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晨煜醫生:爲什麼近幾年自稱抑鬱者越來越多?

可能有以下幾種原因:

相比於軀體疾病,大家對精神疾病的重視程度更多取決於經濟發展水平。

可以想象,那些溫飽問題還沒解決的地區或者二三十年前的中國,人們大概不會關注到還有精神疾病這回事,還是把更多心思關注到怎麼增加收入來得實際。

但隨着經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愈加向好,所謂「飽暖思淫慾」,大家開始關注自己的精神生活,開始哲學三問——「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有些人能通過思索這些問題找到人生意義,有些人則陷入「無意義」中,難免產生悲觀失望情緒——抑鬱感。

城市化進程也讓人與人的連接變得更加頻繁緊密,難免產生壓力。

每個人都在拼盡全力努力生活,很多人可能做着不是自己喜歡的事情,但學生爲了拿到學位、打工者爲了多掙點錢、公司職員爲了升職加薪,大家不得不承受着各種各樣的負擔,久而久之「抑鬱」變多也不足爲奇了。

在之前的一篇回答中,有人提問「父母那一代人兄弟姊妹七八個,根本得不到父母多麼深厚的愛,大的看小的,從小當大人,抑鬱症幾乎沒有,現在高發是爲什麼呢?」

「爺爺奶奶那一代對父母那一代不會有過高的期待和要求,物質雖然貧乏,但精神上還算是自由」。

而年輕一代,大多爲獨生子女,在獨享關愛的同時,也不能避免要承擔來自父母的期盼和壓力。有不少抑鬱是來自原生家庭。

互聯網的普及,也加速了人們對於包含「抑鬱症」在內的精神疾病的瞭解。

用知乎搜索「抑鬱症」,可以檢索到症狀、診斷、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等各方面的內容。瞭解越多,對「抑鬱症」的污名化就越低,大家開始紛紛對照自己的表現,或是在網上搜尋一些量表,或者直接網上問診。

所以另一個可能的因素,以前並不是抑鬱症發病率低,而是大家不認爲這是病,即使被診斷了也選擇保密,畢竟當年大多數人還是不能接納這個病的。

隨着「抑鬱症」越來越普及,很多人也可能錯把「不開心」解讀爲抑鬱症,造成診斷的假陽性。

當然要診斷抑鬱症,還要符合病程標準(≥2周),還要符合排除標準(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抑鬱)。

所以,抑鬱症的診斷還是有相對嚴苛的標準,不是做個量表,評分高了就是抑鬱症。

即使有假陽性、誤診的可能,我認爲更多人關注抑鬱症,肯定利大於弊,早期識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都能夠真正幫助到「抑鬱症」患者,身邊的親屬朋友也能更好地應對他們,避免二次傷害。

本文作者:申晨煜

責任編輯:劉巖

免責聲明

本科普文章之目的是提供普適的健康信息,內容均爲科普知識介紹,不含有推薦、證明等廣告屬性。科普內容不能代替任何人的醫學診斷和治療方案,如有需求請您及時就醫。作爲科普文章,本文中如出現極限詞,爲醫生臨牀經驗中的個人認識或學界共識,是希望讀者能夠認識其客觀重要性的表述,無廣告屬性。

如對這篇科普文章有任何建議,或對文中來自網絡未能找到出處的圖片有版權異議,請發郵件至安忻品牌部:tangsj@axnslee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