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八二三各表 誰懂金門要的和平(林保淳)

八二三炮戰紀念碑。(中時資料照)

八二三砲戰已65週年,但是,時隔一甲子多,當時遮天蔽地的火砲煙硝,隨着時間的淡化、飄散,恐怕60歲以下的臺灣人,都已經印象模糊了,而年輕的一代,更是也許連名稱都沒有聽過,渾然不知「八二三」是怎樣的一個日子。

但是,對金門人而言,自從國民政府撤退來臺後,以金門作爲橋頭堡、最前線的戰地,從古寧頭戰役開始,就一片肅殺,除了戰地建設外,基本上都處於發展停滯的狀態,1958年的「八二三砲戰」,數萬顆砲彈如暴雨般投下,不但投在金門這塊小小的島嶼上,遍地瘡痍,更投入了金門人的心裡,形成久久無法磨滅的坑疤。而這一個坑疤,從後來金門著名的、以砲彈外殼製造的「金門菜刀」中,猶然依稀可以看出。

金門隸屬於福建,但金門卻一直承擔着護衛臺灣人的重責大任,爲臺灣人作了種種的犧牲,沒有金門,臺灣本島不可能享受數十年的和平,更不可能有若何傲人的發展與建設。「八二三砲戰」烽火連天,且持續了21年之久,金門人所受的苦難,當然不是在臺灣安逸度日的臺灣人所能想像得出來的,如果要說「和平」,也沒有任何人會比曾經戰亂、曾當戰場的金門人更加渴盼。

臺灣人是應該五體投地以感謝金門人的,但隨着時間的消逝,許多人幾乎忘了金門對臺灣的貢獻,如今金門戰事消歇,轉成觀光景點、小三通口岸,許多臺灣人興沖沖地去金門欣賞「戰地風光」、藉金門當橋樑,赴大陸觀光、旅遊、創業,幾曾有人真正關心金門在地的發展?金廈「通水」,曾被百般刁難;金廈「大橋」,倡議不決;金廈「通電、通瓦斯」,迅即爲臺電所否決。甚至,2018年,居然還有人敢宣稱「八二三砲戰,是國共兩黨的戰役,與民進黨無關,所以不值得紀念」,臺灣人希望和平,卻忘失了,沒有金門,和平是無望的。

現在是選舉前撕拚最劇烈的時刻,被遺忘許久的金門、八二三砲戰,再度被「紀念」起來,各政黨也才又想起金門,所以蔡英文、侯友宜、郭臺銘,都齊赴金門前線致意,而賴清德、柯文哲雖未親自前往,也都必須面朝金門,發表談話。

今年可以說是金門最受矚目的一年,也是所有臺灣主要政黨紛紛標舉出「和平」的一年。但是,在金門人眼中,恐怕是自有一片冷暖在心頭的。除了那個作爲民進黨側翼的基進黨,敢責怪「和平宣言」是「賣臺」之外,主要的幾個政黨的總統候選人,都題出了「和平」的訴求。但是,實際分析其話語,每個政黨賦予「和平」的內涵,都不相同。

民進黨雖否定今年的選舉是「戰爭與和平的選擇」,但也不得不強調「和平」的重要性。但是,他的「和平」,必須是在「有實力才能帶來和平,有主權的和平也纔是真正的和平」的限制下。

換句話說,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民進黨是不惜一戰,捨棄和平的。他所揭櫫的條件,如「尊嚴對等進行兩岸對話及合作」,其實就是根本可能與「和平」背道而馳,所以他認爲必須「備戰」,要軍購、要倚仗美國、要確保供應鏈的安全。當「和平」不是最高的追求目標,而是隨時可以變卦的話,豈非就是隨時要準備作戰了嗎?這是民進黨一貫的主張,不足爲奇,但是,看在金門人眼裡,這是他們所想要的「和平」嗎?

柯文哲雖未親身至金門,卻選擇了極具象徵意義的忠烈祠,率領民衆黨全體公職,向八二三以來犧牲的烈士致敬,並主張修建「金廈大橋」,強調中央必須給予金門更多的資源以供金門發展,可以說是已經直接關切都金門人的福祉了;而降低兩岸的「惡意螺旋」、凜懼戰爭的危機、啓動兩岸的對談,飲水能思源,雖無具體的措施,但對金門人來說,相信也是能夠接受並期待的。

侯友宜親身前赴金門,當然就表示了對金門的重視,侯友宜也關注了金門人的生活,提出了「通電、通氣、通橋」的「三通」主張,並承諾要將金門打造成兩案經貿的樞紐,雖然也沒有更具體明確的方案,也未強調兩岸的「和平」將建立在怎樣的基礎上,但國民黨向來就對金門遠較他黨來得更重視,「九二共識」已是他們的兩岸政策主軸,不言已喻,相信金門人也是樂於接受的。

郭臺銘是對金門及八二三着墨最多的人,前此有金門和平宣言,此次不但親赴金門,投下重資刊登廣告,更提出了「金門和平倡議」,擬以2000萬美金當成金門倡議基金,而提出了8項具體計劃,等於是將此當作他競選總統的前哨戰了。

郭臺銘基本上是認同所謂「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的,這當然是與國民黨同調,且穩妥可行的基礎;不過,他的方案雖說具體,卻略嫌瑣碎。更重要的是,這些計劃很明顯是由郭臺銘個人承擔所有的經費,他富可敵國,其他黨派,恐怕沒有任何一個人能望其項背。只是,這也不免令人懷疑,總統選舉是「選賢」還是「選錢」,而如果他未能當選,是否一切都成畫餅?

一個八二三砲戰,一個和平議題,其實最密切相關的,就是金門;各政黨如何詮釋、如何規畫,可以各有不同,但都必須站在金門人的立場加以考量。八二三砲戰是金門最傷痛的記憶、最深重疤痕,任何的「和平」主張,如果不能獲得金門人的認同,不能爲金門人帶來安和樂利的生活,都絕對不是金門人所想要的和平,而一旦金門不能獲得「和平」,臺灣也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

(作者爲退休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