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券在握》:爲何未能滿足“打工人”的預期?

由劉循子墨導演,鄧超領銜主演的職場電影《勝券在握》於11月15日上映,截至目前票房1.8億,不及預期,與導演上一部作品《揚名立萬》的9.26億票房相去甚遠。部分影迷認爲影片中人物行爲動機、職場敘事脫離實際,難以讓打工人共情。

而去年底上映的同爲職場喜劇的《年會不能停!》取得了12.93億票房,並以8.1的評分成爲豆瓣近五年最高分國產喜劇電影,有着優秀的口碑。這兩部題材相似,甚至在主角的“小人物”塑造上都有着異曲同工之處的電影,卻獲得了迥乎不同的評價,影視產業觀察認爲《勝券在握》存在的某些問題值得同類型影片的創作者思考。

敘事反轉與觀衆預期存在落差

儘管《勝券在握》以牛馬電影的“爽點”進行了營銷,但劉循子墨導演實則並沒有滿足於爲觀衆提供簡單的職場爽文,而是延續了《揚名立萬》的風格,試圖通過多重反轉的複雜敘事來吸引觀衆,但有些反轉的前後敘事節奏把握不當、情感銜接缺失,導致與觀衆預期產生了顯著落差。

在影片中的重大反轉可以概括爲五次——白勝騙局揭露後員工態度的迅速轉變、AI原型機在關鍵時刻意外受損、白勝良心發現迴歸團隊、AI比賽勝利實爲資本操縱,以及白勝最終選擇離開原公司加入新泡泡工廠。

第一次反轉的突兀在於反轉前後的敘事節奏存在問題。白勝在逼問下拿不出掌握了AI技術的證據,所以不得不向員工坦言自己並未掌握核心技術。前面劇情用了較長的篇幅烘托氣氛,通過刻畫白勝一系列反常的行爲來鋪墊“東窗事發”的危機感,然而,被欺騙的員工們的反應只有短暫的憤怒,下一幕員工們就因爲公關強尼的幾句話化解了憤怒,極快地接受了“fake it till you make it”的大餅,公司達到了空前的團結,影片至此也迎來了第一個高潮。冗長的鋪墊和生硬的反轉給觀衆帶來割裂感,也是許多觀衆認爲該片情節“脫離現實”的原因。

而第二、三次的反轉更爲符合觀衆對於職場喜劇敘事發展的預期。第二次反轉中,原型機被破壞的情節,不僅展現了職場中的權力鬥爭與壓迫,也推動了影片的高潮——人工假扮AI的緊張橋段。觀衆由此產生代入感與緊張情緒,也符合觀衆對於職場喜劇中“正邪對抗”與“小人物逆襲”的期待。

當白勝出賣團隊後,觀衆必然不是期待主角一走了之,“小人物”被資本擊敗後的蓄勢重來纔是正常的職場喜劇發展方向。他良心發現,以期權爲賭注帶領團隊參加AI比賽,順應了觀衆對於理想主角的設想。第三次的反轉也能反映出白勝這一人物複雜的心理和艱難的抉擇,豐富了主題的深度。

但隨後的第四次反轉卻讓觀衆大失所望。泡泡工廠苦心經營的AI產品參加比賽獲獎,卻被高層告知這是資本操縱的結果。實際上,這是影片對於“反套路化”敘事中做出的嘗試,但顯然未能起到預期的戲劇效果。

在這一反轉之前,影片以一系列的蒙太奇剪輯烘托出了衆人一心創造奇蹟的勵志氛圍,觀衆已然做好了迎接勝利的心理預期,這一反轉不僅打破了觀衆對美好結局的期待,也呈現了打工人面對資本力量時猶如蚍蜉撼樹的無力感。儘管這一反轉設計是爲了揭示“衆人皆是資本的棋子”這一批判性觀點,但缺乏情感緩衝,觀衆在前期積累的正面情緒被瞬間澆滅,與觀衆對於職場喜劇的“打怪升級”的預期不符。

最後,白勝離開奧傳司加入新泡泡工廠的終極反轉則是情理之中的。儘管這樣的“大團圓”結局是理想化的藝術處理,但恰恰契合了當下觀衆的精神需求,職場電影除了揭露職場陰暗現實,也要爲觀衆提供精神補藥。

在經典電影敘事結構中,一般以安排2-3次情節反轉爲宜,否則便可能因爲篇幅等原因,難以給予每次反轉充分的鋪墊,進而影響敘事的流暢度。《勝券在握》通過五次反轉爲觀衆帶來了較一般職場喜劇電影更復雜的敘事,呈現出一定的創新性,但其中的第一次和第四次反轉處理得較爲生硬,可能未能滿足大多數觀衆的期待,從而影響了影片的口碑和票房表現。

人物設定前後割裂

人物作爲影片表達主題的載體,其前後成長、面臨的問題和解決方式,都是引發觀衆深入思考的路徑,角色本身是有主體性的,人物的選擇和行爲要有合理性,並且符合主體意識的表達,才能讓劇情發展流暢不割裂。而在《勝券在握》中,幾個主要角色的行爲存在缺乏邏輯、前後不一的現象。

比如白勝一開始被公司裁員,爲了800萬期權,他必須苟在公司100天。這一角色設定表現出對現實生活的無奈與妥協,在資本的強勢脅迫下,他後來簽訂了股份轉讓合同,這一行爲也合乎人物性格,但他僅僅因爲一次回家與母親的交談,便立刻良心發現,產生了巨大的行爲轉變。這種轉變缺乏足夠的內在動機和情感鋪墊,白勝多次提到了負債父親的事情,影片後續也沒有交代清楚他是如何解開心結的。白勝的轉變讓觀衆一頭霧水,前後期的他彷彿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角色被生硬地拼接。

同樣,周望高這一角色的行爲轉變也缺乏邏輯支撐。作爲老總的私生子,周望高內心深處渴望得到父親的認可,因此不得不做一些違背自己本意的事情。一開始狠心要揭發泡泡公司的騙局的小周總,一夜之間就改變了想法,是什麼促成了他的改變?從電影中來看只是一次生日宴會就讓他發現了同事情誼的可貴,這一情節顯然不足以承擔人物轉變的重任。

至於泡泡公司的衆人,也停留在理想化、單一化的羣像塑造方式上。影片中的職場生態被簡化爲善惡對立、正邪分明的二元結構,主角白勝和他的團隊代表了正義和善良的一方,而對手張見則代表了邪惡和冷酷的一方,這種簡化不符合職場的真實情況,略顯刻板。同時,每當情節推進時員工們會不約而同地達成統一想法,例如白勝坦言騙局時,衆人紛紛要走,在聽了熱血演講之後,衆人又紛紛重拾信心,過分理想化的塑造也帶來了脫離實際的觀感。

從主要角色個體到配角羣像的塑造上,《勝券在握》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彷彿這些角色只是被編劇隨意擺佈的木偶,缺乏難以讓觀衆理解和認同的人物成長弧線。

而《年會不能停!》中的人物更具有信服力,角色行爲始終貼合人物設定。看似離譜的升職過程中,主角團三人都保持着各自不同的職場形象,馬傑克是一個老實工作、怕事躲事的“牛馬”,潘妮則是與之相反的理想主義代表。胡建林由始至終都以一種憨厚笨拙的形象出現,他從鉗工調到公司總部成爲hr,身上還遺存着奮鬥年代對於“將來的你會感謝現在奮鬥的自己”這類雞湯的信念,他後來能夠爲配件廠發聲、奮起對抗高層,也就變得合理了。

總的來說,由於職場題材電影是與打工人最爲貼近的題材之一,每一位打工人觀衆都能結合自己的現實經驗對於片中的情節發展和人物塑造是否真實可信給予評判,因此創作者更應該注重人物塑造的連貫性和行爲轉變的合理性,讓觀衆能夠感同身受地投入到影片的情節發展中,對人物產生共鳴。找到喚醒打工人們情感共鳴的“最大公約數”,而不要爲了創新刻意地違背觀衆的預期,這可能是《勝券在握》帶給職場喜劇影片最大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