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優先取代開發優先!長江沿線城市未來10年有哪些機遇

長江經濟帶各超大、特大節點城市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已全部獲批,從開發優先到生態本底約束,內涵變化巨大。新的定位,也決定了未來十年沿江城市的發展方向和巨大機遇。

多位區域經濟專家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長江經濟帶各節點城市的新版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相比上一版的顯著變化,反映了國家戰略導向和發展邏輯的轉變。主要體現在空間功能定位突出、生態保護優先、高質量發展推進和區域協同發展強化等方面。

專家認爲,要實現長江經濟帶和各節點城市國土空間規劃的要求,還需確定跨區域的產業合作、技術共享、人才交流等具體路徑,填平斷點,串點連線成片,實現差異化與協同發展雙贏。

生態優先取代開發優先

上海前灘新興產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劉文富指出,縱觀長江經濟帶各節點城市的國土空間新版總體規劃,不難發現各地重要核心發生轉向——從開發優先到生態本底約束。2010版規劃強調“三生空間”(生產、生活、生態)均衡佈局,但實際操作中普遍存在生態空間被擠壓現象。新版規劃則劃定了“三區三線”(城鎮、農業、生態空間及對應控制線)。比如,新版規劃中,武漢將30%市域面積劃爲生態保護區,重慶建立“四山三谷”生態安全格局等。

具體來看,《武漢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規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於310.94萬畝;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於794.54平方千米;城鎮開發邊界面積控制在1813.35平方千米以內。強化對長江、漢江及其洲島岸線的系統保護和開發利用,嚴格河湖水域空間管控,整體提升河湖水網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統籌推進生態空間保護和蓄滯洪區建設,加強北部山區生態保護修復。

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秦尊文表示,生態保護優先取代了過去的粗放開發是本輪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最大亮點。長江經濟帶從過去更多注重經濟發展,到高度重視綠色發展,將對沿江主要城市產生深遠影響。

安徽社會科學院經濟所區域研究室主任林斐亦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新版規劃在生態環境保護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強了對水源保護、生態走廊、生態紅線的重視。注重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將耕地保有量、生態紅線、水資源安全等指標納入剛性約束,推動產業升級和城市綠色轉型。

“隨着生態環境問題的日益嚴峻,國家對區域發展提出了更高的環境要求。在此背景下,推動綠色低碳經濟成爲各地發展的必然選擇。這不僅是環保政策的落實,也是提升區域競爭力的方式。”林斐說,一些城市面臨產業和功能再升級,另一些城市面臨產能淘汰和產業轉型的壓力,發展受環境約束正在逐步增強。

爲此,長江經濟帶需要創新生態補償機制。劉文富舉例說,湖北碳市場年交易額破80億,要把碳排放權交易在全流域覆蓋;皖浙新安江流域建立了補償協議,生態補償制度也要在全流域橫向延伸。

多鏈整合提升整體競爭力

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重慶、武漢、南昌、合肥、南京等沿江城市的新版規劃都提到,要各有側重地加強創新驅動發展。

比如,重慶要培育現代製造業集羣,提升渝西地區產業承接能力,保障科技創新空間需求;武漢要優先保障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的空間需求,爲優化先進製造業佈局、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產業創新中心和製造業創新中心提供土地政策保障;合肥要優先保障先進製造業和大科學裝置等科技創新發展的空間需求。

劉文富認爲,要把握規劃變革背後戰略邏輯的轉換,已經從“黃金水道”開發轉向“黃金經濟帶”建設。

林斐指出,各地新版規劃都在強調發展方式轉變,加強創新驅動發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加大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製造、綠色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佈局,減少資源型和高污染產業在沿江地區的佔比。

秦尊文表示,要適應新一輪技術革命與產業變革,各城市必須加快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創新驅動,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釋放新型動能,減少對傳統資源型產業的依賴。比如湖北省宜昌市,作爲長江大保護的“立規之地”,近年來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推動134家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破解了“化工圍江”困局,磷化工資源從過去的“按噸賣”到如今的“論克賣”,附加值顯著增加。

林斐進一步分析,沿江城市的新版規劃都在強調城市功能細化、定位升級、城市羣和產業帶的協同,這將利於長江經濟帶節點城市的空間佈局優化調整,特色定位與差異化發展,避免同質化競爭,形成各展所長、優勢互補的新發展格局。一方面,通過加強長江經濟帶跨省市的協調機制,推動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順暢流動,實現區域之間的互補與協作。另一方面,確定長江經濟帶跨區域的產業合作、技術共享、人才交流等具體路徑,實現差異化與協同發展雙贏。通過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功能鏈等多鏈整合,既促進各城市特色產業的生長,又推進節點城市之間的差異化發展與協同聯動,增強整個長江經濟帶的整體競爭力。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盤古智庫學術委員葉青指出,長江流域超大、特大城市還要提升區域帶動能力,“在重慶與武漢之間、武漢與南京之間,還存在斷點,還沒有形成從點到線再到面的發展格局”,這方面長三角走在了前面,它們共同打造了信息產業、汽車產業、機器人產業、地空產業、造船產業等多個世界級產業集羣。因此,長江經濟帶下一階段的重要任務就是要把兩個城市、兩個都市圈交界的區域發展起來,發展“邊界經濟”,“各重要節點城市的新版規劃也體現了這一發展思路”。

受訪專家普遍認爲,長江經濟帶的發展正在朝着“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從單體城市競爭向城市羣協同發展”跨越,各節點城市既要立足資源稟賦打造特色競爭力,又要在流域治理、產業協作等方面形成發展合力,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黃金經濟帶的生動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