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統計疑雲下的大陸經濟真相
大陸統計局長馬建堂日前嚴厲指出,政府官員在統計資料上弄虛作假,是統計領域最大的腐敗,是對政府公信力最大的傷害。他要求地方政府要堅決打擊統計作假,預防並懲治這類行爲。
馬建堂指出了當前大陸經濟問題的關鍵,須知,經濟活動的能量來自對制度的信任與未來的願景上。大陸經濟已進入轉折的關鍵點,未來能否順利轉型、成功過渡,相當程度決定於內部與海外投資者對大陸投資環境的信心,投資信心必須建立在制度與數據的誠實可信基礎上。
3月分大陸官方版PMI升至53.1%,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升至58.0%,顯示大陸經濟的增長勢頭仍然強勁。但匯豐版PMI指數僅48.3%,顯示明顯的減速趨勢。3月分通膨數據CPI漲幅爲3.6%,比上月小幅反彈。但近期大陸油價、菜價「漲聲」不斷,統計數據與民衆感受產生重大落差。無論官方版與民間版統計數據的矛盾,或統計數據與民間實際感受的落差,都引發市場濃厚的疑慮情緒。
大陸經濟的確疑雲罩頂,單憑統計數據研判經濟實情,既不現實也令人難以信服。因此,總理溫家寶,副總理李克強等北京高層近期分赴廣西、福建、海南、浙江等地密集調研,希望透過微觀和直接感受準確把脈。
客觀而言,當前大陸投資增長乏力、外需市場疲軟、中小企業融資難等問題,造成統計曲線複雜錯亂,並不難理解。所謂「統計疑雲」實際上是宏觀經濟的「糾結表情」。以官方和匯豐兩種版本的PMI爲例,前者樣本更多涵蓋國有部門和大型企業,而匯豐的樣本資料主要來自中小企業,加上兩者對季節性因素的不同處理,最終導致差距懸殊。透過這一原因,資料「打架」的現象反倒印證了中小企業的弱勢位置,說明融資困難、稅費過重、需求乏力等問題在中小企業和微型企業中普遍存在,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的結構矛盾尚未緩解。
至於官方PMI帶來的良好預期與實際經濟減速的反差,兩者並不矛盾,PMI指數的基本含義在於預測經濟走向,不宜與目前實際增長速度相勾連。而第一季8.4%左右的GDP增速,反倒可以證實去年10月至今年1月,PMI連續4個月在榮枯線50%上下徘徊的可靠性及預測價值。由此來看,在GDP增速下降,PMI連續4個月回升之際,溫家寶仍然作出樂觀判斷不無根據。
通膨方面,3.5%左右的CPI增幅確有「不食人間煙火」之嫌,油價躥高,菜價突襲,溫和的統計數字自然成爲衆矢之的。這其中,既有民衆簡單思維、輿論放大效應的因素,亦有大陸CPI統計口徑、權重本身的問題。
針對經濟數據的弊病,大陸官方已發動統計改革。自2月18日開始,大陸70萬家企業透過網路直接向政府指定的統計中心報送資料,避過地方行政干擾。馬建堂也專赴浙江、陝西調研,希望將網上交易市場阿里巴巴納入政府獲取真實資料的「重要補充」,透露出對民間經濟訊息的重視。此前,官方還罕見公佈了數據造假的案例,藉以警示地方政府不要以「僞裝」資料掩飾經濟運行中的問題。
不過,還有一些相應的改革工作必須加緊推動。例如北京市早在2010年提出增加公佈分階層CPI資料,求更真實、全面地反映物價變動對不同收入人羣的影響。但至今仍未見靴子落地。去年該市反而還降低了CPI中低收入者較爲敏感的食品價格所佔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