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復甦催生新變數,手機行業格局重塑在即?

過去一年的中國手機市場充滿變數,好在持續低迷的大環境已經迎來曙光。

多家市場研究機構數據顯示,中國手機消費市場終於迎來複蘇。在經歷近10個季度的同比下降後,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首次實現反彈,去年第四季度出貨量達到約7363萬臺。Canalys認爲,2024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有望步入溫和復甦的軌道。

存量市場的膠着競爭狀態下,頭部廠商將高端市場視爲了進一步超越的機會。

研究機構Counterpoint的報告顯示,消費者更換新機的週期已經到了43個月,但這一變化主要影響的是中低端手機市場,對於高端市場影響較小。因此,高端市場將佔據愈發重要的市場地位,同時也成爲了國產廠商進一步超越的機會。

回暖勢頭下,手機廠商的動作也明顯提速。春節假期後,OPPO在2月20日發佈AI戰略,魅族宣佈All in AI,停止傳統智能手機新項目的研發。隨後,華爲在2月22日發佈新一代摺疊屏Pocket 2,小米更是在同一天發佈年度影像旗艦小米14Ultra。

隨着市場的復甦,廠商們的信心得到了顯著提振。2024年的手機行業迎來了新動態,也預示着行業格局將會發生新變化。

供應鏈漲價潮:品牌分化的蝴蝶效應

供應鏈的漲價潮,成爲近兩年手機行業的關鍵詞。

2023年,以智能手機爲代表的消費電子產業,其上游存儲、屏幕等器件漲價明顯。第三方機構閃存分析顯示,在手機成本中佔比較高的存儲器和攝像頭的價格在去年四季度都有所走高。

步入2024年,無論是機構還是市場都表達了“漲價仍將持續”的觀點。閃存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智能手機主流CIS價格環比今年下半年預計上漲約20%。相關報道也顯示,多家半導體芯片廠商已經向其終端客戶發送漲價通知,這使得消費電子產品的價格或將進入新一輪上漲週期。

這一變化自然不可避免地傳遞到了終端。Realme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徐起此前就表示,2024年行業對供應鏈漲價的感受會非常明顯。Realme正在做一些應對方案,包括比如通過提高體量來降低其他的一些成本,或者通過技術研發來降低成本。

在供應鏈價格波動明顯的前提下,如何平衡產品配置和利潤空間成爲了手機廠商面臨的兩難抉擇。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界面新聞,供應鏈漲價潮帶來的蝴蝶效應將成爲行業競爭的“過濾器”,面對供應鏈價格波動,頭部品牌無疑具有更強的抗風險能力,而二線品牌所面臨的兩難局面會更嚴重。

小米最新發布的新機也證明了頭部廠商對供應鏈價格的波動似乎並不敏感。2月22日發佈的小米14Ultra,起售價爲6499元。有供應鏈人士表示,與上代產品相比,小米14Ultra增加了雙向語音衛星通信,僅這個模塊的成本就在300元左右。再加上影像、電池、通信等硬件的升級,可以說,供應鏈漲價對小米14Ultra幾乎沒有影響。

在搭載了諸多技術創新、供應鏈整體面臨漲價趨勢的前提下,小米發佈的新機小米14 Ultra依然提供了極具競爭力的價格。

達到這一定價水平實屬不易,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在技術上的創新及供應鏈管理上的高效。截止目前,小米在通信領域已獲得的授權專利超過5900項,在申請中的專利超過14000項,近三年的授權專利中,發明專利佔比95%。這些技術也成爲了小米衛星通信功能的基石。

此外頭部廠商自帶的規模優勢也不可忽視。規模鋪開意味着有能力分攤成本,頭部廠商不需要面對漲價還是減配的兩難選擇。前述供應鏈人士也指出,“規模不足以分攤上漲的成本,也沒有高端機的品牌溢價,無論漲價還是減配,都會影響競爭力。”

此外,小米14 Ultra是從小米自家工廠走下流水線的高端機型。據瞭解,小米智能工廠裡的組測包裝設備自研率達到了96.8%,整體工廠的軟件系統自研率達到了100%,結合IOT、5G、雲計算、大數據、AI等先進技術,小米手機智能工廠實現了全面自動化、數字化。

一位行業分析師也表示,小米14Ultra放在自建工廠生產,可以在溝通、物料調整等方面提升效率,與此同時也將更好控制產量、產品良率,並推動產能爬坡。

這也說明供應鏈價格波動預示着手機行業即將出現的分化,市場份額會更加集中於頭部品牌。能否在供應鏈漲價潮中逆流而上,在解決供應鏈難題時保證產品力或將成爲二線手機品牌的當務之急。

藏在智能手機裡的AI未來

智能手機的下一個創新樣本無疑是藏在AI裡的。

自2023年下半年開始,三星、華爲、小米、OPPO等等各大國內外頭部廠商幾乎都在搖旗吶喊大模型,AI無疑成爲了手機廠商的新一競爭領域。

行業數據也預告了這一趨勢。市場研究機構IDC預測,2024年起AI手機將大幅增長,帶動新一輪換機潮。2024年中國市場AI手機出貨量預計可達3700萬臺,2027年將達到1.5億臺,市場份額有望超過50%。

三星在去年失去業內第一寶座後,就把回擊籌碼全部押注在了AI上。在最新的2024MWC大會上,三星展示了Galaxy S24系列帶來的AI功能,包括由端側AI實現的通話實時翻譯、即圈即搜的實時搜索體驗等等。

不僅僅是三星,2024幾乎所有品牌都在尋找創新點,主動將大模型應用在手機產品上。

OPPO此前正式發佈了其旗艦機型Find X7系列,宣佈70億參數的AI大模型在手機端落地。華爲也宣佈將Harmony OS 4全面接入盤古大模型,首批Mate60系列可以直接利用雲端大模型,給本地照片增強畫質,提升清晰度達到8k畫質。

蘋果自然也不能錯過這一熱點。據彭博社報道,大模型已經成爲了蘋果內部開會時的固定主題,幾個技術團隊也因爲大模型的出現進行了合併調整。

春節後,AI甚至從手機端升級到了企業戰略的層面。

2月18日,OPPO創始人陳明永發內部信表示,2024年是AI手機元年。兩天後,OPPO召開AI戰略發佈會,成爲第一個宣佈把AI作爲核心戰略的頭部手機廠商。魅族也宣佈要“All in AI”,甚至停止“傳統智能手機”的研發。

小米創始人雷軍也曾系統地梳理過近7年小米在AI上的投入:2016年成立視覺AI團隊,這一舉措標誌着小米在AI領域的初步探索。隨後,小米不斷加大在AI領域的研發力度,成立了AI影像算法團隊、小米機器學習實驗室,並在去年4月成立了大模型團隊。

從產品功能升級爲企業戰略,表明了手機廠商試圖通過AI從底層重構手機。同時距離OpenAI推出ChatGPT已經過去了一年半,經過足夠久的發酵時間,廠商對生成式AI的認知已經被拉昇到了新的高度。

但正如百度CEO李彥宏所說“如果是卷大模型沒意義”,規模大隻是基礎,真正要卷的其實是大模型的能力能否能夠拉近與大衆用戶之間的距離。

舉例來說,AI影像處理便是現在各大廠商競爭最激烈的領域,也是最容易讓消費者獲得直觀體驗的部分。

最近發佈的小米14 Ultra系列,便在影像上下盡了功夫。小米介紹稱,這款新機搭載了全球首個AI大模型計算攝影平臺(Xiaomi AISP),該平臺的算力達到了60TOPS,遠超業內其他廠商的三倍之多。用戶進行30倍以上變焦拍攝時,影像系統可以調用AI大模型高精度重繪光學數據,讓照片更清晰。超級抓拍功能則可以在不掉算法和速度的情況下,連續抓拍150張高畫質照片。

對於手機來說,AI將帶來跨越式的技術涌現。而對於手機廠商,在AI趨勢下的佈局無疑成爲了一場輸不起的硬仗,誰能更好掌握AI,誰便有可能成爲業內的領頭人。

生態系統成爲手機競爭新維度

與AI大戰同時出現的,是手機廠商在生態版圖上的擴張。

在智能手機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單一的硬件優勢確實已經不足以支撐品牌的長期發展,各大廠商都希望通過構建完善的生態系統以鞏固市場地位並拓展新的增長點。在這場生態建設的比拼中,小米、華爲和蘋果無疑是最受關注的三大玩家。

早在2019年,華爲終端就宣佈實施“1+8+N”戰略。小米也在2023年將“手機 X AIoT”戰略升級爲“人車家全生態”戰略。蘋果更是一直以iOS生態系統的封閉性和高度整合性佔領着頭部的市場位置。

對於品牌來說,生態是最寬的護城河。有業內人士表示,生態品牌時代,用戶選擇一個產品時,除了對比某個功能或參數,基於生態所帶來的差異化體驗甚至更爲重要。

生態品牌帶來的跨端體驗的一致性和協同性,是單品無法超越的。

這不是通過App就能解決,而是需要基於系統底層打通來實現。用戶想要的不僅僅是擁有完整的硬件、軟件生態,還希望能夠在各個設備間實現高效協同和跨端體驗,能否帶給用戶便利優質的適配體驗,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手機廠商的未來。

以平板電腦爲例,過去消費者在挑選時還會對比尺寸、材質、續航能力等參數,廠商也習慣於去“卷”配置和價格。但現在平板電腦能否和手機、智能家居甚至汽車實現跨端協同,成爲了新的考慮標準。

原先,只有蘋果具備這種能力。近年來,隨着生態佈局完善,華爲、小米等中國廠商也具備了這種能力。

小米最近發佈的平板6S Pro12.4不僅出廠即搭載小米澎湃OS,它還成爲了“人車家全生態”的重要一環,通過平板可以自動喚起控車界面,控制空調溫度、音樂播放等功能,實現了車機互聯。華爲在2023年發佈的MatePad Pro也展示了PC端和手機端文檔同步的功能,用戶可以將平板上修改文件同步在手機、筆記本電腦等等其他設備中,極大的提升了用戶的使用體驗。

2024年1月,華爲常務董事餘承東宣佈,鴻蒙生態設備數量超過8億,原生應用生態夥伴超過200家。小米方面,目前小米澎湃OS全球可連接設備數已達8.23億,覆蓋200多個品類和95%以上的生活場景。

在這場手機廠商生態建設的比拼中,所有廠商都各自構建了獨特的生態系統,以期在這場生態戰中佔據一席之地。

以自研技術突破抵禦供應鏈的調整和市場的不確定性,借AI技術爲消費者帶來更多樣和智能的選擇,由生態版圖擴張不斷增強國產廠商的話語權。在智能手機行業經歷深刻變革的今天,以華爲、小米爲代表的國產廠商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和生態完善,擁有了越來越多的武器,從而在高端市場極大縮小了與國際品牌之間的差距,甚至在局部做到了領先。

新的市場帶來的不確定性既是困難,也是機會。隨着5G、AI等前沿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國產手機廠商的未來充滿無限可能,而這也預示着一個更加繁榮和競爭的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