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丹·艾克曼《俄羅斯方塊》:遊戲史考察嚴謹,文筆精采但過於豐富
電子遊戲發展逾半個世紀,隨着電腦技術不斷快速地突破更新,電玩作爲一種文化型態,也以人類史上少見的速度持續爆炸成長。從第一部《薩爾達傳說》(The Legend of Zelda, 1986)到《薩爾達傳說:曠野之息》(The Legend of Zelda: Breath of the Wild, 2017),中間不過經歷三十年,單看視聽表現,比較年少的玩家在第一時間,恐怕很難想像這是同一系列的遊戲。《毀滅戰士》(DOOM, 1993-2016)作爲歷久不衰的經典,也在二十五年裡見證這段進化的歷史。比起電影於二十世紀三O年代從無聲到有聲,電玩從古早馬賽克點陣圖到現今高度清晰擬真的表現風貌(配樂也隨之由單音階電子音效,進展爲完整管絃編制的交響曲),似乎更具有超乎想像的衝擊。
三十年過去,《薩爾達傳說》的骨灰級玩家依然操縱着林克揮砍長劍、射擊弓箭和投擲炸彈,經典元素相同,遊戲精神依然,表現力卻是突破次元的進化。《薩爾達傳說》當然是遊戲史的里程碑,作爲「史上最偉大遊戲」的有力競爭者也當之無愧;幾十年來的技術演進,則確實得以讓系列新作更妥善地貼近宮本茂(1952-)「探索世界」的原初精神。長壽的遊戲系列多有類似的發展歷程,讓人感嘆電腦技術如此一日千里,世局變化滄海桑田。卻也有少數作品打從創造以來,便是完成度極高、難以在表達形式上有創造性變化的「原型」遊戲。《俄羅斯方塊》(Tetris, 1984)正是其中最具典範的代表。
最早的《俄羅斯方塊》(Tetris,1984)。圖片來源:WIKI。
世界的俄羅斯方塊
有關這款已經在人類記憶符號化的遊戲,想必已無需多費筆墨介紹它的遊戲型態。事實上,由於其極度純粹的操作及基本規則,使得絕大多數人即便從未打過電動,也足以在第一次接觸後的極短時間內習得玩法。就益智遊戲而言,《俄羅斯方塊》比起幾乎所有的棋類或紙牌遊戲,有着更爲直覺化的施行優勢。得益於此,以《俄羅斯方塊》爲始祖,由其所衍生/啓發的「落下型益智遊戲」,多具備直觀好上手的遊玩特性。但也因爲相對有限的原始框架,使其後天的創意拓展頗受侷限。只是從反面來看,很難再有更多大幅度創新的現實,或許正意味着:初版《俄羅斯方塊》已經十分好玩,規則也足夠完善,而沒有再加油添醋的空間。
如同它簡明直接的中文譯名,《俄羅斯方塊》來自俄羅斯。時值冷戰後期的二十世紀八O年代,電腦工程師阿列克謝.帕基特諾夫(Alexey Pazhitnov, 1956-)在前蘇聯科學院利用工餘時間,以材積龐大、性能也遠落後於當時西方世界的老舊電腦,製作出後來聲名大噪的不朽經典。這屬於電玩/電子計算機起飛成長年代的神話,今日已經是遊戲界常識。然而,要想進一步瞭解《俄羅斯方塊》發想、製作、完成的種種細節,以及其如何跨出鐵幕、徘徊在東西方陣營間爲商業活動折衝斡旋,最終展現在世人眼前、成爲世界最知名的電玩,箇中種種一波三折,經由丹.艾克曼(Dan Ackerman)所着的《俄羅斯方塊:從誕生、版權之爭到風靡全球的故事》(The Tetris Effect: The Game that Hypnotized the World, 2016,以下簡稱書名爲《The Tetris Effect》)娓娓道來,足以讓我們對那段異常有趣的歷史一窺究竟。
左爲中文版封面,右爲原文書封面。
在《The Tetris Effect》這本書中,有幾個主要看點:
.有關《俄羅斯方塊》製作的前後沿革.角逐《俄羅斯方塊》版權的商業競爭.同一時間世界的電子遊戲趨勢.《俄羅斯方塊》相關小知識及學術應用
其中,《The Tetris Effect》內容尤其側重在釐清《俄羅斯方塊》版權爭奪的商業秘辛,與其說這是本關於經典遊戲的書,不如說是關於商戰的書(所以纔會是商周出版發行?)。即便如此,作者依然動用相當充實的篇幅,詳細描寫了帕基特諾夫開發《俄羅斯方塊》的始末,以此來認識帕基特諾夫的偉業,並沒有什麼不足之處。特別單以中文圖書而言,本書可能是目前有關《俄羅斯方塊》開發最完善的資料了。
爲俄羅斯方塊立傳
僅從本書第一章佈局來看,就足以反映出作者的宏大野心,意圖包攬整個有關《俄羅斯方塊》的歷史發展。丹.艾克曼並未按時間先後順序,照本宣科地陳述史事始末;反而採取複雜的倒敘手法刻意重組了情節鋪陳。1989年2月.莫斯科,全書開頭就從決定《俄羅斯方塊》國際版權花落誰家的前夕切入,首先登場的人物也並非《俄羅斯方塊》生父帕基特諾夫,而是代表任天堂遠赴蘇聯交涉遊戲授權事宜的軟體版權商人——漢克.羅傑斯(Henk Rogers, 1953-)。以羅傑斯爲起始,開宗明義便暗示其在這場版權大戰的重要性,艾克曼也確實讓羅傑斯作爲主角貫串全篇。
除了羅傑斯,同時間來到莫斯科爲搶標作準備的西方商人,還有英國鏡報媒體大亨之子凱文・麥斯威爾,以及軟體業巨擘羅伯特・史坦。但在此僅聊備一提。第一章第一節彷彿山雨欲來的楔子之後,作者並不急着切入正題,反倒賣關子似的將時間往前推移,回到帕基特諾夫/羅傑斯發跡前的年少時代,一連五個小節交錯敘述兩人各自的早期經歷。從帕基特諾夫因爲五格骨牌的靈感有了《俄羅斯方塊》的發想,到羅傑斯因爲D&D龍與地下城流行的啓發而做出日本第一款RPG電玩《黑瑪瑙》,艾克曼似乎有意將這出大戲的兩位主角生平並列,展現兩人某方面的共通性,爲他倆之後的一見如故做鋪陳。
到了第二章,敘事主要紛陳於《俄羅斯方塊》創作出來之後,在蘇聯帶起風潮,乃至於吸引商人第一波轉介到西方,從而引發的種種商業及政治效應。在蘇聯官方注意到這款出自蘇聯科學院工程師之手的電子遊戲後,整體相關交涉、授權情勢便棘手了起來,並染上一層冷戰獨有的情報攻防色彩。這段中繼情節相較於書籍前後脈絡顯得稍微複雜沈悶,但幸好作者沒有向諜報小說大師約翰・勒卡雷的冷硬筆觸效法,明朗清晰的寫作方式讓糾結的商務、政治斡旋依然好讀。比較困擾的部分,可能只在於篇幅中有不少人物僅僅短暫出現,爲數衆多的人名有時候實在不易辨識。這是歷時性長的歷史事件敘事上難以迴避的問題,實屬非戰之罪。
左:《俄羅斯方塊》生父Alexey Pazhitnov。右:日本第一款RPG電玩《黑瑪瑙》製作人Henk Rogers。圖片來源:WIKI。
隨着敘事時間推進,倒敘完畢,第三章焦點再度回到1989年的羅傑斯身上。在此之前的篇幅,讀者已經陸續知道羅傑斯如何成爲代表任天堂接洽《俄羅斯方塊》溝通的版權經紀人。到這一章我們更可以看到他展現強大的行動力捷足先登、採取高超的會談技巧獲得蘇聯官方支持,並釐清此前蘇方籤給西方的電腦版合約內容,同時掌握時間、信賴和法務操作上的優勢,最終從三方角力脫穎而出,使得《俄羅斯方塊》順利和任天堂家用主機FC以及掌上型主機Game Boy正式結盟,成爲風靡全球的一方霸主。爲了強調羅傑斯大獲全勝理所當然,艾克曼就其經驗和判斷力有非常深入的側寫。例如:
這也是丹.艾克曼爲《俄羅斯方塊》立傳一個重要的書寫方針。他不僅只要一則乾巴巴的實事求是,在此當中周旋活躍的人物們有着什麼樣的心理運思過程,導致後續的行動和反應,是這個故事之所以精彩有如電影、充滿戲劇衝突的關鍵所在。但作者當然也並非憑藉天馬行空的揣測無端臆想各人的內心戲。這場爭端史事去古未遠,不過近在三十年前。經由對諸多當事人的採訪,無疑爲艾克曼的寫作帶來極其顯著的效益。
寫作策略
《The Tetris Effect》作爲一份紀實的報導文學作品,艾克曼顯然有做足功課。除了研究整理相關報導、著作,就整個「俄羅斯方塊版權之爭」事件的關係人物,凡是在世者,其也都進行了深度的採訪取材。憑藉着歷史事件有關人物依然健在的優勢,從當事人取得第一手資料、意見的價值顯而易見:這足以儘可能徵實地還原歷史現場細節,讓紀錄更加真實可信。同時還能夠釐清部分歷史記載的矛盾所在。在全書卷末——〈推薦參考資料〉中,作者便直接說明了親訪的好處:
除了辨明歷史實況,上列引文還呈現出作者一個重要的寫作策略:「必要的添寫及修改」。《The Tetris Effect》不僅情節曲折,兼且行文流暢、修辭豐富但不致於過度(一方面應該也是拜譯者優秀的翻譯所致),整體讀起來相當舒服。丹.艾克曼文筆出色 [1],生動的譬喻和形容詞使用經常都能帶起閱讀上良好的感官效果。例如書中提到蘇聯外貿協會(ELORG)時,說:
或是描述羅傑斯與ELORG交涉時,寫道:
僅一小段寥寥數筆,作者便成功勾勒出與蘇聯官方交涉時的暗潮洶涌,以及帕基特諾夫雖然身爲遊戲創作者,但卻無權主張權利所有、只能作爲ELORG頭子橡皮圖章的共產政局實況。艾克曼對於還原事件發生當下的時空氣氛頗有心得,不光是大時代的環境呈顯,在一些述詞細節的表現上更爲此多所加分。例如:
此段主要紀錄八O年代,羅傑斯在日本生活時爲了重操軟體開發事業,因此取得中古個人電腦的規格。200 x 400像素的螢幕解析度,在今日看來無疑令人鼻酸,有趣的是,作者卻用了「高達」來形容,「『且』支援八種色彩顯示」,寫得很了不起的樣子,顯見這樣的顯示器數值在八O年代前期,確實稱得上是高標準了。類此字詞的細膩安排,除了帶有一定程度的幽默趣味,更有效引領讀者穿過時光隧道,彷彿親炙那個家用電腦尚未普及化的時代空氣,營造出身歷其境的實感。儘管情節九成應屬真實,《The Tetris Effect》卻提供了宛如一流小說的沈浸感,除了故事本身足夠精彩,艾克曼生動的文字應用更是功不可沒。
《Tetris Effect》,2018年11月9日發行的俄羅斯方塊遊戲。
成也文筆,敗也文筆
但以報導文學而言,丹.艾克曼的文筆似乎又過於豐富了。偶爾稍嫌多餘的修辭,也許是爲了寫作/閱讀的趣味性和節奏感而添加,零星不必要的加筆卻會令人困惑,甚至因此動搖讀者對作者專業的信賴程度。例如:
軟體代理海外銷售的業務,到底跟史坦「相貌平凡」有什麼關係?今天史坦又不是靠臉吃飯的演藝人員,他的工作性質也和長相如何沒有直接關聯,突然對人家外表給出無意義的主觀評價,作者的意圖曖昧不明。或許,這是爲了要反襯後面一句
以「平凡」映襯「重要」,營造出「貌不驚人的角色卻有舉足輕重的表現」的戲劇性。倒也實在沒有必要。更何況,作者纔在稍微前面的篇幅,於羅伯特.史坦初登場時側寫他
似乎顯得並不「平凡」?艾克曼爲了謀篇和閱讀上的趣味,而犧牲前後脈絡一致與精確性,可見一斑。
又或者,在某些歷史解釋/評價的用語上,艾克曼措辭過於強烈,亦容易引人質疑:
《小精靈》(Pac-Man, 1980)當然也是歷史級別的遊戲毋庸置疑,但這裡說是「唯一足與俄羅斯方塊競爭史上最重要電玩寶座的遊戲」,似乎又顯得誇大其詞(雙人網球、太空侵略者、創世紀、瑪俐歐、薩爾達、毀滅戰士表示:)。儘管作者用了「或者」表示語帶保留,不免要讓讀者對作者的判斷打些折扣。
以這比較嚴格的角度來看,《The Tetris Effect》行文上雖然有少許瑕疵(中譯本還要加上未檢校出來、五個以上的零星錯字),但並不妨礙其成爲當前最完整豐富的俄羅斯方塊歷史專書。包括每章結束時都會額外附錄一節,從外延分享有關《俄羅斯方塊》的學術研究:〈俄羅斯方塊對大腦的影響〉、〈永無止境的俄羅斯方塊〉、〈認知疫苗〉三節,分別從認知科學、數學、生理醫學角度探討《俄羅斯方塊》的種種綜效。也許並不是所有本書讀者都會對這些岔出去的話題感興趣,至少作者用心良苦,確實值得肯定。
《Tetris Effect》,2018年11月9日發行的俄羅斯方塊遊戲。
不朽的俄羅斯方塊
即使到了今天,《俄羅斯方塊》依然廣受歡迎。其作爲「有史以來最暢銷的電子遊戲」紀錄,直到2019年5月才被《當個創世神》(Minecraft, 2011)所超越。而「移植次數最多的電子遊戲」紀錄則持續保持。除了與任天堂合作後透過Game Boy相輔相成,在蘇聯瓦解前後成爲世界最知名的遊戲之外;其初始便已完善的遊戲形式,以及老嫗能解的簡單遊戲機制,更是得以廣爲流傳的關鍵。本書也在不同章節一再重述這項概念:
而即便操作和規則如此單純,狂熱玩家們匯聚一堂的「《俄羅斯方塊》世界大賽」,依然不斷將這款遊戲的技術推向常人難以理解的更高層次。現在已經有太多古老遊戲無法映入大衆眼簾,但說不定直到五十、一百年後,《俄羅斯方塊》依然會活躍在那超未來的硬體設備上,正如同我們現在還是能在 PlayStation 4跟X Box One上面玩到一樣。
直到人類滅亡之後,倘使有外星智慧生命體來到地球考察文明遺蹟,他們或許無法理解撲克牌、圍棋和國際象棋應該要如何遊玩;屆時,恐怕唯有《俄羅斯方塊》,依然是那麼直觀地一目瞭然,並讓人投入其中吧。
《Tetris Effect》,2018年11月9日發行的俄羅斯方塊遊戲。
---
內文註解:
[1] 按卷末〈鳴謝〉一節所述,其編輯班.亞當斯在這方面的功勞不小。參見本書p.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