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情吃緊?氣象署:今年梅雨量正常至偏少、氣溫偏暖

氣象預報中心主任陳怡良表示,今年梅雨雨量預估正常至偏少,氣溫正常至偏暖。記者周湘芸/攝影

中央氣象署預測,今年春季(2至4月)平均溫度爲1951年以來的第2暖,整體雨量值則偏少,僅約氣候值8成;接下來梅雨季(5至6月)預計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發生,劇烈天氣機率將增高,總雨量以正常至偏少機率較大,平均氣溫以正常至偏暖機率最大。另外,聖嬰現象逐漸減弱,從聖嬰類別機率預報來看,夏季起有機會發展爲反聖嬰現象。

氣象署氣象預報中心主任陳怡良指出,今年春季(2至4月)除了在2月上旬、2月底至3月中旬受到鋒面及冷氣團影響氣溫略低外,3月下旬後偏暖爲主,4月下旬受鋒面影響略降,但整體氣溫明顯較氣候值爲偏高,平均溫度22度爲1951年以來的第2暖,也高於氣候平均值20.8度,各測站都在歷史溫度前10名。

另外,降雨方面,陳怡良表示,今年春季主要發生於鋒面及華南雲雨區影響期間,2、3月雨量偏少,4月雖有鋒面影響,但分佈不均,宜蘭、花蓮及蘭嶼測站偏少,整體雨量值222.8毫米偏少,僅約氣候平均值282.8毫米8成。

展望未來,他表示,5月下旬到6月上旬,滯留鋒面徘徊在臺灣附近容易造成連日豪雨,並伴隨短延時強降雨, 中部以北可能較早於5月上旬發生。未來一季冷熱交替明顯,且逐漸進入夏季,加上全球暖化,也易有極端高溫。另外,聖嬰現象逐漸減弱,赤道東太平洋已沒有那麼高的海溫,夏季起有機會發展爲反聖嬰現象。

陳怡良指出,氣象署檢視該署及各國數值模式的預報,預測今年梅雨季各地平均氣溫以正常至偏暖的機率最大,尤其5、7月整體偏高,6月則爲部分地區偏高;雨量以正常至偏少的機率最大,無論是5、6、7月各地區以正常機率最高,其次爲偏少,呼籲社會大衆珍惜水資源節約用水。

他指出,近年來,梅雨季的總雨量雖然沒有明顯增加或減少,但降雨時間更集中,導致短時強降雨事件發生頻率有升高的趨勢,面對預報不確定性較高的梅雨對流系統,氣象署將持續密切即時監測,降低其可能造成的災害,也呼籲各界應及早做好排水系統的疏濬與水土保持工作,尤其是對降雨承受能力較低地區,更應加強防範。

另外,他也提醒,梅雨鋒面常會伴隨雷電發生,民衆也須防範雷擊及強陣風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