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輕症居家配套別再拖(王任賢)

衛福部長、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資料照 陳君瑋攝)

指揮中心爲什麼一定要拖到公衛隔離量能崩潰,每日通報1500例之後,才考慮啓動居家隔離?而且還是在輿論譁然之後,才願意放棄試辦,直接辦理。原因不能說是謹慎,因爲現在已經沒有謹慎的時間和空間。原因是一羣以過度防疫沾沾自喜的人,在面臨解放的重大抉擇時,竟然手足無措,此時才知道過度防疫危害之甚。

所謂隔離,就是與人羣隔離,防止疾病散播。最有效的隔離是空間隔離,臺灣以前會將政治犯關到綠島,就是標準的空間隔離。連思想都能擋得住,又何愁傳染病呢?所以美國出現了傳染病,距離就把傳染病擋掉了,臺灣根本不需要額外的隔離。所以空間隔離是最高級別的隔離,也是最優雅的隔離,方艙醫院就是依此理念而建,既簡單又有效。

臺灣如果出現了傳染病,空間隔離的概念不容易實現。因爲傳染病人是個「病人」,不能把病人扔到玉山上去隔離,病人天經地義要住在醫院。這下可麻煩了,在一個人口密集單位,遂行與人羣隔離的作爲,簡直令醫院苦不堪言。醫院被逼得沒辦法,只好重金構建隔離病房,但仍然無法完全阻斷傳染鏈。所以醫院隔離是在傳染病隔離中,級別最低的隔離方式,醫院是不得已而爲之,非醫療機構千萬不要仿效,花了大錢也不見得有用。還是應該儘量採取空間隔離,大陸對輕症採用的「方艙醫院」,就是注入了空間隔離的概念,並沒有太多醫院隔離的元素存在。

在二者中間,居家隔離只要配上醫療,位階就會高於醫院隔離,低於空間隔離。居家隔離的用意是爲了醫療機構保全而設計的,設計理念爲「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因爲傳染病人如果在醫院造成擴散的社會危害,遠大於家庭內擴散所造成的危害。尤其是在現在疫苗接種率已達9成的情況下,家庭擴散的危害會更降低,居家隔離更應該大膽嘗試。

在規畫居家隔離方案時,如果只着眼於隔離,防疫專家當然怎麼想都想不出方案。會擔心傳給家人怎麼辦?家人是否因此也要隔離?是否也不能出門?那豈不全家都餓死?政府是否該給予物資補給?一連串因過度防疫的問題都顯現出來了,這些問題若無法同步解決,還真不容易開放居家隔離。

如果居家隔離的方案能依蔡總統的指示,只關注重症清零,只需要在居家隔離的責任醫院配上抗病毒藥物,家戶中自購血氧監測儀,就能讓輕轉重症的病例可妥善的獲得醫療支援,降低輕症猝死的比例,就能協助完成蔡總統的重症清零理念。由於輕症病患能在家中,也能獲得合理的醫療照顧,照樣也能符合輕症妥善照顧的目標。

蔡總統在專家共識會議中揭櫫的減災概念,居家隔離是執行面的重要里程碑。指揮中心步履蹣跚的執行速度,受制於自己的偏差顧慮,及過度防疫政策的羈絆。在問題被點出後,指揮中心應該能在最短時間內,以最簡單的方式爲國人規畫出合理的居家隔離政策。

(作者爲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