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金博會大會舉行 共談大灣區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如何發展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曹媛 深圳報道
粵港澳大灣區作爲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集聚了廣泛的科技創新資源、國際化的金融體系,成爲推動大灣區全球競爭力提升的核心命題。
11月7日上午,在深圳金博會期間,大灣區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發展大會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行。該活動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香港國際金融學會、深圳市金融科技協會、21世紀經濟報道主辦,深圳市金博會運營有限公司承辦。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副校長阮健驄認爲,金融不僅是支持實體經濟的重要力量,也是助推產業升級、改善民生的重要工具。當下,金融的教育和研究應該更加積極地響應大灣區金融和科技、產業融合的需求。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表示,金融機構不僅要支持經濟結構、產業結構提升,同時也要思考如何幫助改善產業內部結構。產業端正處於應做更多兼併重組的時期,兼併重組等生產性服務業也是符合經濟發展需要、金融服務業拓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論壇還開展了三場圓桌對話,併發布了《粵港澳大灣區債券市場高質量發展路徑》《數據資產交易倫理治理報告》。
企業端、資金端“面對面”,如何構建大灣區科技產業金融新格局
在圓桌一的對話中,資本端與企業端的嘉賓就“如何構建大灣區科技產業金融新格局”這一主題展開討論。與傳統行業不同,科技企業具有“輕資產、重投入、高增長、強波動”的特性,創新過程中信息不對稱、盈利不確定時常發生,因此科技企業的融資需求也更加多樣化、專業化,對金融機構也提出了更爲複雜和精細的要求。
“我們公司投入了大量的資源在研發、創新上,過去5年我們研發投入超過100億元,平均每年20億元以上。”會上,欣旺達董事曾玓建議稱,“金融機構在做一些信貸支持的時候,是否把這部分研發投入納入考慮,比如研發投入到一定階段是否可以做一些利率調整、利率優化,可能更適合創新創業企業的發展。”
科技型企業的特點之一便是“長週期、高投入”。而在所有科技創新企業中,藥物研發類企業的長週期、高風險、高投入特點尤其顯著。例如,聚焦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心血管、代謝等疾病領域的綠葉製藥(02186.HK)將每年超出銷售額10%的資金用於研發創新。
會上,綠葉製藥(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陳進忠呼籲,生物醫藥行業需要一些耐心資本、耐心金融支持,近兩年是生物醫藥行業的“寒冬”,投資等各方面非常艱難。如果金融能有更長耐心助力企業發展,我相信在未來十年、二十年的生物醫藥產業,在深圳或國內會有非常強的競爭力。
優必選科技首席品牌官譚旻也在會上直言,“科技金融目前對於人形機器人部分處於觀望態度。無論是從人工智能還是機器人本體來講,我們和歐美的投資力度有非常大差距。金融機構在這方面值得更深入瞭解、投資。
而在金融端,與會嘉賓也提出了各自的科技金融解法。
太平金控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深圳)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瀟表示,要從投資的角度做好“五篇大文章”,需要有較深的、緊跟產業龍頭進行佈局。“金融相當於‘血液’的職能,以一個更好的時間週期在整體已經有一定產業基礎的鏈條上,把我們一顆顆的種子在產業鏈通過金融的資本孵化做大。”
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深圳分公司副總經理唐華雲也從綠色債券、數字債券介紹其如何用金融科技去賦能,用科技去提質增效的實踐探索。據悉,中央國債登記結構有限公司主要提供中央債券的登記、結算、發行、全生命週期的信息披露等各項業務。
此外,深圳市朗華供應鏈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朗鏈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總經理歐陽志軍認爲,把將科技企業和金融更好結合在大灣區發展,需要場景方、科技方、資金方3個角色有效結合,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他介紹了該公司在生產性服務平臺,開放式供應鏈金融平臺的相關探索。
金融助力企業出海,如何深化深港跨境金融協同路徑?
在圓桌二對話上,與會嘉賓就“前海金融改革開放:深港跨境金融合作和發展路徑”這一主題展開討論。
“出海不只是產品的出口,或者幫助別的品牌加工,而是企業要走出國門。”世紀證券監事會主席王婷表示,從品牌運營、銷售打造、股權結構的適配度上,需要什麼樣的平臺才能和國際投資者進行同一語境下的合作,是企業面臨的新問題。僅依靠企業自身的科技能力或是產品生產和經營方面的能力已稍顯掣肘,金融機構應爲企業提供更深度的、“一企一策”的服務。
從銀行角度來看,浦發銀行深圳分行交易銀行部總經理李菁分享稱,對於企業出海,銀行正在做產品服務創新的迭代,除存貸匯以外,更加註重通過整合“金融+非金融”資源賦能企業產品和資本走出去,提供場景化、綜合化的服務。
而毗鄰香港的深圳前海,正利用其規則機制銜接以及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的優勢,力爭成爲企業出海的首選地。
這背後是其以獨特的區位優勢以及在機制規則銜接的努力。例如,FT賬戶在前海落地後,銀行機構能利用前海FT賬戶體系,聯通香港資源爲境外企業投放跨境資金支持,同時能夠通過FT賬戶靈活運用兩種市場在利率、匯率之間實現最優配置賦能企業高質效出海。
目前,前海已匯聚全國首家港資控股證券公司、首家港資控股公募公司、首家“雙牌照”境外銀行等;前海微衆銀行也在香港設立了科技公司總部。深港兩地互設機構便於在金融領域合作。
同時,深圳市前海金融發展局副局長尹志樑在會上透露,“金融支持前海30條”政策落地率目前已達9成,促進了深港兩地金融服務業的聯通。
匯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廣東區域總經理李其樂表示,“金融支持前海30條”公佈之後,匯豐積極參與相關業務,今年底深圳分行也將搬進前海蔘與更多跨境金融的先行先試。
除了生產性服務業發力之外,產業端前海也不斷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海港人壽副總經理、總精算師任靖表示,前海作爲金融開放對外的示範窗口定位,並且在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集羣方面有一定的區位優勢。作爲機構投資者,會在政府的引領下儘量在科技、新興產業製造方面做到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做好保險資金的保值增值工作,提升深港兩地的科技能力。
深港澳機構齊聚,大咖熱議金融科技機遇
在主題爲“金融科技創新與發展協同:深港澳合作的產業視野”的圓桌三對話中,與會嘉賓共同探討了深港澳三地金融科技領域加強合作的路徑,旨在共議創新協同機制,共同推動大灣區金融科技產業發展。
金融科技對金融行業的賦能作用毋庸置疑。對於金融科技的下一個發展機遇以及潛在挑戰何在,多家機構負責人發表了各自觀點。
山西證券自營分公司技術總監程彪表示,深港兩地之間的金融科技合作已經完成了從“金融爲主,科技爲輔”到“科技爲主,金融爲輔”的轉變。人工智能的應用從原先的簡單估值分析和風險模型,到現在在AI agent方向發展出了合規智能體、風險智能體、股票智能體等。而內地和香港要克服文化、經營、公司規章制度的差異,在金融科技上形成新的合作機制。
永時創投(香港)創始合夥人伍尚楷表示,隨着內地和香港雙向互聯互通的加速,跨境金融服務的需求日益增長。相較香港,內地在軟件開發方面具有工程師資源豐富、迭代速度快等優勢。他提及,永時創投的投資組合中的有一家保險軟件公司,該公司憑藉內地的研發中心,在9個月內就拿到了香港一流銀行和保險公司的訂單。“另外,數字貨幣錢包對20歲以下的人口滲透率非常高,再過幾十年,這一習慣可能會成爲社會的普遍趨勢。”
華夏基金(香港)數字資產管理主管朱皓康提到,華夏基金(香港)參與了香港金管局指導下的中央銀行數字貨幣、數碼港元以及港元穩定幣三個沙盒項目。他認爲,區塊鏈技術在交易、結算、清算、資金流轉等方面具有成本和效率優勢。華夏基金(香港)在香港證監會的指導下,正在積極籌備港元貨幣基金的代幣化產品。
GSMA大中華區生態合作總經理林立從供給端和需求端分析了當前金融科技的機遇。其中供給端是技術融合,如5G和AI的融合;需求端方面,大灣區企業和個人對於金融科技的需求日益旺盛,且需求上具有大規模、高質量、個性化的特點。其中,數據安全、標準統一問題成爲了挑戰。GSMA正在着力於推動統一的API接口以解決跨境運營商的互聯互通問題。
中華(澳門)金融資產交易股份有限公司市場總監範家文表示,深港澳三地的發展定位有所不同,三地各具特點的發展恰爲澳門提供了參考。“數字資產是內地、香港、澳門都在關注的領域,在利用數字技術賦能應用場景,以及產品聯動創新上,深港澳三地應該共同探討。”範家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