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環境日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帶你見證“中國生態奇蹟”
(原標題:世界環境日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帶你見證“中國生態奇蹟”)
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21年六五環境日主題海報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2021年“世界環境日”的中國主題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國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在生態治理方面取得了相當大的成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中國生態奇蹟”。
沙漠奇蹟——
前無古人!毛烏素沙漠的綠色傳奇
↑毛烏素沙漠上的新興綠洲
把沙漠變成森林,聽起來似乎像天方夜譚不可思議。但,一切皆有可能!歷經四十年,中國默默地把毛烏素沙漠變成了綠洲。
滿天飛沙,大漠蒼茫。中國四大沙地之一的毛烏素沙漠,又被稱爲鄂爾多斯沙地,位於陝西和內蒙古兩省區交界處,總面積4.22萬平方公里。1959年以來,人們大力興建防風林帶,引水拉沙,引洪淤地,開展了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
陝西省是中國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危害較爲嚴重的省份之一,也是阻止西北風沙東越南進的重要防線,是京津地區重要的風沙源。然而,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的99%都集中在位於毛烏素沙漠南緣的陝北榆林。
▲治沙一線榆林市以及毛烏素沙漠位置
三北防護林工程、全國性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以及陝西省開展的天然林保護工程和全面治理荒沙行動,極大改善了毛烏素的生態環境,也使沙漠南緣的陝西省榆林市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轉變。
到了21世紀初,已經有600多萬畝沙地被治理,止沙生綠。80%的毛烏素沙漠得到治理,水土也不再流失,黃河的年輸沙量足足減少了四億噸。由於有良好的降水,許多沙地,如今成了林地、草地和良田。在沙漠腹地,榆林市還累計新闢農田160萬畝,榆林這座“沙漠之都”變成了“大漠綠洲”。
↑陝西榆林市靖邊縣東坑鎮新建村綠色包圍中的農家小院(2018年7月31日無人機拍攝)。
↑汽車行駛在榆(林)靖(邊)高速公路上(2018年8月1日無人機拍攝)。穿越毛烏素沙漠的榆靖高速,是中國建成的第一條沙漠高速公路。
從黃沙蔽日眼難睜、田毀房埋人遁形,到水草豐美滿眼綠、瓜果飄香人陶醉,這是陝西榆林在黃河河套創造的毛烏素治沙奇蹟。
灘塗奇蹟——
林海綠洲!黃海之濱創造的綠色屏障
2020年10月21日,江蘇鹽城東臺市條子泥,大批候鳥在灘塗上覓食。
黃海之濱,江蘇鹽城,擁有582公里的海岸線,也有着江蘇最大的沿海灘塗。鹽城黃海溼地棲息着680種脊椎動物,包括400多種鳥類、200多種魚類等,每年春秋時節,鹽城有超過300萬隻候鳥遷飛經過,近百萬只在此越冬。
這片海岸溼地還有一個特點,隨着泥沙不斷淤積,灘塗每年還會向海裡延伸,屬於淤漲型海岸。但是,圍墾也隨之而來。灘塗圍墾,帶來鳥類生存空間的萎縮,而偷獵、捕鳥,更是雪上加霜。爲了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當地政府下令停止圍墾條子泥區域的近百萬畝沿海灘塗,禁止在鳥類遷徙路上建立風機。退養還溼、退漁還溼;視頻監控24小時“站崗”、無人機海上“守護”……溼地上劃出了一道道生態“紅線”。
鹽鹼地的治理也是重中之重,開渠挖溝、雨水沖刷,一邊治鹽鹼,一邊種苗木。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這項事業延續至今。2016年,鹽城市啓動沿海百萬畝生態防護林工程。短短几年,沁人的綠色鋪滿沿海灘塗,昔日的鹽鹼荒灘,已是林海綠洲。
▲衛星遙感監測江蘇鹽城市沿海百萬畝生態防護林工程。遙感數據來源:大地量子
人類的付出,不只鳥兒“看得見”。2019年7月5日,在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鹽城黃海溼地作爲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爲我國第14處世界自然遺產,第1處濱海溼地類型世界自然遺產,標誌着我國世界遺產從陸地走向海洋“零的突破”。
2019年10月27日,航拍江蘇鹽城東臺沿海灘塗綜合開發先導區。
申遺成功後,鹽城以爭創“國際溼地城市”爲抓手,統籌推進溼地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讓生態變資源、變資本,讓更多人在生態保護中捧上“金飯碗”。
從鹽鹼荒灘草不生、污水排流觸目驚,到蘆花搖曳琵鷺飛、麋鹿呦呦鶴來歸,這是江蘇鹽城在黃海之濱創造的灘塗治理奇蹟。
水質奇蹟——
水更清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保護
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碧水來。
打開中國地圖,俯瞰萬里平疇,一條蜿蜒北上的人工明渠,從秦巴山間出發,跨江淮、穿黃河、依太行,縱貫南北,一路穿行1432公里,將一渠清水送往河南、河北、天津、北京。這就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庫水質優良,常年保持在Ⅱ類水以上。
工程啓動之初,丹江口庫區及上游42個評價河段水質僅20個達標,個別河段甚至爲Ⅴ類、劣Ⅴ類。該工程自2014年12月通水,已平穩運行2100多天,調水量突破300億立方米,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及以上,直接受益人口6700多萬,其中河南13個城市、河北9個城市、天津14個行政區居民以南水爲主要飲用水源,北京城市用水約73%爲南水。
與此同時,北京自來水硬度由過去的380毫克/升降至130毫克/升,河北500多萬人告別了長期飲用高氟水、苦鹹水的歷史。在庫區水深15米處用取水器打上清水,純淨綿甜,可以酣飲而盡。
作爲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之一,河南省南陽市承擔着“一渠清水送北方”的重要使命。近年來,南陽市立足生態優勢,聚力發展有機農業,走出一條“水清民富”的綠色協調發展之路。圖爲2018年11月1日,在南陽市淅川縣倉房鎮,遊客在採摘丹江蜜橘。新華社發
隨着生態保護持續加強,水源區羣衆不僅生計沒有受到影響,而且收入穩步增加,生活不斷改善。在城鎮,綠樹碧水與鱗次櫛比的現代建築相輝映;在鄉村,青山溪流同寬敞整潔的道路街巷相依偎。山美水淨讓生態旅遊紅紅火火,遊客絡繹不絕,服務業鏈條不斷延伸。大家說,正是好生態“長”出了好作物,好風景“養”出了好產業。
從無法飲水、大肥大藥、開礦挖沙、吃山吃水到如今水源區青山如黛、綠樹成蔭、水流清澈、鳥鳴悠悠,這是南水北調工程創造的水質奇蹟。
複流奇蹟——
生態之變!時隔25年全線通水的永定河
2021年5月4日,北京正在進行生態補水的永定河再次繪出大美畫卷。
“水來了,水來了!”2020年,永定河全線通水的消息傳開了。居住在兩岸周邊的人們,聽着嘩啦啦的流水聲,看着一泓清水漫過乾涸的河牀,心裡別提有多爽了。1995年至今,25年了!永定河北京段首次實現全線有水。歷經了生態破壞、斷流多年的母親河,終於再現河流奔涌、水清岸綠的怡人美景。
▲永定河北京段龍泉霧村附近對比圖(圖源:新華社)
上世紀80年代,由於人口快速增長、全流域過度開發、氣候變化等原因,永定河生態系統嚴重退化,河道斷流乾涸,沙石河牀裸露,燕京奇觀之“盧溝曉月”已名不符實。此後,人們對於永定河的概念,不過就是一片荒灘。
爲醫治“有河無水,有水皆污,遍體鱗傷”的生態創傷,永定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被擺上議事日程。從2003年開始,水利部協調河北、山西兩省連續6年向北京集中輸水,累計輸水3.1億立方米。與此同時,河北、山西關停了永定河上游一批污染企業。2017年,永定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全面實施,並首次從黃河向永定河進行跨流域生態調水,桑乾河山西段實現了全線通水。
自2019年起,萬家寨引黃工程由“引黃入晉”到“引黃入京”,累計輸入黃河水已達2億多立方米,水頭在北京境內穿行170多公里,最終衝出了市界,斷流25年的永定河終於在2020年5月12日這天實現全線通水,乾涸沙化的河道重現碧波盪漾的百里山水畫廊。
從河牀乾枯河沙飛、河岸裂崩亂石堆,到水天一色煙波凝、荷葉田田楊柳青,這是京津冀晉聯手在北京平原創造的永定河“復活”奇蹟。
綠色奇蹟——
綠色中國!我國森林覆蓋率從約8.6%到23.04%
▲歷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中森林覆蓋率變化及森林面積變化(截止到2020年)。製作:新華媒體創意工廠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幾年,中國人對這句話已經是耳熟能詳,大家的一個直觀感受就是身邊的綠色越來越多,環境越來越好。
我國森林覆蓋率已由20世紀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目前的23.04%,近20年來,我國新增植被覆蓋面積約佔全球新增總量的25%,居全球首位。
從東北極地到青藏高原,從西北荒野到東南海濱,一抹抹綠色在中國大地上蔓延。“綠色長城”不斷延伸,創造了“當驚世界殊”的綠色奇蹟。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精粹,延續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文明根脈。從以環境換髮展,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中國人經歷過環境被破壞、山水被糟蹋的痛,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重視生態文明,重視綠色。
青山常在,綠水長流,這是爲了今天人民的幸福,也是爲了子孫後代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