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城市定位再升級 都市核心區再擴容
日前,國務院正式批覆了《深圳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總體規劃》)。全國性經濟中心、全國先進製造業基地、對外開放門戶、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地,這是《總體規劃》中明確的深圳核心功能定位。
10月10日,深圳市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深圳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的有關情況。那麼,《總體規劃》中還有哪些重點?如何發揮深圳的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作用,進一步提升城市國際影響力?
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副局長高爾劍表示,2035版《總體規劃》在延續歷版總體規劃空間結構的基礎上,將主動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強化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功能,通過提升核心能級、強化多點支撐、引導網狀聚合等空間策略,形成均衡發展、特色鮮明的“一核多心網絡化”城市空間格局。
在提升核心能級,推動都市核心區擴容提質方面,2035版《總體規劃》在上一版總體規劃提出的福田-羅湖中心、南山-前海中心基礎上,將寶安區(新安、西鄉街道)、龍華區(民治、龍華街道)、龍崗區(阪田、布吉、吉華、南灣街道)部分街道及前海擴區後的範圍整體納入,形成都市核心區,承載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商貿、科技創新、文化教育、國際交往等核心引擎功能,成爲培育全球標杆城市競爭力、創新力和影響力的重要空間載體。
此外,《總體規劃》在推動各中心差異化發展的同時,注重新增長極培育並與周邊城市充分聯動,構建12個城市功能中心和12個城市功能節點,形成佈局均衡、分工協作、各具特色的多中心空間格局。城市功能中心包括都市核心區內福田、羅湖、南山、前海4個綜合性服務中心,着力提升服務能級和輻射能力。在都市核心區外打造鹽田、龍崗、龍華等8個城市功能中心,增強面向東部優勢腹地、北部相鄰城市和珠江西岸潛力地區的服務能力。依託重大基礎設施和重點科技創新平臺,打造西麗、蛇口、民治、阪田等12個城市功能節點,承擔區內商業、文化、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功能,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全域平衡發展。
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朱國鳴介紹,《總體規劃》提出全方位拓展和深化深港澳在金融服務、科技創新、民生服務等多領域務實合作,加快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等重大合作平臺建設。加強與香港深度合作,對接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優化深港雙城空間格局,高水平規劃建設深港口岸經濟帶。強化深圳與廣州雙城聯動,協同打造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快深圳-廣州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合力提升粵港澳大灣區門戶樞紐功能。促進與珠江口西岸城市融合互動,充分利用跨珠江口通道規劃建設契機打造東西兩岸融合的“橋頭堡”戰略合作節點,加強與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業聯動發展,創新產業協作模式。
目前,廣東省自然資源廳正在組織“黃金內灣”的概念規劃與設計國際諮詢工作,按照廣東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積極謀劃建設環珠江口100公里“黃金內灣”,深圳無疑是其中最爲關鍵的部分。加快建設深圳都市圈,進一步增強深圳核心競爭力和輻射帶動能力,促進深莞惠深度融合和一體化發展,強化深莞穗、深莞惠河、深惠汕、珠江西岸城市協同發展軸的空間骨架作用,加強都市圈城市在科技產業、醫療衛生、教育文化、住房保障、社會管理等各領域全面合作,創新都市圈合作模式,加快推進重大區域交通設施的規劃建設,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
深圳市政府副秘書長、一級巡視員產耀東表示,深圳將嚴格落實批覆要求,切實做好《規劃》的實施工作,堅持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加快構建“多規合一、多層細化、多域示範”的城市規劃體系,加快形成“區域協同、功能合理、集約高效”的城市空間開發利用體系,加快編制城市規劃各項設計導則,加強城市設計和風貌塑造,注重山邊、湖邊、河邊、海邊“四邊”美感,進一步增強城市規劃的前瞻性、戰略性、引領性,以強有力的規劃執行力,爲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提供堅實的空間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