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馬英九訪陸爲美中臺上保險(徐和謙)
前總統馬英九(前一)率領參訪團一行,2日前往國父孫中山先生故居參訪。圖爲馬英九行經故居內一堵牆,壁上寫着「天下爲公」。(馬英九基金會提供)
前總統馬英九二度訪陸並將首赴北京,時值520賴清德就職之前、美國大選年起跑暨中國大陸力圖全面重振高層對外交往之際。穿梭的身影照映在多重結構之中,馬英九和大陸互動的信息和成果,也將穿透臺灣內部一隅的政治,對區域和國際秩序動態注入顯著的影響因子。
年初大選後,大陸迅速依據賴清德得票率未過半、在野黨重掌立法院這兩項結果,做出民進黨「不能代表臺灣主流民意」的定調,爲有節制地應對臺海後續情勢,騰出迴旋空間。3月間,在大陸「兩會」之際,習近平又「下團」參加涉臺色彩明顯的民革等界別的會議,除重提「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外,還要求積極推動兩岸科技、農業、人文、青年發展等領域交流合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雖然大陸機艦繞臺等軍事前沿的對臺乃至對美施壓和針鋒相對的舉措未減;但在陸方高舉的交流與和平大蠹仍然樹立的前提下,足見兩岸離戰火也並非只剩下一步之遙。
3月底,在集體會見美商領袖和政策學術界代表時,習近平拋出中國的改革不會停頓,開放不會止步,和大陸「正在謀畫和實施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等承諾,意欲穩定和持續吸引以美資爲代表的外資入華之匠心頗深。而在4月2日,習近平與拜登的通話之中,陸方又提出在今年的大選背景下,希望中美關係以和爲貴、以穩爲重,「堅守不衝突不對抗的底線」與「不折騰、不挑事、不越界,保持中美關係總體穩定」等期望,並重申臺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中的「第一條」紅線。拜登則迴應美方重視臺海持續保持和平穩定的基調。
在這一系列背景下,馬英九的赴京,可以被視爲除了民進黨選民之外,臺灣社會中約6成的「非獨」民意的總代表,傳遞出和民進黨主政者截然不同的維護兩岸關係主張,和除了認爲「中美將殊死鬥爭,臺灣只能完全扈從於美國」以外的另一種世局想像。
而對正躊躇是否要加大或重啓對陸投資力度的外資外商來說,其所猶豫者,除了法治、政策穩定性、內外資競爭公平性等大陸內部的營商環境因素外,另一主要憂慮層面,即爲臺海不生事的現狀,有沒有可能在未來短期內傾覆?倘若中美陷入直接交火或間接距離甚短的軍事對峙甚或衝突,在陸外資是否需要面臨俄烏戰爭爆發之際的「俄羅斯情境」?包括受西方政府的制裁壓力,必須立即切斷對陸商貿關係、撤出市場、被迫出售股權,甚至無力處理在陸境內資產遭當地政府處置等一系列損失。
而馬英九此訪和可期待的「馬習會2.0」,不啻可爲這些外資對華的地緣政治憂慮帶來幾許舒緩:一來使國際間更鮮明地聆聽到臺灣社會民意的多元聲音;二來也讓大陸有機會繼續展現和臺灣各界和平互動的能力,以及對臺灣問題的戰略耐心。
習近平在會見美商時曾言,中美關係應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臺灣身處其間,同受美陸雙方深刻影響,可謂牽動中美關係向穩還是向亂的敏感樞軸。而馬英九此行,不只爲兩岸關係,也是爲中美關係新上了一道避免壓力過載的保險絲。(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