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類第三世界的防疫手段(潘華生)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佈,居家隔離、自主防疫及居家檢疫等3類對象,本月12日起快篩陽性視同確診。圖爲醫院急診室塞爆,病患只能苦苦等候看診。(郭吉銓攝)

疫情爆發迄今,臺灣一直都是防疫表現甚佳的模範。雖然,臺灣喜歡自詡與大陸的不同,但實際上,臺灣在防疫上採取與對岸類似的「大政府」管制模式。與中國大陸一樣,臺灣過去主要依靠邊境控制和入境隔離,再透過追蹤感染路徑,執行嚴格的清零戰略,再加上高度的自覺與自制的人民,除了戴口罩與噴酒精等全社會的共同規範,再犧牲人身自由與隱私配合政府防控,也願意忍受嚴格的隔離、篩檢流程,因此疫情爆發兩年多以來,即使政府幾次耽擱與失誤,但臺灣社會始終能夠化險爲夷,不至於產生過大的防疫破口。一次次遏制了疫情的爆發與大規模的死亡。

但當具有高度傳染性與隱蔽性的Omicron在臺灣爆發後,疫情在4月迅速升溫,5月每天病例破萬,正式進入了所謂的「萬例」時代。當清零已然不可能,臺灣社會已面臨與病毒共存的抉擇。由於國際上已有歐美、日、韓諸多與病毒共存的先例,再加上近日東亞地區上海與香港類似大爆發的前例,其實臺灣民間對不同對應處理方式的利弊得失已有較清楚的認識。

不過臺灣政府仍是個「有限政府」,不能也不想與上海採取一樣的嚴格封城措施,也無法追蹤處理每日過萬的疫調。因此,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不但停止公佈疫調資訊與確診者足跡,也取消記錄個人出入場所的「簡訊實聯制」,除了繼續配戴口罩之外,並沒有實施更嚴格的限制政策。因此,臺灣的疫情曲線應會比較像放棄大陸式嚴格封控模式的香港,感染個案數目將會快速上升,但下降也較快。

但即使以快升快降的香港爲例,疫情也在快速增高的1個月後才達到高峰,在2個半月後達到鐘形曲線的尾端。因此,可以預估臺灣疫情將難以在短期拐頭向下結束。事實上大陸不願放開與病毒共存的原因,即在於還有12%的未接種高危險羣。然而臺灣卻有15%尚未接種第1劑疫苗者,難免令人擔憂。

雪上加霜的是,臺灣人民又再一次發現一個殘酷的事實:即使過了兩年,臺灣仍然對疫情爆發準備不足。政府並沒有如所自詡「超前部署」的充足準備。一如兩年前疫情剛爆發時口罩嚴重不足,人們只得排隊爭購口罩。明明是之前市場可以自由買賣的便宜商品,在全面由國家控管之後,卻變成全民都在排隊購買的高價稀缺品。後來則是新冠疫苗短缺,政府採購不力,還要靠國外和民間企業、組織捐贈解危。

如今臺灣疫情相較於其他國家已經晚了1年多爆發,竟然還沒有足夠的快篩劑與藥品可供使用,再加上目前醫療資源即將進入擠兌,可以說臺灣還未做好與病毒共存的準備,恐在今年夏天造成較高的死亡率。

「大政府」對防疫資源的掌控與壟斷的目的,應該是能夠集中資源對應疫情危機,然而,「大政府」卻是臺灣目前防疫物資供需失衡的主要原因。在資源管制的過程當中,臺灣罕見地採用了系列「類第三世界」失敗國家慣常採用的經濟手段,例如進口替代、特許管制、計劃經濟,以及濃重的反中意識形態等國家干預的手段。

國家干預又導致了朋黨資本主義(Crony Capitalism)的尋租行爲,多家快篩劑經銷商、進口商都被挖掘出是與執政黨關係匪淺的「朋黨」。疫情大爆發已發生且還在爬坡階段,必須儘量給民間方便、便宜的大量快篩劑,以儘早發現確診者,及早給予投藥治療。善良的臺灣人民排着長龍,付出超英趕美的昂貴快篩費用,還買不到足夠的快篩劑,而朋黨們「抄錢部署」賺得滿鉢滿盆。最願意配合政府防控措施的臺灣人民,卻一次又一次地因政府的顢頇失能而感到憤怒與恐慌。(作者爲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