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東亞「黑歷史」需要反白(楊渡)
(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目前談逆全球化的趨勢,主要從經濟角度着眼,即美國的全球化供應鏈將如何轉變,從中國轉到印度、越南、東南亞,或歐洲的供應鏈如何改變等。然而全球化的視角一直是由美國所主宰,未來一旦美國退出東亞的主宰角色,誰將取而代之,將不只是經濟的,更是地緣政治與東亞權力重組的開始。
那麼東亞的重心要如何發展呢?是中國崛起,取代美國成爲東亞新主宰者?或者日本再崛起,成爲美國扶持的亞洲傀儡?爲了對抗中國,日本軍國主義會再擡頭嗎?美國主宰下的臺灣、韓國、日本會怎麼因應,情勢如何演變?
坦白說,眼前還大局未定。但可以確定的是,正在擺脫美國宰制的東亞,一定會有一番新氣象,而找回東亞的主體性與話語權,仍是眼前非常重要的課題。
過去東亞史話語權,總是以歐美的學界爲主。某些成見積非成是,難以改變。例如爲了強調中國的封閉鎖國,就一路追溯到明朝海禁政策。但實際的情況是,大陸東南沿海的民間海商,早已縱橫東亞海域,他們有長久的經商傳統,在主要海港城市都有據點,所以能在東亞各地採購、集貨、裝箱、發貨、轉運,建立絕不亞於地中海的東亞海洋文明。
東亞的華人海商系統,正是葡萄牙人東來時最好的引路人,閩南語叫做「牽猴子」。是華人海商帶着葡人到廣東、漳州、雙嶼、澳門,乃至於被明朝視爲大海盜的海商王直,還曾引介3個葡萄牙人到日本,火槍才因此引進到日本,改變了日本戰國時代的兵器,從武士刀變爲火槍。
然而爲了強化英國打鴉片戰爭的合理性,明清兩朝總是被抹黑爲封建保守、固步自封的政權,卻無視於華人海商對東亞歷史發展的影響力。當然,鄭芝龍、鄭成功父子3代人對東亞經濟的影響,就更不用說了。想想鄭氏父子3代人,主導了華人的東亞貿易達50年時光,那是多麼長的時間。美國對東亞的主宰,自韓戰以降,迄今也只是70年。但在300多年前,以鄭氏父子有此影響,卻不被歷史所肯定,這是多麼可惜的大課題。
事實上清朝也並不閉關,諸多貿易在從南到北的各大口岸通行。臺灣茶葉、糖、樟腦早已行銷全世界。清朝真正禁斷的是鴉片,但鴉片戰爭一開打,清朝被打敗,便失去話語權了。
坦白說,東亞歷史被歐美國家「黑」了幾百年。這種黑的方法也很簡單,一如對付拉丁美洲的歷史,他們總是聲稱:「哥倫布來了,美洲的歷史纔開始」。歐美對東亞也一樣:白人來了,東亞文明纔開始。一種簡明的「白人負擔」論。但實際的情況是明清時,東亞文明遠比歐洲先進,明朝時的絲綢、瓷器都是遠高於歐洲的先進產品,所以才值得歐洲大黑船遠渡重洋,來進行遠洋貿易,否則那抵得上遠航的成本。
如果不是東亞文明的物質基礎,大航海時代的貿易支撐得起來嗎?可惜的是,進入蒸氣機時代,東亞開始落後,歐洲中心史觀之下,東亞文明變得一文不值,甚至是等待拯救的文明。康拉德在他的小說《黑暗之心》寫過這種歐洲人到「蠻荒」世界的迷失與沉淪。但他也沒有能夠點醒歐美對另一種文明的尊重。
東亞失落的話語權只有在歐美霸權沒落,纔會被重新提起。現在美國霸權正在從東亞退出,回到美國中心主義,而中國在經濟崛起後,才慢慢顯露出面對自己歷史的自信。
然而,整個東亞的重建之路還很長。至少在大國仍處於爭霸狀態的此刻,東亞小國家只能戰戰兢兢,先觀望再決定行止。但至少重建以東亞爲主體的歷史,找回文化自信,把那些被歐美霸權「黑」了2、300年的東亞史找回來,重新反白,卻是一個必然的開始。
(作者爲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