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大廠OPPO與盤不動的IOT
“OPPO企業文化的核心就是本分。”自2004年OPPO創始人陳明永把“本分”確立爲OPPO的核心價值觀後,一直是OPPO的發展主軸。陳明永和OPPO官方都曾多次強調“本分”的重要性。
但是,如今的OPPO多了一些焦慮,少了一分篤定。
在剛剛過去的2021年,OPPO重新拾起了機海戰術。
據統計,在不包括子品牌Realme和一加的情況下,OPPO旗下的A、K、Reno、Find四個系列,共發佈了十八款新產品,價格區間覆蓋了1000-7000。
來源:阿爾法工場研究院整理
2021年10月,OPPO改革了沿用多年的薪酬機制,引入“績效股”。
其中最關鍵的變化是,在中層以上員工的薪資結構中,股票將成爲薪水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意味着,上市或許已經被寫進了OPPO的發展規劃中。
如果說在手機業務上有些冒進的舉動情有可原的話,那在IOT(物聯網,即“萬物相連的互聯網”)方面的追趕,則可以顯露了OPPO的焦慮。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手機廠商是具備IOT優勢的。規模龐大的存量手機產品+品牌效應+供應鏈和技術可移植,爲手機品牌進入IOT行業奠定了較高的起點。
如果進展順利,公司會收穫新的增長點。反之,就要揹負資金壓力以及分散精力的多重風險。而目前的種種跡象表明,OPPO在IOT賽場上的進展並不如意。
01 姍姍來遲的IOT
如果不算手機產品,OPPO進入IOT的時間點,完全可以用姍姍來遲來形容。
OPPO對IOT的探索始於2018年,比小米晚了五年。OPPO創始人、CEO陳明永在當年的科技展上,表示OPPO將佈局智能終端領域,此後OPPO開始搭建團隊。
在2019年的OPPO Reno新品發佈會上,陳明永再次強調了IOT的重要性,並將其列爲OPPO新發展階段的三大發力點之一。
直到2020年3月,OPPO才發佈了首款智能手錶“OPPO Watch”。同年10月,OPPO推出了兩大系列智能電視“OPPO智能電視S1”和“OPPO智能電視R1”。目前,OPPO的IOT產品由智能手錶、智能電視、智能耳機三大產品線組成。
來源:公司官網
橫向對比,同爲手機品牌的小米不僅入局時間早,也迎來了大豐收。
2019年,小米提出了“1+4+X”。即手機+電視+智能音箱+路由器和筆記本+生態鏈企業(掃地機器人、冰箱、電飯煲等)的IOT戰略。
2020年,小米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在當年8月的內部信中,將“手機×AIOT”定爲小米下一個十年的核心戰略。
2021年三季度,小米AIOT已連接IOT設備數(不包括手機、平板及筆記本電腦),首次突破4億,同比增長33.1%。
擁有五件AIOT平臺設備的用戶超800萬,同比增長42.8%。小愛同學月活達到1.05億,同比增長了34.1%;米家App月活爲5990萬,同比增長了39%,爲近一年內的最高值。
來源:公司官網
對比之下,OPPO的產品線覆蓋範圍有限,這在渠道端也有所反饋。其中較能說明問題的是,作爲線下渠道見長的廠商,OPPO也盤不動產品種類不多的線下店了。
2017年OPPO在上海開了全球首家超級旗艦店,面積達500平米。2021年11月,上海超級旗艦店被關閉。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產品線不夠豐富,難以分攤昂貴的成本支出。
OPPO上海超級旗艦店 來源:知乎@Stary
與此同時,IOT已成爲手機品牌們近年的發力點之一,競爭日益激烈。
根據 IOT Analytics 研究,2020 年全球物聯網連接數超 117 億個,首次超過非物聯網連接數,並在過去十年裡保持着30.8%的年複合增長率,遠超總連接數的 9.4% 年複合增長率。IOT距離質變時刻越來越近。
艾瑞諮詢預計,2022年行業規模將達到7500億元。除已經提到的OPPO和小米,其他主流手機品牌和傳統大廠都加入了IOT競賽中
擺在OPPO面前的IOT現狀是,行業趨勢是明確的,道路是崎嶇的。
02 IOT需要爆品支撐
撥開OPPO IOT業務表層的產品覆蓋範圍不足,入局時間較晚的原因。讓該業務折戟的內在原因其實是OPPO對IOT行業的理解與同行出現了分歧。由此指導的產品策略,自然就受到了影響。
OPPO首次提出系統性的IOT戰略,是在2020年的OPPO未來科技大會。OPPO副總裁、研究院院長劉暢,將“3+N+X”定義爲支撐OPPO萬物互融新生態建設的堅實基礎。
其中,“3”指的是三項基礎技術,包括硬件基礎技術、軟件基礎技術和服務基礎技術。“N” 代表了OPPO長期構建的能力中心,包括人工智能、安全隱私、多媒體、互聯互通等。“X” 指OPPO差異化的技術,包含影像、閃充、新形態、AR等。
2020年OPPO未來科技大會 來源:新華網
可以看到,OPPO的策略側重聚焦底層技術,希望通過底層技術的創新,帶動上層產品的發展。深耕底層技術是必須要做的事,但這個選擇在現階段是“生不逢時”的。
IOT最早由Kevin Ashton於1999年命名得來,至今已有23年的歷史,目前行業仍處於普及期。
此時,爆款產品對企業的發展具有極強的帶動作用,這在行業參與者技術差別不大的前提下更是如此。
IOT在供應鏈和相關技術上,已經呈現出與其他電子產品一樣的同質化特點。如智能電視,傳統廠商和互聯網品牌同時都在強調“電視”和“智能”這兩點。
這說明,在各品牌之間的技術沒有代差的階段,先用產品搶佔用戶的使用場景,進而佔領用戶心智,纔是上策。
OPPO之外的手機品牌,都選擇將“產品”作爲輸出點。反觀OPPO,已經在IOT入口(產品)方面先敗一局。
以智能電視爲例,它在出貨量、場景、操作性,三方面爲IOT提供了僅次於手機的入口。
OPPO、小米、華爲乃至榮耀、一加紛紛推出智能電視產品的舉動,也表明其潛在價值得到了廠商的認可。
據奧維雲網數據,截至2020年四季度,小米電視在國內出貨量連續8個季度穩居第一,全球智能電視出貨量穩居第五。
另一個潛力較大的領域是可穿戴設備。IDC數據顯示,2020年第四季度OPPO的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增長到了138萬臺,與第一名華爲的市場份額存在17.7個百分點的差距。
到了2021年一季度,OPPO可穿戴設備的出貨量環比下降近50萬臺,市場份額上與華爲的差距擴大至19.6個百分點。
同時,OPPO還效仿小米的生態鏈戰術,不過效果有限。
OPPO在IOT方面一共進行三兩筆投資,其中兩投向了供應鏈,分別是掃地機器人整機方案商、PCBA製造商雲鼠科技以及單光子傳感器供應商靈明光子。另一個投資標的是智能投影設備研發商“JMGO堅果”。
在OPPO投資 “JMGO堅果”之前,阿里已經參與了其D輪融資。目前,JMGO堅果的產品在京東平臺上的銷量冠軍,評價數量只有5萬+,而米家有多款單品的評價超過10萬+。
來源:JMGO堅果京東自營旗艦店 小米京東自營旗艦店
在實打實的業績上,IOT業務也沒能給OPPO帶來回報。據36氪2021年4月報道,OPPO在IOT業務板塊一直處於虧損狀態,去年虧損甚至高達數億。
這個成績,顯然無法匹配中國市場的前五大手機品牌的身份。壓力之下,OPPO對IOT業務的組織結構作出了調整。
2021年4月,OPPO將新興移動終端事業部改名爲IOT事業羣,按照設備種類,設穿戴事業部(手錶、手環)、智能顯示事業部(電視)和音頻事業部(耳機)。調整後,各單獨事業羣擁有獨立決策權,OPPO不會干涉具體業務,各事業羣自負盈虧。
03 手機業務再度承壓
IOT是OPPO未來潛在增長點之一,而支撐IOT業務,乃至OPPO整體發展的則是手機。
兩年前,OPPO 的手機業務曾經歷過一次至暗時刻。
當時,OPPO在中國市場的出貨量同比下降20.4%,市場份額也縮水了2.8個百分點。當年第四季度更是跌入谷底,市場份額下跌超過30%。
如今,OPPO的手機業務再度遇到了挑戰。
從手機市場的整體大盤上看,華爲留下的空缺確實“滋養”了其他品牌,不過最大的受益者不是OPPO。
此前,華爲通過華爲+榮耀的雙品牌策略,覆蓋了中低端到高端的手機市場。分析OPPO的市場表現,也可以從高端市場、中低端市場以及整體市場走勢三方面入手。
首先,在華爲遭遇意外後,蘋果吃下了高端市場的空缺,而其他國產品牌受限於綜合實力,與此無緣。
2021年4月30日,華爲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轉發了一篇名爲《跌倒華爲,吃飽蘋果》的文章,並評論:“短短兩年不到的時間,美國對華爲進行了四輪制裁,一輪比一輪狠毒,把華爲消費者業務逼到極端困境,無法發貨,高端產品主要讓給了蘋果公司。”
數據方面的反饋更加直觀。知乎科技答主“安乎都護府長史”2021年3月的統計數據顯示,蘋果在5000-8000檔位的佔有率達到58.4%,比華爲高了23.6個百分點。在8000以上檔位,蘋果的佔有率接近90%,同比大增327.3%。
來源:知乎@安乎都護府長史
其次,此前華爲體系內的榮耀負責守住中低端市場,在榮耀被出售兩個季度後,它才找回了“市場存在感”。在此期間,基本盤與之相似的OPPO,增速雖然很快,但稍遜VIVO一籌。
2020Q1,VIVO在中國市場的市場份額爲17%。到2021年一季度,其市場份額漲到23%,此後二季度再度上漲至24%,三季度小幅回落至23%,一直位列中國市場第一名。
在此期間,OPPO除在2020年四季度以20%的市場份額超過VIVO成爲市場第一外,其餘均位列第二。與VIVO在2021年將市場份額穩定在23%的水平上不同的是,OPPO在2021年一季度拿下22%的高點後,二三季度停留在21%。
這意味着,雖然OPPO的市場份額有大幅提升,但仍有不足之處:高端市場依舊進展不順,中低端市場面臨VIVO的擠壓。
在外部環境大體相似的情況下,成績卻落後於與其打法高度相似的VIVO,這恰恰說明OPPO的整體運營效率有待提高。
在手機行業由功能機到智能機的變革中,OPPO及時調整策略,倖免成爲“諾基亞”。從底層原因看,運營策略緊跟行業和國情是最大的推動力。
當面對規模更大、更復雜的IOT行業時,OPPO的選擇無疑爲IOT業務的發展埋下了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