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得好聽 F-35A形成戰力 還早!

美國空軍F-35A戰機2015年進行空中加油的資料照。(圖/美國空軍)

在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贏得製造合約15年後,美國空軍週二終於宣佈,首支F-35A隱形戰機中隊已形成戰力,是這項計劃的重要里程碑。

理論上,所謂形成初始作戰能力,就是說F-35已經能派赴海外,轟炸伊斯蘭國(IS),或威懾中、俄等國。

美國《野獸日報》(The Daily Beast)指出,消息雖令人振奮,但別高興得太早,美國空軍想讓打算採購的2,400架F-35悉數到手,可能還得再等20年,並投入3000億美元(約9613億臺幣)。

縱使就技術上來說,F-35聯合攻擊戰鬥機(JSF)最早在8月便能部署戰區,但由於程式還有許多地方需要除錯,因此五角大廈很可能會再多等幾年,纔會派F-35出任務。

或許美國官方已宣佈,F-35已形成戰力,但那並不意味着F-35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縱使美國空軍背書,但它仍比開發商所承諾的難操作、更復雜、更昂貴,也沒那麼可靠。

就許多方面來說,美國空軍拿到的F-35,並非他們幾年前以爲能拿到的美而廉神機。

美國空軍、海軍與海軍陸戰隊都想要F-35發揮不同的功能,而他們都想要的,就是避開雷達與其他感測器偵測的隱形能力。

空軍要F-35簡易、便宜、容易操控、擁有一個引擎、機翼小、機身纖細,在速度、酬載與迴旋能力上獲取最佳的平衡。而海軍想要的是雙引擎戰機,並要它起碼能在航母上起降,但這意味着飛機將犧牲速度,有較大的機翼,以加強升空能力。

至於海軍陸戰隊要的,則是能從兩棲突擊艦上垂直起降的F-35,而這意味着必須在駕駛艙後安裝向下噴射輔助引擎,連帶的,機身就會變得比較寬。

洛馬爲了滿足這三個大主顧,於是爲空軍開發了F-35A戰機、爲海軍陸戰隊研製了F-35B,併爲海軍打造了F-35C戰機。不過,爲了儘量壓低成本,美國軍方與洛馬希望,這三種版本的F-35能儘量一樣。

當然,這意味着妥協,爲了要有海軍陸戰隊強烈要求的垂直起降能力,結果F-35A的機身變得比實際需要的寬,而F-35C與海軍多數雙引擎戰機不同,只有一個主引擎。

不過,妥協不僅沒有降低成本,硬要異中求同,反倒增加了複雜度,導致成本節節高升。

或許最糟糕的,就是2015年中,F-35聯合攻擊戰機計劃的圈內人泄漏了測試駕駛員的報告,說F-35在與它將取代的F-16戰機模擬空中格鬥中,明顯暴露了在加速和轉彎速度上的劣勢,以致無法跟上F-16。

軍方與洛馬稱媒體斷章取義,並肩稱在真正的戰鬥中,F-35根本不必近距離格鬥,只要避開對方,或遠距打下敵機即可。

2015年7月海軍陸戰隊宣佈,首支F-35B中隊的10架戰機形成戰鬥力。不過,後來又將首次部署延至2017年,《野獸日報》指出,這一切不過承認了,「形成戰力說」只是公關伎倆。

美國空軍早就說過,在洛馬已交出的180架F-35A戰機中,首批12架戰機將於2016年8至12月形成戰力。而他們顯然已打定主意,不要錯過自設的最後期限。

老實說,隨着F-35軟體研發的進度愈來愈落後,2013年時任美國空軍作戰司令部司令的郝斯提吉(Mike Hostage)將軍被迫選擇,究竟要給更多研發時間,還是減少「形成戰力」的要求,結果他選擇了降格以求。

這決定有政治因素在內,據美國空軍對這決策過程的官方說法是:將軍「開始瞭解到,等待所帶來的整體相關負面影響」。

儘管各方批評不絕於耳,認爲美國空軍所謂F-35A具備初始作戰能力,宣傳意義大過實質,而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防務分析家哈里森(Todd Harrison)雖然也認同這點,但依舊認爲,相關宣佈顯示,F-35已向前踏出很重要的一步。

他指出,一路走來,F-35的問題令人目不暇給,但能走到宣佈具備初始作戰能力這一步,顯示它已漸趨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