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東亞與太平洋地區仍是世界經濟增長引擎,但增速有所放緩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鄭青亭 北京報道

當地時間10月7日,世界銀行發佈最新一期《東亞與太平洋地區經濟半年報》。報告稱,2024年該地區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繼續領跑世界其他地區,但增速低於疫情之前。

據世界銀行預測,東亞與太平洋地區(EAP)2024年增長率爲4.8%,2025年將放緩至4.4%;區內最大經濟體中國今年經濟增長爲4.8%,明年爲4.3%,面臨房地產市場低迷、人口老齡化、全球緊張局勢等挑戰。

由於國內消費增加、商品出口復甦和旅遊業反彈,世界銀行預計,除中國以外的東亞與太平洋地區2024和2025年將分別增長4.7%和4.9%。在較大國家中,預計只有印度尼西亞2024和2025年的增長率將達到或超過疫情前水平,而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和越南仍將低於疫情前水平。隨着旅遊業復甦,太平洋島國預計今明兩年分別增長3.5%和3.4%。區內大部分國家的投資增長仍然疲軟。

世界銀行東亞與太平洋地區副行長曼努埃拉·V·菲羅表示:“東亞與太平洋地區的國家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但增長速度正在放緩。爲了在中期保持強勁增長,地區各國必須積極主動地推動經濟現代化並實行改革,適應不斷變化的貿易模式和技術變革。”

三大因素影響本地區經濟前景

這期經濟半年報着重分析了今後可能影響地區經濟增長的幾個因素:貿易與投資形勢轉變、全球政策不確定性上升等。

受國際局勢影響,越南等國自身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有所深化。2018-2021年間,越南向美國出口的企業銷售額增長比向其他國家出口高出近25%。然而,新的證據表明,隨着美國新的更嚴格進口貨物原產地規則和出口限制措施的實施,這類經濟體今後可能越來越多地只能扮演“單向連接點”的角色。

此外,全球不確定性可能對EAP經濟體產生負面影響。除了地緣政治不確定性之外,經濟政策不確定性的加劇也可能導致EAP地區的工業產出和股票價格分別下降高達0.5%和1%。

東亞發展模式正受到新技術挑戰

報告的“特別聚焦”部分分析了地區各國應如何利用新技術來繼續爲民衆創造就業機會。

報告指出,工業機器人、人工智能(AI)和數字平臺等新技術正對EAP地區的勞動力市場產生影響。在東盟五國,2018至2022年間,由於採用機器人產生了生產率提高、生產規模擴大以及對互補性技能的需求上升等效應,從而創造了約200萬個正規部門高技能就業崗位(佔此類崗位總數的4.3%);但與此同時,機器人也取代了約140萬正規部門低技能崗位(佔此類崗位總數的3.3%)。

鑑於EAP地區的就業是由體力勞動崗位主導,因此受人工智能威脅的就業崗位所佔份額低於發達經濟體。但另一方面,該地區在利用人工智能帶來的生產率改進方面也不如發達經濟體有優勢:這裡只有10%的工作崗位涉及人力與人工智能互補的任務,而發達經濟體是30%左右。

世界銀行東亞與太平洋地區首席經濟學家阿迪蒂亞·馬圖表示:“東亞的發展模式——依賴開放的全球市場和勞動密集型生產——正受到貿易緊張局勢和新技術的挑戰。最好的應對方法是深化貿易協定並賦予人們利用新技術所需的技能和流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