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理】水庫與大壩!附高考地理地下水專題
1.概念區分
(1) 大壩:是攔截江河渠道水流的擋水建築物,是水庫的一部分,相當於大門。可形成水庫,擡高水位、調節徑流、用於防洪、供水、灌溉、水力發電、改善航運等。調整河勢、保護岸牀的河道整治建築物也稱壩,比如丁壩、順壩和潛壩等。
(2) 水庫:攔洪蓄水和調節水流的水利工程建築物,是整體工程,相當於房間。是在山溝或河流的狹口處建造攔河壩形成的人工湖泊。水庫建成後,可起防洪、蓄水灌溉、供水、發電、養魚等作用。有時天然湖泊也稱爲水庫(天然水庫)
2.河流建設水庫大壩條件分析
壩址:① 選在兩側等高線密集的河流峽谷出口最窄處(因該處築壩工程量小、造價低、庫區容水量大);② 應避開喀斯特地貌區、地質斷裂帶,並考慮移民、生態環境等問題。
庫區:宜選在河谷、山谷地區,或“口袋”形的窪地或小盆地, 以保證有較大的集水面積和庫容。
3.水利工程建設的作用
4.水庫和大壩對區域的影響
(1)對大氣圈的影響:①水庫周邊地區,氣溫日較差、氣溫年較差減小;②水庫水面較大,蒸發量增加,水庫上空及周邊空氣溼度增加;③水庫水面和周圍陸地的熱力性質產生湖陸風;④東北地區某些水庫下游河段,由於水庫中較高水溫的水下泄,使得水氣溫差較大,近水面氣溫提高後,飽和水汽壓變大,水汽蒸發更劇烈;產生的水蒸氣遇冷凝華形成的小冰晶掛在樹上,形成霧凇。
(2)對水圈的影響:①大壩下方,落差變大,流速變快,下蝕作用加強;②大壩攔截上游泥沙,清水下泄,搬運泥沙的能力提高,下游河牀變低,留在原河道的物粒徑變大;③河流水位(水位取決於徑流量大小和河牀高程)有可能下降;④調節徑流,削峰補枯,水庫下游徑流量季節變化減小;⑤削減洪峰峰值流量,延緩洪峰到達的時間;⑥河水流動性強且水庫深部水溫較高,水庫下游河段不易結冰;⑦水庫上游水位上升,河面展寬,提高航運能力。
(3)對岩石圈的影響:①大型水庫,若下方有斷裂帶等不穩定地質構造,有可能會誘發小型地震;②水庫蓄水後,上游河段水位上漲,浸泡兩側巖體,易誘發滑坡。
(4)對生物圈的影響:①影響魚類洄游;②河流下游河段泥沙量的減少,漁業減產;③上游河段水位上升,有可能淹沒某些生物的棲息地,如雲南省爲了保護綠孔雀的棲息地;④庫區水流動性減弱,水質變差,水生動物減少,水面植物可能增加;⑤庫區蚊蟲滋生,傳播疾病概率增加。
因爲專注所以專業
優質內容值得傳播
推薦轉發評論留言
歡迎標註來源轉載
(5)對社會經濟的影響:①大型水庫往往和水電站同時建設,發展經濟,增加電力供應;②爲庫區周圍和下游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實現農業穩產、增產;③庫區周圍若有地勢較低的水稻田,可能導致排水不良,單產減少;④利用水庫發展水產養殖業;⑤利用水庫發展旅遊業,如水上游樂項目;⑥庫區上游地區水深增加,河道拓寬,通航里程和通航能力會增加;原有港口,停泊船隻噸位提升,港口規模擴大,經濟腹地也會變大。
5.部分河流進行大壩拆除的原因分析
地下水,是指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狹義上是指陸地水面以下飽和含水層中的水。在國家標準《水文地質術語》中,地下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各種形式的重力水。
地球上共有多少水?
有人說,地球實際上是個“水球”,因爲這個星球的表面有71%被水覆蓋。
地球上的總水量有近14億立方千米,這些水以液態、固態和氣態的形式存在着。地球上的水絕大多數存在於海洋裡,海水佔地球全部水量的96.5%。
陸地上的水從形式上分爲固態和液態,從性質上可以分爲淡水和鹹水。固態的水包括冰川、冰蓋、冰架、冰山,以及永久凍土內的地下水。跟我們日常生活聯繫比較多的是地表的液態水,這些水存於江河、溪流、湖泊、池塘等。
地球大氣中也存在着少量水分。我們能感覺到空氣溼潤或乾燥,天氣預報中說的“溼度”與空氣中所含水分多少有關。雖然不同地區、不同時候,大氣中水分的含量經常會變化,但是總體來說,地球大氣中水分的總量是基本不變的。
地球上水資源總量很大,分佈卻存在差異。在空間上,有些地方水資源豐富,而有些地方則極度缺水。水資源在時間上的分佈也不均勻,比如非洲南部草原,有明顯的旱季和雨季之分,旱季大地一片乾枯,雨季則萬物生長、欣欣向榮。中國西北地區要比東部地區乾旱得多;人口密集的東部地區屬於季風氣候,夏天潮溼多雨,是一年中降水最多的季節。
地下水從哪兒來的呢?
地下水不像河流、湖泊、大海那樣直接暴露在外,而是藏在地表以下,我們平時看不到。地面以下是土壤和岩石,哪兒有地下水呢?其實,大部分地下水儲存在土壤和岩石的孔隙之中,也有少部分以地下河、地下湖的形式存在於自然形成的地下空洞裡。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我們往泥地上潑水,水很快會滲入地下,地表只留下一些水跡。這是因爲土壤是由質地疏鬆的顆粒組成,顆粒可以吸附水分,顆粒之間也可以存儲水分。岩石質地堅硬,但內部也是存在空隙的,這爲地下水提供了存儲空間。實際上,自然界裡不存在絕對不含水的岩層。
科學家把地下岩層分爲含水層與隔水層。含水層與隔水層是相輔相成的,我們可以把隔水層想象爲一個盤子,盤子上面的含水層則是吸滿水的海綿。如果盤子沒了,海綿裡的水就會因重力作用向下滲漏,所以含水層與隔水層對地下水的保存都非常重要。
地下水很少受到污染,所以很多地區人們都以地下水作爲生活用水。那麼地下水的來源又在哪裡呢?總體來說,地下水跟地表河流一樣,水源也是來自天空中的大氣降水——雨和雪。這些水從地表滲入地下,條件適宜時就儲存在岩層中。
在地球的水循環中,地下水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地下水藏在地下,我們平時看不到,但是它卻維持着地球水循環系統的健康和穩定。
井水爲什麼會冬暖夏涼?
以前,在自來水還沒有普及的時候,井水是城市、鄉村生活的重要水源。有些井水清澈甘甜,而有些則苦澀、渾濁,需要澄清後才能飲用。但不管是甜水還是苦水,井水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冬暖夏涼”。
冬天,井裡打出來的水是暖的,不像露天的水那麼冰冷;而夏天,井水反而會變得冰涼。難道井下有空調?當然不是,通常冬季的井水溫度會比夏季低幾攝氏度,但是相對於地面冬夏的溫差,井水溫度變化非常小,因此纔會讓人有“冬暖夏涼”的錯覺。
太陽光的照射是地表熱量的最主要來源。但是在地球內部,陽光對溫度的影響並不算太大。只有地殼表層,纔會因爲受到陽光的影響而改變溫度。
夏天日照強烈,但卻不能穿透土壤。由於井水處於地下深處,只有很少的熱量能傳遞下去,所以夏天取上來的井水,相對比地表上的河流、湖泊水溫要低,手伸進去會感覺冰涼。
冬天地表溫度很低。但是地面以下的地層不會直接散發熱量,溫度反而會比地面高。因此從井裡打出來的水,比地面的水溫度要高,感覺比較溫暖。
越深的井,水溫的變化就會越小。實際上,普通的井水,一般情況下夏季會比冬天溫度高3℃~5℃。
15G備考資源,隨問隨答,專題設計,優質課件,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注:本文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自我們都愛地理、中學地理研究、中學地理課、匠心地理、輕輕鬆鬆學地理、高考地理、講地又講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這般學地理等各地理公衆號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併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繫註明來源或刪除,點擊閱讀原文,獲取更多內容。
順手點擊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點贊
這是我們堅持不斷
持續不停更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