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測蘋果Vision Pro,能否挑起XR大梁?
作者 | 山竹
出品 | 鋅產業
10月10日,Apple Vision Pro首部沉浸式短片《Submerged》上線。
作爲由奧斯卡獲獎導演Edward Berger親自執導的17分鐘VR短片,這部影片復現了一段美國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歷史。
對於蘋果而言,這部短片的意義不在於敘事內容究竟是何題材,而在於其背後的Apple Immersive Video敘事模式,這一敘事模式是蘋果爲自家頭顯設備Apple Vision Pro定義的一種全新的VR內容生產流程。
通過採用配備雙鏡頭的Apple Immersive Video攝像機,拍攝團隊可以拍攝出具備8K分辨率、空間頻頻、180°視角的3D視頻。
《Submerged》就是在這樣生產流程中製作出的3D影片。
爲了讓性能拉爆的Apple Vision Pro擁有更多配得上其獨特身份的資源,蘋果官方還在近日透露,採用Apple Immersive Video敘事模式的更多影片、視頻,乃至演唱會即將在今年底、明年初上映。
我們最近也拿到了令人期待已久的Apple Vision Pro,花了些時間摸索這款產品帶來的獨特體驗。
“空間計算時代已經到來!”
一個新時代的顛覆性產品,這是庫克對Apple Vision Pro這款產品的至高評價,或者說是期望。
我是最近拿到這款被庫克定位到“空間計算時代”的產品的,在經過一週體驗後,我的感受是:
初步具備了空間計算能力,但還遠未到將我們帶入空間計算時代。
衆所周知,作爲蘋果第一款頭顯設備,Apple Vision Pro不僅研發週期巨長(立項時間可以追溯到2015年),研發投入巨大(僅專利就申請了5000餘項),各方面性能更是直接拉滿,這纔有了蘋果所謂的空間計算。
我所體驗到的空間計算,大致可以分爲三個方面:
首先是顯示上的空間計算。
顯示上的空間計算換用另一個更容易理解的詞就是3D顯示,Apple Vision Pro機身頂部有兩個物理旋鈕,你可以通過位於右側的物理旋鈕像展開畫布一樣將周圍的背景由真實環境切換爲完全虛擬的環境。
蘋果還爲這一功能設計了諸如月球表面、白色沙灘、山巔雲海等多個虛擬環境。
國內不少博主對這一功能大加讚賞,稱這一功能爲個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獨立空間。
坦白來講,這樣的獨立空間,我在四五年前拿到的Oculus Quest上就已經有體驗到。
有所不同的是,Apple Vision Pro讓虛擬與現實環境切換過渡得更加自然,而且Apple Vision Pro在顯示性能上的拉昇,讓這款產品在沉浸感和長時間佩戴時的眼睛舒適度上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現。
我甚至能用Apple Vision Pro看完一整集電視劇(雖然眼睛也還是會感覺到比看電視累)。
另外,在現在Apple Vision Pro爲數不多的應用生態中,有兩類內容初體驗已經爲我帶來了一些驚豔。
第一類是《邂逅恐龍》這類3D互動內容,這個應用較爲特別,在短短几分鐘的片段內,你可以明顯感受到恐龍向你靠近,甚至有種衝出畫面的逼真感,但交互性和整體應用時長還是有些捉襟見肘,只能算是爲開發者打了個樣。
第二類是引入的第三方可交互3D互動內容,例如Apple Vision Pro已經引入了京東、淘寶這樣的電商類應用。
在Apple Vision Pro上的淘寶應用中,部分大牌產品已經完成了產品的3D建模和互動類內容製作。
例如大疆已經爲自己的無人機進行了建模,進入這一場景,你可以讓無人機降落在你手中,也可以體驗無人機的自動避障、自動返航等功能,還可以對比多個無人機的性能參數。
其次是內容創作上的空間計算。
在看完Apple Vision Pro發佈會後,當時就能明顯感覺到,3D視頻拍攝是蘋果這款設備的核心功能之一。
在此之前,3D內容創作往往需要用專業的拍攝設備和相應的剪輯工具,即便這些年3D拍攝和製作門檻在逐年降低,但依然需要一定的專業能力。
Apple Vision Pro上配備的另一顆物理按鍵就是用來拍攝空間照片和視頻用,按下按鍵後,就會進入到拍攝界面,可以拍攝你正前方的畫面。
實際上,爲了增加3D內容拍攝便利性,蘋果也將這一功能下沉到了蘋果手機上,iPhone 15 Pro及以上機型,在相機設置中打開這一功能後就可以在拍攝視頻時拍攝出3D視頻。
通過這一方法拍攝出的3D視頻,更類似在手機、平板等屏幕上觀看的擁有了景深的“框中3D視頻”,而非GoPro、Insta360等專業設備拍出的270°或360°的VR環繞/全視角視頻。
蘋果在VisionOS 2系統版本,在觀看拍攝的影片中加入了「沉浸版本」模式,可以將框中畫面拉近到眼前,並呈現出更爲逼真的3D畫面。
最後是操控上的空間計算。
如果要將庫克的Apple Vision Pro與扎克伯格佈局多年、已經更新到第三代的Meta Quest對比,操控方式的變化將是最大的改變。
Apple Vision Pro真正做到了拋棄手柄、直接通過「眼球追蹤+手勢交互」來操控設備,這是扎克伯格曾幻想過多年的功能,但由於Meta在這方面的技術不夠成熟,手勢交互此前一直處於Beta版。
就連Meta最新發布的首款AR概念產品Meta Orion,也依然需要通過腕帶來輔助手勢識別。
蘋果則是通過4顆紅外相機(左右眼各兩顆)+34顆LED紅外燈,輔以M2+R1雙處理器組合,直接將眼球追蹤精度和手勢識別的精度、準確度拉昇到了一個新高度。
有業內專家指出,目前市面上主流頭顯設備眼球追蹤準確度在0.5°~0.9°之間,而Apple Vision Pro很可能已經做到了0.4°左右。
由此換來的直接交互體驗是,在Apple Vision Pro中,幾乎可以實現堪比智能手機上觸控滑動的“眼球滑動”感覺。
這麼絲滑的操控體驗,甚至可以讓你在Apple Vision Pro中拼樂高。
你如果要問我:前文中哪個是你最喜歡的Apple Vision Pro應用?
我會告訴你:以上這些都不是。
在目前國行版Apple Vision Pro上,我最喜歡的其實是Apple Vision Pro與Macbook互聯的功能。
對於像我這樣的文字工作者,應該沒有人不期待一塊可移動的大屏吧。
在Apple Vision Pro面世之前,國內曾涌現出一批以巨幕觀影爲核心賣點的AR眼鏡,這其中也不乏有產品將移動辦公作爲第二核心賣點。
但在體驗過市面上幾款主流AR產品後,我們發現:
由於顯示方案和硬件性能的侷限性,目前AR眼鏡還難以在辦公場景有很好的使用體驗,例如在打開諸如office辦公軟件時,文字內容(尤其是畫面邊角的文字內容)顯示的清晰度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但在Apple Vision Pro,同樣是由於蘋果將性能拉到了極致,單眼4K的分辨率讓它無論是對於office辦公軟件,還是微信、郵件等常用辦公軟件,就連PS這樣對畫質要求極高的P圖工具也可以打開使用。
實際上,官方宣傳片下圖中的這個畫面,相信是不少像我這樣長期伏案的文字工作者的理想辦公狀態。
不過,這顯然不是庫克所期望的。
被庫克視爲繼Mac、iPhone後又一個劃時代產品的Apple Vision Pro,顯然需要有它自己的獨特的顛覆性,而非現在這樣直接將Mac或iPhone的應用生態搬到Apple Vision Pro上,讓Apple Vision Pro作爲一個更大屏的辦公終端。
作爲蘋果第一款頭顯設備,Apple Vision Pro實則也更應該是一款面向開發者,而非主流消費人羣的設備。
早在Apple Vision Pro在WWDC 2023上首次亮相後,蘋果就官宣將在庫比提諾、倫敦、慕尼黑、上海、新加坡、東京開設開發者實驗室,幫助開發者測試他們爲Apple Vision Pro開發的應用。
就位於上海的的開發者實驗室而言,蘋果不僅在今年3月官宣擴建,庫克在接受採訪時更是表示,這一實驗室在過去一年裡已經接待了很多開發者,多款國產App已經適配了Vision Pro。
實際上,截至Apple Vision Pro今年6月28日在國內上市這天,Apple Vision Pro的適配應用已經超過2000款,包括淘寶、京東、咪咕、愛奇藝、騰訊視頻等主流應用也已經完成對Apple Vision Pro的適配。
然而對於互聯網時代的主流應用的適配,只是Apple Vision Pro的開始,對於AR原生應用的創造,纔是接下來的難題。
作爲蘋果首款頭顯設備,也是蘋果堆料堆到吐血的量產產品,Apple Vision Pro擁有着超高的定價——在美國當地的發售價爲3499美元(約合人民幣2.5萬元),國行版售價更是飆到了3萬元。
即便你有充足的預算,要想拿到這款產品,依然需要親自去蘋果線下門店取貨,並接受使用體驗指導。
無論是這樣的售價,還是這樣複雜的購買體驗,都是以往消費電子產品不曾有過的。
這也使得Apple Vision Pro今年2月在美國發售後,一個季度的銷量不足10萬臺,據IDC預測,這款產品今年全年銷量不會超過50萬臺。
就這些天我對Apple Vision Pro的體驗而言,這款產品其實依然有很多功能沒有ready:
進入系統,開始賬號設置時,輸入賬號和密碼的虛擬鍵盤只能使用“一指禪”;
Siri語音交互的不夠智能,依然無法彌補手眼交互模式下的效率問題;
預裝核心應用直接照搬MacBook的“生產力工具”;
3D互動內容的互動性依然捉襟見肘;
長期佩戴的舒適度也有待提升;
連續使用時長只有兩小時;
至於VR原生內容,在《Submerged》上映後,蘋果還官方公佈了一系列Apple Immersive Video的近期發佈計劃:
《NBA All-Star Weekend 2024》:一部記錄2024年NBA全明星週末的短片,將於10月18日在美國首映,並將在今年秋季晚些時候在其他國家上映;
《Concert for One》:首個沉浸式音樂會,由六屆全英音樂獎得主RAYE和她的20人樂隊來呈現R&B、爵士和流行音樂,預計今年晚些時候上映;
《Adventure》:預計12月在美國上映由自由潛水運動員Ant Williams挑戰冰下一次呼吸最長距離潛水紀錄,2025年初上映由世界級攀巖運動員Kai Lightner在西班牙馬略卡島挑戰自由攀巖;
《Elevated》:預計在2025年初上映,將是一部展現新英格蘭秋季景色的紀錄片。
經過半個月的深度體驗後,我們發現,Apple Vision Pro確實將頭顯設備的性能強行拉昇到了一個新高度,這樣的性能也直接體現在了設備使用體驗的清晰度、流暢度和親和度上。
與此同時,不斷砸錢爲Apple Vision Pro內容生態開路的蘋果,也讓我對凱文·凱利預言中的鏡像世界有了新的期待。
2020年10月20日,美國司法部聯合11個州的州司法部長就谷歌在搜索引擎領域的壟斷地位提出了反壟斷訴訟。
這是繼1998年微軟遭遇的反壟斷訴訟後,最大的一場反壟斷訴訟。
關於這場反壟斷訴訟,近日又有了新進展。
10月9日,彭博社報道稱,美國司法部提交的一份提案顯示,他們正在考慮要求谷歌分拆出售部分業務,以削弱其在搜索市場的壟斷地位。
凱文·凱利在《5000天后的世界》一書中曾寫道,“美國政府拿出反壟斷法並採取行動永遠是馬後炮,總是在局面形成後纔開始出面約束這些公司的行爲,實際上,這時已經沒有出面干預的必要。”
因爲美國政府往往是在科技公司構建起的壟斷地位達到巔峰時,纔開始對其加以約束,而這時,新的秩序已經先於美國政府幹預措施的實施悄然來臨。
這次美國司法部對於谷歌的反壟斷措施也不例外。
歷經4年反壟斷調查後,美國司法部對於谷歌的反壟斷提案依然還未落地,然而,OpenAI作爲全球科技領域新秩序的開闢者,在近日完成新一輪66億美元融資後,已經與SpaceX、字節跳動並稱爲全球三大最有價值的初創公司。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新秩序不斷被構建,舊秩序不斷被打破。
如果說人工智能是科技新紀元的新型基礎設施,什麼樣的顛覆性產品將會是這一紀元類搜索引擎、社交媒體、智能手機般的存在呢?
同樣是《5000天后的世界》一書中,凱文·凱利給出了他的答案——AR。
在這本書中,他將5000天后的世界描述爲一個鏡像世界,在這個鏡像世界中,現實世界中的道路、建築等實際存在的事物都會有它們的數字孿生存在,彼時,AR技術將會成爲繼社交媒體後新的顛覆性技術。
這裡的AR,我更願意將它理解爲高通定義的XR,包含VR、AR、MR等所有已知的頭顯形態,至於未來究竟是怎樣一個頭顯形態來開啓這個新紀元,現在還言之過早。
究竟是蘋果、Meta這樣的互聯網巨頭,還是會由新興玩家主導這一市場,現在也還不得而知。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
就在生成式AI帶來的人工智能狂歡中,XR產業也在經歷着一輪新的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