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戰國四公子之二:重情義的平原君(歐陽聖恩)

平原君想像圖(取自網路)

平原君趙勝是趙武靈王之子,趙惠文王弟,是道地的王室權貴,不像孟嘗君是妾所生,在黯黑中成長,靠智慧逃過一死贏得其父器重而掌權。趙勝在趙惠文王和趙孝成王時任宰相,曾經3次離開相位,又3次官復原職,封地在東武城,也是以好客養士聞名。

●爲躄殺妾重友輕色

平原君豪宅旁的民房有位跛子被平原君小妾看到而嘲笑這位殘疾人,第二天跛子面見平原君要求殺侮辱他的小妾。平原君認爲要求過分而未理會,他的門客因此離去一半,門人曰:「以君之不殺笑躄者,以君爲愛色而賤士,士即去耳」;於是平原君殺了小妾,親自登門向跛子道歉,門客才陸續回來。

趙奢擔任徵收田賦的官吏時,平原君家不肯繳納租稅,趙奢便依法處決平原君門下9人,平原君忿怒要殺趙奢,但聽了趙奢的勸諷說明之後,體認宗室貴胄更應守法,趙奢能不畏強權秉公任事是賢能之士,於是推薦給趙王,總管全國賦稅,後來更升任爲大將軍,與廉頗、藺相如同等地位。

公元前270年趙文王自恃強大,拒不履行與秦國簽訂的換城協議,秦國惱怒派兵佔領閼與。趙王就可否前往救援,詢問大將廉頗和樂乘,兩人都認爲距離遠,地勢險峻,難以救援。趙王又問賦稅大臣趙奢意見,趙奢說,雖然道遠又險狹,打起仗來好比兩鼠鬥於洞穴中,勇者將可獲勝(即指狹路相逢勇者勝)。趙王自認有勝算便以趙奢爲將率兵救援。

結果趙奢英勇一戰成功,破了秦軍無敵的神話,遲滯了秦國挺進中原的步伐,使秦趙之間的戰略平衡維持達8年之久,趙奢立功被升任爲大將軍,又被封爲「馬服君」,其子孫遂以「馬服」爲姓,以示尊貴,後改姓「馬」。賈誼的《過秦論》將他列爲戰國時代東方六國八大名將之一,和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一起彪炳史冊。

戰國時代的騎兵是重鎧甲裝備,行動遲緩,平原君之父趙武靈王實行具機動和靈活性的「胡服騎射」(顧炎武《日知錄》:「騎射之法,必先武靈而有知者」),建立以輕騎兵爲主的軍隊讓戰鬥力大增。趙奢替趙國立下不少戰功,可是有位只會「紙上談兵」(語出資治通鑑)的兒子趙括;趙王誤中秦國反間計,由於趙奢已過世,因此以趙括取代只守不攻的廉頗和秦國展開「長平之戰」,慘敗幾近滅國。

趙奢若未受平原君推薦掌理全國賦稅,繼而立下戰功,爲趙文王器重封爲大將軍,其子趙括未必受到重用;趙國若仍以廉頗堅守長平,將可避免亡國之禍。因此後人批評除趙文王聽信讒言、識人不明,趙括自大、暴虎馮河之外,平原君當時沒有表態亦爲長平敗戰禍首之一。

●短視近利禍國殃民

長平之戰緣起韓國上黨郡與京城間的領土被秦國佔領形成孤郡,韓欲割讓給秦,郡守馮亭不降反而獻上黨給趙誘其抗秦。趙王大喜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可是平陽君趙豹反對:「聖人甚禍無故之利,韓氏所以不入於秦者,欲嫁其禍於趙也,必勿受也」;但平原君認爲「發百萬之軍而攻,逾歲未得一城,今坐受城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趙王遂接受上黨,終遭大禍。秦國將神白起坑趙卒45萬人,趙國壯丁全遭活埋,元氣大傷,幾年後繼韓成爲第二個被秦滅亡之國。

平原君作爲相國卻短視近利,禍國殃民難辭其咎,蘇轍《古史》批評曰:「長平之禍成於(趙)勝之言,此皆不知務之禍也,乃欲使之相危國,拒強秦,難矣哉」,司馬遷更說:「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體,利令智昏」。

長平之戰結束第二年10月,秦將王陵包圍趙國都城邯鄲。魏王欲前往救援,但秦國威脅「諸侯敢救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魏王乃按兵不動,平原君爲盡救贖之過轉向他國求援。

●毛遂自薦散財救國

平原君隨即赴楚求救,想帶20位門客隨行,但只有19人合適,門客毛遂自薦湊足20人。在毛遂威脅式遊說下,終於說服楚王結盟,合縱抗秦並歃血爲盟,楚派春申君率軍救趙。

平原君趙勝有感毛遂智勇雙全,曰:「勝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數,自以爲不失天下之士,卻不識毛先生。毛先生至楚使趙重於九鼎大呂,勝不敢復相士」,將其奉爲上賓。毛遂除了完成合縱抗秦任務之外,並無其他事蹟流傳,但在今日河北省南部邯鄲市廣府古鎮卻有一座毛遂之墓,位於水田中,供人憑悼。

而魏國信陵君之姊爲平原君夫人,平原君判斷只靠楚軍尚不足抗秦,多次促請小舅子出兵救趙。信陵君屢次請求魏王發兵,魏王畏秦拒其議;信陵君依食客侯嬴之議,盜竊兵符擊殺已到趙國邊境卻奉魏王之令按兵不動的統帥晉鄙,統兵救趙。

由於楚魏援軍未到,但秦軍已兵臨城下,邯鄲即將失守,岌岌可危。邯鄲傳舍吏(管理賓館住宿)之子李同說:「現在形勢危在旦夕,你的姬妾仍錦衣玉食,如果趙國淪陷,你將一無所有,不如讓夫人吩咐下人都協助守城,家裡錢財糧食都犒勞士兵,如果守得住,還愁沒有這些財物嗎」。

平原君從善如流,盡散家財犒賞軍隊,募得死士3千人,由李同率領前往救援,秦軍退卻三十里後,楚魏援軍始到達解除邯鄲之圍。邯鄲圍城之戰乃戰國三公子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聯手退秦的歷史佳話。

●缺遠見有義氣擔當

平原君雖缺乏遠見卓識,但司馬光說「臣人之節始終無虧」。而且平原君有義氣擔當,誓死不出賣魏齊。魏齊爲齊相,因聽信中大夫(掌論議官吏)須賈控告範睢接受齊國牛酒,有叛國嫌疑予以折磨鞭笞,置之坑廁使賓客便溺其上。範睢裝死買通獄卒化名張祿逃至秦國,獲賞識官拜秦相,提倡遠交近攻,並要求魏國交出仇人魏齊。

魏齊自知魏弱秦強,乃拋棄相印投奔趙國平原君。秦昭王獲悉,致函平原君曰:「寡人聞君之高義,願與君爲布衣之交,君信過寡人,寡人願與君爲十日之飲」。趙相虞卿表示昔日孟嘗君入秦幾乎不返,況秦懷疑魏齊在趙,平原君不可去;廉頗卻說:「藺相如懷和氏璧單身入秦,尚能完璧歸趙,若不往,反起其疑」,於是平原君奉趙王令入咸陽。

秦王日夜設宴相待後強迫平原君交出魏齊替範睢報仇。平原君表示:顯貴時結交低賤的朋友,是不忘低賤時的情義;富貴時還交貧窮的朋友,是不忘貧窮時的友誼,何況魏齊現在不在我這裡(矇騙秦王),因此拒交出魏齊。

秦王乃向趙王施壓,警告若不交出魏齊則扣押平原君。趙王對羣臣說:寡人豈爲他國亡臣,易吾國之鎮公子?乃包圍平原君家搜索藏匿之魏齊。趙相虞卿事先獲悉,拋相位陪魏齊潛奔魏國信陵君,信陵君懼秦不予接見;虞卿計劃和魏齊投奔楚國,魏齊不願拖累虞卿而自刎,信陵君將其首級交還趙國。趙王乃以魏齊項上人頭換回平原君,範睢將其頭顱漆爲溺器報復。虞卿既棄相印,復感慨世態炎涼,遂隱居著書譏諷時事,書名稱《虞氏春秋》。

●廣納進言反求諸己

《資治通鑑》對平原君趙勝的記載甚少,僅說他有一名門客公孫龍是個詭辯家,但趙勝挺器重他,還要公孫龍跟孔穿(孔子後裔)辯論「奴隸有三耳」,公孫龍以辯才勝之。趙勝又要公孫龍跟鄒衍辯論「白馬非馬」,鄒衍根本不屑和無理取鬧的詭辯家辯論,認爲對君子而言已造成困擾,因此平原君和其他門客就疏遠公孫龍。

《戰國策》對平原君事蹟則敘述較多,包括馮忌成功勸阻平原君不宜也不該在長平之戰慘敗和邯鄲解危後,出兵攻燕。因爲易守難攻,趙國七戰七敗元氣尚未恢復就要攻伐以逸待勞的燕國,不但無法成功,強秦正好趁機再度襲擊疲憊的趙國。平原君採納其意見,感謝馮忌指出他的錯誤決策與無知。

《戰國策》對「秦圍趙之邯鄲」說得更詳盡。魏王派辛垣衍將軍秘密潛入被圍城的邯鄲,勸趙國尊奉秦昭王爲帝將可解圍。平原君受其惑猶豫不決是否放棄抵抗尊秦,這時齊國的魯仲連恰巧在趙國,獲知此事後對心有二意的平原君說:「吾以爲君爲天下之賢公子也,今然後知君非天下知賢公子也」,諷刺後要求和辛垣衍溝通辯論事秦的利弊。

魯仲連列舉商周的一些奉承紂王者的悽慘下場,指出魏國現在見秦國打了一次勝戰就要尊秦爲帝,這是三晉的大臣不如鄒、魯兩國的奴僕和姬妾,秦王如虎狼殘暴,索取無度,魏王如何能平安無事,將軍又如何續獲恩寵?

辛垣衍聞言拜謝曰:「始以爲先生爲庸人,今日乃知先生爲天下之士也,不敢復言帝秦」。後來魏信陵君盜符救趙,秦軍敗退後,平原君欲封賞魯仲連;魯仲連笑曰:「所貴於天下之士也,爲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賈之人也,仲連不忍爲也」,遂辭平原君而去,終身不復見。

古之賢人名士其氣節令人感佩,今日各國再也看不到「類仲連」之人,盡是鷹犬狗腿讒媚遂波逐流者。無能者居高位洋洋自得,賢能之輩倍受打壓,有志難伸;強國霸權無道義,口惠而不實,弱國難自保,危若累卵,明天豈會更好?

平原君在趙孝成王15年(公元前251年)去世,子孫世代承襲其封爵,他的後嗣在趙國滅亡後斷絕。

●後人評價有情有義

後人對平原君有情有義有擔當,評價甚佳,《史記》在《平原君虞卿列傳》起首就說:「平原君趙勝者,趙之諸公子也。諸子中勝最賢,喜賓客,賓客蓋至者數千人」。而平原君於國難當頭之時「令妻妾補縫於行伍之間。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猶勾踐困於會稽之時也」,其愛國情操亦爲人深贊。

但平原君一時遭貪念矇蔽,以爲不勞而獲能得到韓國領土上黨郡,是上天賜給的禮物,結果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未蒙其利反受其害,因此太史公亦貶評曰:「未睹大體,利令智昏」。

司馬光則認爲「臣人之節始終無虧」,儘管平原君能力普通,但爲人還算是一個無大缺失之人,勝過孟嘗君。在戰國四公子中,平原君算是賢者,《荀子‧臣道》亦稱讚說:「平原君之於趙,可謂輔矣」,意指是一位能解救國家憂患的臣子。

注:「毛遂自薦」、「歃血爲盟」、「利令智昏」、「白馬非馬」成語皆出自平原君。

(作者爲文史工作者)

【歐陽聖恩專欄每週六刊出】

◎史話歡迎讀者投稿,針對兩岸關注之歷史事實或人物撰文,體例不限,舉凡傳記、論文、散文、書信、日記,撫今追昔之訪談紀錄或自述回憶等。來稿請寄[email protected],主旨註明「史話投稿」,請附姓名與專業背景或居住地。本版對來稿有刪修權,文章僅刊載於中時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