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了戰略的美國,戰術優勢紅利也即將煙消雲散了。
有一說一,雖然在戰略上毫無章法,但美國人在某些局部戰術上是成功的。
如果我們回味一下中美在朝鮮戰場上中美軍隊的表現就會明白,美國政客們正在重蹈當年李奇微和範弗裡特的覆轍。
無論是李奇微的禮拜攻勢還是範弗裡特彈藥量,充其量就是戰術層面的東西,談不上任何戰略價值。
當年美軍就輸在了戰略上。
一場上甘嶺戰役就把“禮拜攻勢”和“範弗裡特彈藥量”戰術優勢化解於無形了。
非常有意思的一點就是美國的芯片戰爭非常類似當年的範弗裡特彈藥量,量大管夠。但是美國幾十年似乎一點進步都沒有,依然無法理解矛盾的轉換規律。
三年時間過去,中國的芯片產業鏈幾乎都已經取得了突破,今年前三季度中國芯片出口額突破1萬億元就是意味着已經擁有了堪比美軍榴彈炮的喀秋莎。
可是奇怪的是美國人依然沒有醒悟過來,反而把耗費大量成本卻非但沒有讓華爲跪下或者消失反而越來越強的責任推到了臺積電頭上。
更加搞笑的是,臺積電睜眼說瞎話,稱自己找到了自己芯片被某些經銷商曲線銷售給華爲的證據。
這相當於繼續給美國政客打了一劑麻醉針。
變相地給美國背後捅了一刀。
臺積電的謊言把美國繼續困在戰術優勢的迷宮裡。
中國看似被動的背後其實就是根本不在乎局部的優劣勢,而是有條不紊按照自己的計劃穩步推進大反攻的實力提升。
當然,對於美國的進攻,也會不斷進行反擊。
但是這種反擊卻並非雜亂無章,而是非常有條理。
從早期的全球礦產資源儲備,到新能源技術儲備,均體現了某種戰略性思維。
當底層核心原材料與底層能源技術獲得了巨大優勢的時候。
華爲首先在通訊技術領域擊敗了整個西方。
在西方對華爲進行反撲與圍剿的時候,在比亞迪帶領下,中國電動汽車突然爆發了。
從通訊技術到無人機,再到電動汽車,然後就是人形機器人。
中國不僅按部就班完成了產業鏈的國產化,而且悄然從整體上形成了優勢。
對比中美貿易戰的六年,我們就會發現,中國的目標性非常強:
那就是獲得第四次工業革命技術與產業鏈優勢。
但很顯然,美國的戰略目的性幾乎完全沒有展現出來。
無論是初期的所謂“製造業迴流美國”還是中後期拜登政府的科技戰,金融戰,實際上都是着眼於“掠奪中國財富,緩解債務危機”這個戰術目標。
時至今日,中美之間的戰略態勢孰優孰劣其實已經一目瞭然,否則沙利文也不會通過駐華大使館用這種謊言方式試圖挽回點面子了。
英特爾後門與高通漏洞被中國抖露出來,實際上已經表明中國完成了戰略佈局,要開始全面反攻了。
留給美國的時間還有多少呢?2025年很大可能會告訴我們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