亡率,更養出了優質品種。隨着南江縣出臺“黃羊倍增計劃”、“南江黃羊20條措施”等黃羊產業發展政策,更是讓他喜笑顏開。
一級擴繁場補助、圈舍補助、機械設備補助……“共有170多萬元的補助資金,不僅減輕了經濟壓力,還增加了產業發展的信心。”張四海說,接下來準備開發一些黃羊菜系,辦農家樂。
截至目前,南江縣共有養殖場(戶)2110個,其中一級擴繁場5個,二級擴繁場5個,規模場183個,家庭羊場282個,養殖戶1639戶。
“嘟嘟嘟……”隨着投喂機械通過傳送帶不斷輸出,不一會兒,圈舍內的近千隻黃羊的投料便完畢。“通過機械化投料,既輕鬆又省力,以往光是喂料都要請兩個人花費大半天的時間,現在一個小時就能全部完成。”張四海介紹。
科技養殖不只是機械投喂,還有自動飲水、出糞、遠程監控等。他說,“現在發展養殖沒有技術含量,成本不僅高,還掙不到錢。我們現在餵養的草料也是經過科研人員精心配比,黃羊長得又壯又好。”
吃百草、飲山泉、利用山地生態放牧,南江縣素有“黃羊之鄉”的美名,但傳統放牧,養殖數量有限,牧場的承載力也有限,放牧養羊冬天還掉肉,一隻100斤的羊過個冬就只有80多斤肉。
產業要壯大,產量必須提高。南江黃羊科研所科研員何向東說:“針對黃羊生活習性和當地環境,我們經過三個多月試驗對比,在草料中加入玉米、小蘇打、鹽等,形成適宜黃羊均衡生長的草料配方。”從讓羊吃飽、到讓羊吃好,“黃羊倍增計劃”用5年時間實現“種羊擴繁、基地規模、農戶收入、品牌價值、綜合產值”5個方面的倍增。
“現在黃羊養殖再也不是傳統模式了,得靠科技養殖。”張四海說,這個月來自重慶的客商就意向性訂購1000只黃羊,僅這一單,就夠他忙好幾個月。
(劉曉龍參與採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