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六號待命出征,神舟飛船迎來重大升級,先進程度考驗想象力

中國空間站進入建設期,其生產線也大幅提高。 神舟12號同時量產了4艘宇宙飛船,神舟16號同時量產了6艘宇宙飛船。 這意味着我國宇宙飛船生產已經進入“生產線量產”時代。 不僅如此,神舟十六號迎來重大升級,保持國際先進性。 研發30年了,一直在升級。 這是載人航天高效安全的“秘密”。

我想這次神舟十五號的發射,沒有注意到細節,但是和以前不同的是,神舟十六號和十五號不是在同一時間運到發射場的。 延遲幾天總裝測試完成,進入待機狀態。

這是因爲神舟飛船的生產線大幅升級,生產了4艘到1批,6艘開始一起生產。 更令人高興的是,神舟十六號已經進行了重大升級。

第一,用國產零部件代替進口零部件,特別是更換核心零部件,將大大提高航天器自主控制能力。

第二,改進返回艙儀表盤佈局,使航天員操作更加方便快捷(爲大腦增加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飛船圖2的儀表板)。

這使我們的宇宙飛船更加美麗、現代化,更適合宇航員操作。 現在可以看到,神舟飛船表面隔熱塗層的提高非常明顯,內部如何變化缺乏想象力。

神舟系列載人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組成,共14個系統,是我國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最苛刻的飛船,也是30年來不斷創新和升級最多的飛行器。

據外媒報道,主要是空間佈局的改變,組裝了新一代的顯示器,這些都是猜測,實際效果有待進一步闡明。

“我們的宇宙”也證實了這一消息,但讓我們自己補充大腦吧。 實際上神舟宇宙飛船的開發是在30年前,當時我們是兩條腿走路的,但是從一開始就選擇了比較先進的路線。

在進口零部件的同時,自主開發,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 所有系統都是雙備份,因此在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值得信賴。

我們經過10年的充分驗證,在神舟一號至神舟四號的一系列綜合試驗後,於2003年首次載人航天,英雄宇航員楊利偉遨遊太空。

進入新時代,我們每次往返宇宙,都會分析宇宙飛船的所有數據,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 不僅如此,在發貨總測定方面也有所提高。 神舟五號任務時的“共鳴”、“敲門聲”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一個個得到解決的。

神舟七號的時候,宇航員出了船,我們準備了兩套艙外服,一套來自俄羅斯,另一套是我們自己研製的“飛天”。

翟志剛穿着國產宇航服出船,人們沸騰了,一方面中國首次實現了太空行走,另一方面這是國產化進程中的重要勝利。

因爲很多人認爲我們依靠外部力量,取得了今天的勝利。 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從立項開始,就是堅持獨立自主。 另一方面,是因爲我們底子薄,經費不足。 另一方面,採購渠道也不暢通。

六年前,我們的神舟飛船部署了100%的國產化率,目標都是實現自主控制。 原材料和核心器件都是自己生產。 借用北斗系統的話,就是“連一個螺絲都是國產的”。

目前,神舟飛船已開展10次載人航天任務,成功率100%,15次發射,16名航天員,26人登陸太空,作爲“生命之舟”,神舟飛船的安全可靠性得到充分體現。

目前神舟飛船一次能生產6艘,整個生產體系和配套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其背後其實表明整個機制已經成熟。 新一代宇宙飛船已經開發完畢,處於綜合測試階段。

隨着中國空間站進入運營期,今後登月任務的實施也將根據需要進入服役期。 現在,要實現低成本、高效率、高安全性的空中往返,有神舟就足夠了。

畢竟,省錢也是太空探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選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