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楊澤自導自演紀錄片《新寶島曼波》 出品人喊「這種人」別來看
《新寶島曼波》以楊澤的文學生活爲主幹。(目宿媒體提供)
作家駱以軍(左起)、導演楊澤、出品人童子賢、表演藝術家陳塵、導演杲中孚出席電影發表會。(目宿媒體提供)
詩人楊澤自編自導自演的《新寶島曼波》是「他們在島嶼寫作」第三系列文學紀錄片,今(31日)舉行電影發表會。楊澤與文學界友人、音樂人齊聚一堂,包括小說家駱以軍、黃崇凱,歌手巴奈、許景淳等,演員陳竹升,「臺灣民歌之父」胡德夫也到場力挺。
電影以楊澤的文學生活爲主幹,隨着寫作日常,從年少時期的60年代開始至今,期間一路網羅遇識的年輕創作者、民間製茶師、月琴傳藝師等奇人,將遊歷紐約與臺灣本島的見聞編織而成一部非典型文學紀錄片。
發表會上,楊澤和「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出品人童子賢,以及片中男女主角作家駱以軍、表演藝術家陳塵連袂出席。駱以軍是楊澤90年代從美國回臺後任教的第一批學生,這次在《新寶島曼波》中戲份最重,他形容片中紀錄到的「老茶人、大陶藝家、古玩收藏家」,還有「小說家、畫家、玩音樂的年輕人、遊牧青年」等人物羣像,豐富如同「我們這時代的紅樓夢、蘭亭集序」。
駱以軍開場時感性表示,《新寶島曼波》收錄許多人物、故事與珍貴的文化,這些靈光如同童話一般夢幻、不可思議。50年後的人們仍然會記得這部收藏在楊澤的詩篇之中,有情的、有包容力的電影。
而現實生活中爲優劇場第二代的陳塵,在片中化身成想學寫詩的「瑪麗安」,「瑪麗安」出自於楊澤1977年初登文壇的詩集《薔薇學派的誕生》,在詩中總以戀人的意象反覆出現,是詩人傾訴一切的精神寄託。陳塵形容在拍攝過程中,自己的名字先是「小ㄈ」,再到現在的「陳塵」,儘管換了不同名字,楊澤老師仍然能看見自己最純粹的樣貌,邀請到《新寶島曼波》中本色演出。陳塵認爲楊澤老師將電影中傳主的位子,讓位給島嶼上的大人物、小人物們,選擇用電影講述他們的生命故事,邀請觀衆將《新寶島曼波》當作夢境享受。
童子賢致詞時,感謝楊澤與工作團隊歷時6年來的付出與用心。童子賢引述楊澤詩句打趣表示,追求「站在對的一邊」的族羣就不用特別來看,因爲這部片是「祇想站在愛的一邊」,凸顯這部片拋下紀錄片的定義,不僅傳主楊澤退居畫外音,還跳脫人生編年史的手法來呈現。
作爲「他們在島嶼寫作」的第18部電影,童子賢肯定《新寶島曼波》是楊澤創作生涯的高峰,「楊澤寫不一樣的詩、寫不一樣的歌」來創作電影,還打開手機引述林懷民提供的簡訊,讚賞這部片是「楊澤的驚世大作,非文青觀衆也會大喊『水啦』」。並比喻首次擔任導演的楊澤像是在片中撒着迷幻藥,帶領大家共舞「曼波」的節奏,希望影迷一起欣賞這部如同「曼波變奏曲」的紀錄片。
最後,楊澤用三句話定義《新寶島曼波》,描述這部片「風景很美、音樂動聽、人物離奇」,宛如臺灣風情畫一般。而說起這部以「音樂片」爲主軸的緣起,是因爲自己學會在YouTube上瀏覽各年代的音樂歌曲,進而幸運地遇見年輕世代繆夫人樂團一起創作。
楊澤引述自己在宣傳過程中被介紹成「上古文青」,然而今天到場觀影的臺大學長鬍德夫、恆春民謠老歌人就是「上古神獸」,透過《新寶島曼波》將老中青齊聚一堂,光是片中讓跨世代創作者並置,就是非常珍貴的畫面。楊澤期望透過片中山水、大地的美,讓人們可以致敬和迴歸到「衆生相的境界」。《新寶島曼波》將於11月3日於光點華山電影館獨家上映。電影原聲帶同步於11月1日數位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