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芬蘭人,花7.6億爲i人造圖書館

如果博爾赫斯還活着,一定會被絕大部分圖書館的現狀氣死。

在紙質書備受冷落的今天,許多圖書館已經遠離了“天堂的模樣”,不是變成塵封的藏書閣,就是變成考研考公考編專用的自習室,每天被排山倒海的學習資料填埋。

但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中央圖書館,是個美麗的例外。它被命名爲Oodi,在芬蘭語裡意爲“頌歌”。花了近7.6億元人民幣(9800萬歐元)、十年建成,Oodi成爲了世界上造價最貴的圖書館之一,《時代週刊》曾將其列入“全球100個最佳目的地”。

△頌歌圖書館全景。(圖/Oodi)

可Oodi的特別之處不在於揮金如土,而是賦予讀者極高的自由度——在這裡,人們除了可以看書,也可以帶娃、做飯、開會、看電影、打遊戲、織毛衣。它甚至沒有保安和安檢,無論是西裝革履的職場人還是衣衫襤褸的流浪漢,都有進入的權利。

這種包容的理念是圖書館設計的基石。在籌備之初,團隊就向市民徵集心聲:這座圖書館應該獻給誰?

△頌歌樓梯上的藝術裝置《奉獻》。(圖/Unsplash)

最終,收集回來的400個答案被做成了藝術裝置,展示在圖書館的旋轉樓梯上,它們是“獻給星體存在主義者”“獻給受歧視的人”“獻給妻管嚴”“獻給孤兒”“獻給公主”“獻給失憶的病人”“獻給被誤解者”……充分展示了芬蘭人的冷幽默和人文關懷。

這樣的圖書館,既是自由職業者的集合地,也是所有人的“免費共享客廳”,尤其適合INFP——你可以在這裡安靜地做自己,也可以無所顧忌地做白日夢。

如果世界上有i人專屬遊樂場,那它一定是Oodi的模樣

冬天的赫爾辛基,是一個被雪花和星星燈裝點的童話王國。作爲聖誕老人的官方故鄉,芬蘭的聖誕氣氛永不落幕,再大的雪都掩蓋不住七彩城堡的夢幻。

△赫爾辛基景觀。(圖/Unsplash)

而頌歌圖書館的存在,就像是一艘停泊在雪地上的巨型木製輪船。除了頂層,它的外牆完全由雲杉木製成,線條優美柔和,氣質也很符合森林覆蓋率超過80%的芬蘭。

它的“內艙”與肅寂的外表形成了強烈反差,圖書館內就像一座專爲i人建造的遊樂場,上中下三層分別營造出三種不同的氛圍感:

一樓是人流涌動的快節奏空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整排國際象棋對弈場,上面座無虛席,旁邊就是電影院、畫廊和餐廳。

二樓是一個拱形的封閉式架空層,每走幾步就有不同的小型studio和創客空間,寫作、做木工、織毛衣、錄歌曲或DIY任何感興趣的事情,所有不想在格子間發黴的人都能在這裡被治癒。

△最自由的流動工位。(圖/Oodi)

△誰說年紀大了不能玩機器人?(圖/Oodi)

你甚至可以找到一間世界上最不務正業的會議室——配備兩個爐竈和烘焙設備,還有平底鍋、攪拌機和咖啡機。一邊開會一邊做飯,一邊搖紅酒一邊看PPT,班味不就這麼去掉了?

館內的激光切割機、縫紉機都可以免費使用,3D打印一件僅需支付0.7歐元的材料費。市民可以在這享受雕刻器皿、珠寶,縫紉刺繡,以及爲窗簾貼花的自由,主打一個高手在民間。

△昂貴的高科技設備,這裡隨便用。(圖/Oodi)

耳機、吉他、錄音室、剪輯室的設置,給圖書館添上了幾分藝術氛圍。但附近的遊戲機、溜冰鞋、網球、血壓儀等一些稀奇古怪的物件,又似乎在明示人們可以把這兒當自個家。在遊戲室,能看到不少銀髮老頭的身影。

△三樓是真正的圖書館。(圖/Unsplash)

三樓纔是真正的“圖書天堂”所在地,內有隨時更新的十萬冊藏書、各種形態的座椅供不同的閱讀者選擇。不想被打擾的人,還可以縮進半封閉式、會轉動的圓形球椅裡,它就像一個蚌殼,可以讓讀者暫時與世隔絕。

但這一層也不是隻爲藏書設計的空間,裡面配有咖啡館和兒童遊樂園,家庭主婦也能一邊帶娃一邊閱讀。

頌歌圖書館歡迎一切孩子進入。三樓的北端藏有很多童書,父母可以在階梯座位上給孩子餵飯,也可以在嬰兒護理室找到微波爐,給孩子加熱食物。

圖書館還特地在其中一個書架上設計了一扇暗門——善於探索的孩子,就能找到並通往一個巢穴般的“南瓜屋”,那是供親子閱讀的故事室。

△小朋友的秘密基地。(圖/Oodi)

圖書館也爲單純想放空的人而建。夏天的時候,頂層會開放一個“市民陽臺”,可以眺望赫爾辛基美麗的城市景觀,gap青年可以在這裡偷得浮生半日閒。

△在圖書館也可以毫無負擔地細品咖啡。(圖/Unsplash)

如果不想待在圖書館裡了,外面就是一個戶外公園,有大型攀爬網和運動場,還可以用借書證免費借籃球和滑板。

多樣化的追求體現在圖書館的每一個角落,即便只是一張地毯——藝術家瑪麗卡·邁賈拉特別爲三樓設計了一個作品,她從芬蘭童話集中抽選了最喜歡的角色來繪製一張毯子,上面是一個貪吃的巨人女孩、一個吃了神奇蘋果後頭上長角的男孩、變成鳥的孩子和一個穿鐵靴的女孩。她希望,故事中的人物隊伍就像圖書館裡一樣,是多種多樣的,而不僅僅是一羣公主和農民。

△這張巨型地毯被應用在圖書館兒童區,每天都爬滿了孩子。(圖/Oodi)

圖書館爲人而建,不爲書而建

因爲其多元的接納性,頌歌圖書館在2018年開放不到4個月的時間裡,就迎來了100萬遊客。它是芬蘭獨立100週年的紀念禮物,也是適用於全家人的活動場所,“噓”不再是圖書館裡唯一的流行詞。

這不失爲一個時代的奇蹟——在很多國家的紙質書店相繼倒閉、圖書館逐漸沒落的背景下,芬蘭仍能斥巨資打造一個全民圖書館,並能在總人口不到70萬的城市,做到日均萬人到訪。

△赫爾辛基是芬蘭的首都,但其實只是一個人口不多的港口城市。(圖/Unsplash)

這樣的“爆款”圖書館是怎樣煉成的?

從一開始,圖書館設計的指導原則一直是公民的聲音。從2008年起,團隊就開始廣泛調查,並萌生了一個關於“公共夢想”的想法,鼓勵市民分享他們對中央圖書館的願望,並將它們張貼在一株“夢想之樹”上。

最終,這棵虛擬樹收集了2300個公衆關於圖書館的夢想,其中包括很多有別於傳統圖書館的建議,如:

“希望可以與哲學家會面,讓作家指導未來的作家”“有一個媒體室,可以關注網上的熱門話題,裡面有鼓勵市民互動的信息牆”“有一個溫馨舒適的手工藝品室或針織角,任何人都可以在這裡鉤織城市藝術作品,同時聽有聲讀物和喝茶”“在圖書館的花園裡放映戶外電影”“一個可以瞭解和學習前沿科技的空間,請與世界上最酷的設備和軟件公司合作,但不要成爲他們的渠道商”

△任何個體的聲音都很重要。(圖/Unsplash)

團隊甚至向市民徵集關於“是否想在圖書館約會”的看法,很多芬蘭人表達了他們的暢想:

“我會想在一些大而古老的圖書館裡進行浪漫約會……書架會很高,書堆到天花板上,然後圖書館是一個迷官,有很多高大的柱子和石階。約會可以在書架中的地方進行:你可以安靜地擁抱,沒有人會注意到,因爲圖書館太大了。”

“如果我去圖書館約會,我會去音樂區。我會去一個不必像老鼠一樣安靜的地方。實際上,我一直在想,外國書籍區是不是尋找潛在國際約會對象的好地方……”

“想和那個特別的人一起在沙發上休息,看漫畫,吃午飯,還可以用雙人耳機聽圖書館的音樂收藏。”

“希望有很多柔軟的綠洲,你可以在那裡休息,同時發現迷人的書籍,或者可以在一杯葡萄酒中爲約會對象着迷。如果圖書館的每個樓層都提供魔法文學和燭光下的隱蔽小角落,那定能吸引來冒險家。”

△誰不想在書籍或音樂環繞的地方談戀愛呢?(圖/《愛在黎明破曉前》)

在這期間,圖書館員工與人們打成一片,就連Oodi(頌歌)這個名字也是從2600條建議中公開競賽選出來的,因爲其易於記憶、適用於多種不同語言,且與文學有關。

女性的意見尤其受到尊重,頌歌圖書館的建設本身就歸功於很多女性。生於1947年的Maija Berndtson是圖書館創建的重要人物,她在圖書館工作了四十多年,堅持不懈地推動項目落地,因此在圖書館落成後,一樓的多功能廳以她的名字命名,以示敬意。

△Maija Berndtson。(圖/Oodi)

圖書館前門和廣場之間的一片區域也是以一位叫Helle Kannila的女性命名的,她的圖書館生涯早在芬蘭獨立時就開始了,當時她還是一名無薪實習的圖書管理員。在她持續了45年的圖書事業中,她曾向芬蘭提出公共圖書館的想法,認爲圖書館應向所有人免費開放,並由稅收維持,爲芬蘭圖書館機構的建成和相關立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在芬蘭不是什麼新鮮事,因爲這個國度一向看重女性的力量與智慧。1906年,芬蘭賦予女性完整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開世界先河;2019年,這個國家還誕生了當時全球最年輕的女總理桑娜·馬林。當地女性受教育程度很高,即便是老奶奶也同樣被鼓勵發出自己的聲音。

小朋友的想法同樣受到頌歌團隊的重視。圖書館內有三個移動機器人,每天負責在樓層之間運送書箱。工作人員希望給這三位“小助手”起名字,最終在250條投稿中選中了一位10歲小朋友的提議,從芬蘭兒童讀物中選取了三個幽默的人物名字:Tatu、Patu和Veera。

館長設想,“告訴同事Tatu在雜誌區漫無目的地徘徊,或者Patu剛剛乘電梯下樓,也省事多了。"

△頌歌每天都會迎來大批兒童讀者。(圖/Oodi)

正因爲有如此詳細的溝通、調查和縝密到細節中的設計,圖書館從開發到真正落成,用了整整十年。它最大限度地尊重公民意志,正如圖書館的總監Anna-Maria Soininvaara所說:“在頌歌圖書館,商人、有嬰兒的家庭、學生和無家可歸者都可以身處在同一堵牆內。”

旋轉樓梯上400個“圖書館應該獻給誰”的答案,也正好總結了這一點:圖書館真正屬於每個人,無論出身、年齡、財富,獲取信息的權利和言論自由平等地適用於每個人。

充滿未來感的圖書館,應該是什麼樣的?

今年3月20日,聯合國發佈了最新的《全球幸福指數報告》,芬蘭連續七年蟬聯最幸福國家。自2018年以來,芬蘭就一直穩居榜首。這也剛好是頌歌圖書館開放的那一年。

國民的幸福感,的確與圖書館這些構成個人幸福基礎的文化機構息息相關。

在《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一書中,作者提供了一組數據:芬蘭在1928年就制定了圖書館法,是北歐國家中最早的一個。在芬蘭,80%的人民使用公立圖書館,平均每位芬蘭人每年造訪圖書館的次數超過10回,每年芬蘭人平均會借出書籍、雜誌等二十來本。

△頌歌日均萬人到訪。(圖/Oodi)

可見,圖書館在國民生活中舉足輕重。特別是頌歌這種圖書館,看起來不務正業,但它可以容納人們在裡面自由掌握自己的生活,是吸收知識和快樂創作的場所。

頌歌也是未來圖書館的啓示錄。在開館之前,赫爾辛基市圖書館曾舉辦了一場國際會議,聚集了來自15個不同國家的圖書館和服務設計專家,共同探討什麼是圖書館的未來。

挪威Toyen圖書館館長Reinert Mithassel認爲,圖書館不是放書的地方,而是人的地方,所以公民及其需求對圖書館來說是最重要的。

赫爾辛基市圖書館館長圖拉·哈維斯托也提出了同樣的想法,他覺得圖書館應該通過分享信息、知識和故事,創建新的“公民社會”。

△圖書館不能只爲館藏而存在。(圖/Oodi)

赫爾辛基市首席設計官安妮·斯坦羅斯則指出,聰明而緩慢的生活可以“拯救世界”。雖然時代都在追求更快、更好、更智能,但假若我們坐在時速30至50公里的舊車上,我們纔可以看清路人的臉,認出周圍的環境,纔會感到放鬆,有時間思考。

這是她嚮往的城市環境,真正的圖書館應該提供的是這樣的氛圍。

Knud Shulz是丹麥Dokk1圖書館的館長,他的圖書館在2016年榮獲全球最佳公共圖書館大獎。他認爲圖書館正在從專注於書籍和多媒體轉變爲面向人類和網絡社會,所以現代圖書館應該是公民創新的驅動力,因爲“所有人都想改變生活的一些東西,發展自己,獲得信息和知識,圖書館就是公衆尋找靈感的地方”。

△圖書館內也可以造“森林”。(圖/Oodi)

這場關於圖書館的世紀討論,爲後來的頌歌奠定了底色與基調。可見,芬蘭是一個實驗文化濃厚的國家。任何人都可以毫無目的地前來圖書館——它鼓勵看書,也鼓勵創作,獻給大腦放空、渴望輸入的人,也獻給異想天開、渴望輸出的人。

芬蘭有一句古老的諺語是“擁有幸福的人應該將其隱藏起來”。也許習慣安靜的芬蘭人並不社恐,他們只是有更多自由的空間去爲自己忙碌,“leave me alone”並非一句推辭,而是他們真實享受的i人時刻,頌歌圖書館就是映照出“芬式生活”的一面鏡子。

如果說“公園20分鐘效應”是真的,那頌歌圖書館應該也適用於這個理論——只要在裡面呆上20分鐘,即使什麼也不做,也能看見博爾赫斯所指的“天堂的模樣”。

△i人天堂,不過如此。(圖/Oodi)編輯:道喵嘰,校對:遇見,排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