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會城市大變局,這些經濟窪地逆勢隆起
圖片來源:攝圖網401629231
截至目前,除拉薩以外的26座省會城市一季度經濟數據均已出爐。
從總量上看,與去年同期相比:武漢以不足40億元的差距緊追南京;濟南超過西安居第8名;瀋陽被南昌反超,但領先長春的優勢進一步擴大;哈爾濱則被太原、烏魯木齊、貴陽接連反超,排名從去年一季度第18名跌至第21名。
從增速來看,普遍印象中的“弱省會”迎來逆襲——河北石家莊跑出了最高增速10.1%;福州、太原、南昌緊隨其後,增速分別達到7.5%、6.6%、6.3%;長春(-12.5%)、西安(2.8%)、瀋陽(3%)、蘭州(3%)等11城未能跑贏全國大盤。
數字背後,一些趨勢性變化更值得關注。
從經濟首位度來看,與去年同期相比,僅有5個省會城市GDP佔全省比重有所提升,分別爲石家莊、銀川、武漢、廣州、貴陽;其餘21個省會城市比重均下降。與此同時,不少省域副中心正加速崛起。
“國際莊”拿下增速冠軍
圖片來源:攝圖網501418508
2022年首季收官,目前全國已有26座省會城市交出經濟發展成績單。
整體而言,26城中,一季度GDP增速跑贏全國水平(4.8%)的共14個,佔比超過了半數。但相比之下,這26個省會城市所在省份,有21個同期增速都超過了全國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石家莊以10.1%的GDP增速居26城之首。
公開報道顯示,石家莊一季度GDP實現1741.9億元,同比增長10.1%,名義增速達到14.9%,經濟總量在全國重點城市中的排名,由去年底第40位躍升至第33位,在全國省會城市中排名第12位左右。
細看分項指標,石家莊一季度投資、消費、規上工業增加值均實現兩位數增長,在全國省會城市中排名前列——
固定資產投資結束了連續24個月的負增長,一季度增速達到19.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扭轉了連續30個月的下滑態勢,一季度增長13.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一季度增長15.8%。
開年“頭炮”打響,也從某種程度上印證了當地頻頻發力“強省會”的成效。
自去年7月河北省公佈《關於大力支持省會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來,石家莊就將GDP破萬億作爲目標,並先後出臺多項相關政策文件。
今年初,石家莊市委、市政府印發的《推動高質量發展確保實現經濟總量過萬億行動計劃》進一步明確:到2025年全市GDP突破萬億,力爭綜合經濟實力重回全國前30強。
根據其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增長目標——2022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以上、力爭實現兩位數增長、總量突破7000億元”。
眼下來看,一季度已超額完成8%增長目標的石家莊,若能繼續保持良好增勢,年底GDP實現7000億元的“小目標”值得期待。
然而,面對一衆勢頭強勁的“準萬億”城市,去年全年GDP尚不足6500億元的石家莊,要實現經濟總量過萬億、重回全國前30強的目標,顯然還有很大努力空間。
21城經濟首位度下滑
圖片來源:攝圖網500748281
衡量省會城市“存在感”的強弱,經濟首位度是重要指標。
今年一季度,已公佈數據的26個省會城市中,共有8個經濟首位度超過30%,分別是長春、銀川、西寧、成都、武漢、西安、哈爾濱和蘭州。此外,濟南、南京、石家莊、呼和浩特等4城首位度低於20%。
其中,作爲全國第三經濟大省的省會城市濟南,不僅經濟首位度在全國墊底,其今年一季度各項經濟指標數據也不容樂觀。
今年一季度,山東全省16市中,有13市GDP增速跑贏全省平均水平,濟南未在其列——GDP增速(4.5%)低於全省(5.2%)0.7個百分點。
具體來看,今年一季度濟南規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分別爲-1.4%、4.6%、2.4%,在省會城市中均處於較低水平。此外,一季度濟南經濟總量也被南通反超,且差距較去年同期有所擴大。
就在上個月舉行的濟南市第十二次黨代會上提出,未來五年,濟南將加快建設動能充沛、實力躍升的現代化強省會——常住人口達到1000萬以上,城市首位度大幅提升,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
對於濟南來說,確保二季度GDP增速,已成爲迫切的現實挑戰。
把目光聚焦全國省會城市的經濟首位度變化上,相較於去年同期,這些省會城市的經濟首位度有何不同?
數據顯示,與2021年一季度相比,26個省會城市中,有21城經濟首位度出現不同程度下滑。
其中,長春、西安、蘭州、烏魯木齊、哈爾濱、呼和浩特、西寧等省會城市下降幅度較大,均超過1個百分點。
同期,石家莊、銀川、武漢、廣州、貴陽5個省會城市經濟首位度有所提升,其中石家莊GDP佔全省比重增長0.81個百分點,增幅最大。
4城人均GDP超三萬
圖片來源:攝圖網500616331
據相關統計,2020年(七普)全國27個省會城市常住人口總和爲2.28億人,比2010年增加4833.6萬人、增長26.9%。十年間,省會城市人口增幅是全國人口平均增幅的5倍。
在經歷了快速集聚階段之後,“強省會”的意義早已不是經濟、人口、面積等單純的規模擴張。經濟發展質量、城市治理水平、居民幸福感、區域輻射帶動力等,愈發成爲更具競爭力的衡量指標。
按常住人口計算的人均GDP可作爲一個參考。
從今年一季度最新數據看,26個省會城市中,4城人均GDP超三萬元,分別是南京、杭州、廣州和長沙,這其中南京一季度人均GDP超過4萬元,達到4.25萬元;其餘22個省會城市一季度人均GDP均在1~3萬元之間。
注:昆明、南寧、烏魯木齊、哈爾濱未公佈2021年常住人口,此處以“七普”數據計算
但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一個區域具有發展規模經濟的效益,可以通過發展GDP、增加總量來提高人均。但對於受限於氣候、水源等因素的地區來說,人口外流也會導致人均GDP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此前有學者提出,以“一二三四”發展規律,省會城市發展應該用全省10%的土地,集中吸納全省20%的人口,創造不低於本省30%的GDP,並集中全省40%以上的科教文衛商資源。
以此來衡量,例如長春、銀川、西寧這些超過40%以上的經濟首位度發展是嚴重失衡的,同樣像濟南、南京、呼和浩特、石家莊等首位度低於20%的,則需要提升與均衡發展。
近年來有關超大特大城市、省會城市發展等新的政策信號不斷釋放,各地發展戰略的分化,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着省會城市的走向——
一些省會城市首位度排名靠後的省份,依然堅定實施“強省會”戰略,以提升龍頭城市能級及對全省的輻射帶動力,如江蘇、山東、河北、福建等;
一些省會首位度較高的地方,則希望通過發展省域副中心或都市圈,擺脫一城獨大,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如湖北、陝西、四川等。
隨之而來的是,一些被賦予“副中心”發展定位的城市快速崛起。如安徽蕪湖、江西贛州、湖北襄陽等省域副中心城市,近兩年經濟增勢都十分可觀。
以蕪湖爲例。2021年,蕪湖GDP增速達到11.6%,居長三角41個市之首;兩年平均增速爲7.6%,在全國百強城市中排名第二。其當年經濟總量佔安徽全省比重爲10.02%,是在連續4年下降、且連續2年跌破10%之後再次重回兩位數。
眼下,省會城市發展格局正悄然發生轉變,將有更多的城市命運被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