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線丨電視劇《小巷人家》:講述“國營廠家屬區”裡的大時代故事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蘇墨

近期,由正午陽光出品、張開宙導演的電視劇《小巷人家》正在熱播中。該劇聚焦國營棉紡廠家屬區一條小巷中居住的莊家、林家兩個家庭,時間橫跨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伴隨着恢復高考、知青返城、改革開放、浦東開發等歷史性變革,兩個家庭的兩代人的命運經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該劇將大量的筆墨用於描繪主場景“國營棉紡廠家屬區”一方小院內的日常生活。從院子裡晾曬的臘味,到房間裡昏黃的燈光和屈指可數的電器,以及鄰里之間以院落爲中心的納涼、聚餐等社交,都還原了那個年代物質的稀缺性和人際情感特有的親密性,爲人物的活動、性格的養成和彼此間關係的成長提供了真實可感的環境。此外,如衆人齊聚莊家聽莊超英講述高考軼事;宋瑩爲購買當時緊俏的家用電器——電視,而選擇“苦吃”蛇瓜等,都是那個年代特有的生活景觀。

難能可貴的是,在看似恬淡瑣細的劇情推進中,既有對每個人物的溫情注視,也有對時代變遷的細微折射。劇中,爲了從私人攤販手中購買搪瓷臉盆,黃玲和大兒子莊圖南幾經猶疑的故事不僅極具生活氣息,更是改革開放初期民營經濟在保守的觀念和人民羣衆的迫切需要之間艱難發展的縮影。經由這一情節,劇中人物的真實生活,和劇中所表現的大時代背景直接聯繫,讓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的觀衆也能共情那個渴望變革、萬象更新的歲月。

劇中,黃玲和宋瑩這對姐妹花,映照了一種勝過諸多關係的女性情誼,闊筆書寫着“女性互助力”。她們在日常相處中試圖換位思考,互相體諒着那個時代的女性的生活苦楚。從婆媳關係、夫妻矛盾到子女的教育方式,她們彼此映照、彼此關懷。是小院鄰居,也是同甘共苦的姐妹。往來之間,她們的情感勾連在一起密不可分,並積極表露着自我豐富的精神需求,進而產生更爲深層的共鳴。黃玲和莊超英之間的“父母愛情”有着那個時代特有的印記,儘管時有爭執,但在時代變遷的浪潮中,兩人攜手半生,共同度過一次次人生沉浮,相濡以沫的點滴融化於人物的不同年齡段當中。

《小巷人家》當中,幾個主要人物都有豐富多彩的人物側面和完整的人物弧光,其內在的複雜性和伴隨劇情前進不斷變化的發展性,彰顯了作者對現實的洞察以及對人文主義創作觀念的自覺遵循。例如,劇集突出呈現了莊超英身上老一輩知識分子特有的重視教育、尊重知識、嚴於自律的優秀品質;但同時,每當他處理與父母、弟弟之間的關係時,深受傳統孝道影響的他又會爆發出懦弱、保守的一面,和妻子孩子之間產生矛盾。而他的妻子黃玲也與他的性格一體兩面,一方面溫暖熨帖、大方體面,但面對來自鄰里和公婆的壓力只能默默消化、敢怒不敢言。然而,伴隨着社會的發展,獨立自主意識也在她心中再次成長,她一步步擊碎自己昔日維持的“體面”,捍衛自己權利的歷程,也與一代中國女性的心靈成長史相互呼應。

《小巷人家》中那些足以鼓舞人、激勵人、治癒人的理想價值,以貼近人、感染人的方式講述了出來,人物成長的同時也與社會的天翻地覆彼此映照,讓劇集的歷史縱深感更進一步,讓當代的觀衆把自己的生活和作品中所講述的宏大歷史聯繫起來,從而獲得情感上的共鳴,進而實現價值上的認可。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