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中國成功淘汰29種類持久性有機污染物

“面對POPs污染的全球性挑戰,人類是休慼與共的命運共同體,維護生態環境安全和人類健康是世界各國的共同責任。”2024年5月17日,生態環境部黃潤秋部長在斯德哥爾摩公約履約經驗交流會上說。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簡稱 POPS)是指具有環境持久性、生物蓄積性、遠距離環境遷移的潛力,並對人體健康或生態環境產生不利影響的有機污染物。

“這些污染物通過風和水,傳播擴散到離其釋放點很遠的地方。它們隨處可見,甚至在最深的海溝中也能找到,並且能夠留存多年,通過食物鏈傳遞,危害人類健康。對土著人民、地方社區、婦女和兒童等弱勢羣體的影響尤爲嚴重。” 聯合國環境署執行主任英格·安德森在會上介紹。

《關於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於2001年5月22 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通過,2004年5月17日生效。作爲公約文書制定和首批簽約國之一,中國高度重視POPs控制。歷經二十載的堅持與不懈努力,中國 POPs控制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綠色發展水平不斷提升,POPs控制能力明顯提高。

黃潤秋介紹,中國持續提高POPs控制能力。加強POPs控制法治建設,加大執法監督力度,開展多部門聯合執法檢查,保持打擊涉POPs控制違法行爲高壓態勢。在生活垃圾焚燒行業實施“裝、樹、聯”(依法依規安裝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測設備、廠區門口樹立電子顯示屏實時公佈污染物排放和焚燒爐運行數據、自動監測設備與環保部門聯網),推動監測信息公開,加強監測數據聯動。

中國深化廢物管理處置,全面排查相關行業領域涉廢棄POPs情況,完成歷史遺留上百個點位十萬餘噸POPs廢物清理處置工作,提前完成多氯聯苯類POPs的履約目標,消除POPs環境污染隱患。強化科技支撐,以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爲支撐,開展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和產業應用,推廣240餘項先進替代技術示範。

此外,中國深度參與全球POPs控制。持續開展履約統計調查和成效評估監測,高質量提交國家報告、國家實施計劃、成效評估監測報告等,嚴格公約履約各項義務。2019年以來,中國成爲公約核心預算最大會費出資國,是全球環境基金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捐資國,有力支持全球POPs控制。深度參與公約談判,建設性推動各方達成遵約機制等多項重要共識。支持公約秘書處在中國設立公約亞太地區能力建設與技術轉讓中心,廣泛開展POPs控制技術交流。

“經過不懈努力,中國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POPs控制之路,取得了顯著成效。” 黃潤秋說,實現了“一個全面淘汰”,成功淘汰29種類POPs,即全面淘汰公約對中國已生效的POPs生產和使用,每年避免了數十萬噸POPs的產生和環境排放。

此外,中國實現“兩個100%提前完成”,即提前完成在用含多氯聯苯電力設備的100%下線與廢棄含多氯聯苯電力設備的100%環境無害化處置兩個公約目標。實現“四個下降”,在二噁英類排放相關行業產量或處置量大幅上升的情況下,重點行業煙氣二噁英排放強度大幅下降,向大氣排放的二噁英總量在2012年達峰後逐步下降,大氣環境中二噁英濃度相應呈下降趨勢,一般人羣膳食二噁英類平均攝入量低於世界衛生組織的健康指導值且呈下降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