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造就王傑精神

王傑,是一名擁有崇高理想信念、堅強鋼鐵意志、無私奉獻精神的偉大無產階級戰士,是時代造就的英雄,留下了影響深遠的王傑精神。王傑精神的形成,離不開家庭、社會、學校、部隊的教育。

王傑出生於貧困家庭,從小養成了肯吃苦、能吃苦的優良品格。儘管家境貧寒,但王傑的家人並沒有只盯自家的“一畝三分地”,而是教育王傑要將集體利益放在第一位,對於少年王傑幫村裡人家滅火、救回落水的公家馬匹等,都給予了肯定與鼓勵。王傑選擇參軍走上革命道路,得到了家人的堅定支持。他犧牲後,父親寫信給部隊,表示王傑的犧牲是光榮的,作爲家人一定把悲痛化爲力量,更好地工作。王傑的兩個妹妹也追隨他的腳步先後參軍入伍。可見,王傑成長在一個有奉獻精神的家庭,父母的教育和良好家風爲王傑精神的養成打下了深厚基礎。

王傑的出生地山東,是孔孟之鄉,儒家文化源遠流長。家鄉扶危救難、行俠仗義的民風,匯成了社會的浩然正氣,王傑從小耳濡目染,自然深受其用。王傑成長在一個充滿火熱革命激情的年代,他成長的時代背景,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大批革命英雄成爲他的榜樣。王傑是聽着英雄故事長大的,很小的時候就對董存瑞、黃繼光等革命英雄崇拜不已。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滋養教育下,一顆爲國爲民的種子在王傑心裡生根發芽。他能事事爲人着想,盡力幫助他人,危難時刻捨己救人,也就順理成章,不足爲奇了。

1950年王傑進入家鄉的小學讀書,受到更多的革命文化教育,第一堂課的學習內容就是“中國共產黨萬歲”。1951年6月1日,王傑加入少先隊。1958年,王傑考入了金鄉中學,其前身爲湖西抗日中學,是一所有着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學校。當時學校響應黨支援農業的號召,組織學生下田勞動,在兩個多月的勞動中,王傑沒有叫過一句苦、一聲累,始終保持着飽滿的勞動熱情。老師和同學們都對王傑不怕苦、不怕累的表現稱讚不已。踏實的文化教育、思想教育和勞動教育使王傑更加堅定了爲黨和國家奉獻一切的決心,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生了質的飛躍。在臨近畢業的一次班會上暢談未來時,王傑表示要把國家的需要作爲自己的志願,希望自己能夠投身火熱的社會主義建設。他早已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服從祖國的需要就是他最大的快樂。於是,他穿上了軍裝,走進了軍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王傑入伍後,在部隊這所大學校,快速成長爲一名真正的解放軍戰士。剛入伍時,王傑戴上嶄新的帽徽領章,高興地問指導員:“我現在是個革命戰士了吧?”指導員馮安國告訴他:“要做一個名副其實的解放軍,必須要改造思想;要改造思想,就要學習毛主席著作。”從這一刻起,王傑決心以毛澤東思想爲武器,改造思想、指導實踐。“毛主席怎樣說的,我就怎樣做!”他在自己的日記本上剪貼了毛澤東頭像,並寫上了這樣四句話:“讀毛主席的書,聽毛主席的話,按毛主席的指示辦事,做毛主席的好戰士。”無論是在訓練還是勞動間歇,戰友們經常看到王傑拿着毛主席著作靜靜地讀着。王傑所在的部隊還經常參加國防施工、搶險救災,條件十分艱苦。最初,王傑對自己讀了9年書卻只能在部隊出大力掄錘子有些怨言。指導員注意到王傑的失落情緒後找他談話,鼓勵王傑認真學習,汲取力量,教育他要向連隊裡的勞模們學習,學習他們不畏艱苦的崇高品質。通過循序漸進的教育,王傑的思想進步很快,他苦練技術本領,始終衝在最前面,搶最艱苦的崗位,最繁重、危險的工作,終於成了部隊的“五好戰士”和“打錘標兵”。

不斷教育、不斷成長。王傑在家庭、社會、學校、部隊共同培育澆灌下,最終結出一朵精神之花。

《中國教育報》2023年08月05日第2版

作者:李豔豐 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