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56門實操性手作課,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改革通識教育課程
今年秋季新學期,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對大一年級通識教育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改革,開設一門由基礎教育學院手作與造型工作室設計的“通識教育實操類課程”。
課程涵蓋了塗鴉藝術、石雕、鄉村生活體驗、竹編、崑曲、紫砂工藝、古琴演奏與製作、木雕、東方傳統非遺、現代造型設計、國外古典造型等56門實操性手作課。
學校希望通過打破學科壁壘,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在專業培養之外注重培育學生的性情、興趣和趣味。
課程改革主導老師基礎學院的陳彤老師希望大一學生通過實操課程能夠理解“意識大於技能”,瞭解專業意識的重要性。
鄉村生活體驗課,學生們走進鄉村田野,使用各種工具寫生,記錄自己眼中的鄉村美景,體會鄉村藝術特有的魅力。大家還學習傳統手工美食米糕的製作,帶隊老師從各產地大米的特色口感、不同米制品使用浸泡或乾燥大米的區別、大米打磨成漿需要控制的溫度、直接添加酵母發酵或是使用老酵天然發酵等方面的介紹幫助學生們解米糕製作的材料環節和工序。
“插花體驗”打破以往室內插花選材的侷限,學生們在鄉村的各個角落,根據自己的審美喜好挑選不同品種的花朵植物,在老師的幫助指導下搭配成屬於自己的花藝作品。
鄉村藝術實踐課的設計老師覺得,大學四年學生所學的專業是往專業的深度發展,而通識課則是要打開學生的眼界,朝寬度發展。
“第一次參加走出校園的通識課程,能夠感受到與在學校上課的區別,在這個特別的環境欣賞鄉村美景,米糕製作,插畫體驗,每一個環節都學到了不同的知識。“
文修專業的一位同學說,這些知識拓展了視野,更增強了自己對生活的熱愛,可以說是一次特別且有趣的體驗。
參加素描與雕刻造型課的學生在課堂上探索文藝復興古典素描的技法及倫理,將素描與雕刻的理念結合,形成新的造型手段,摒棄輪廓線和光影在作品中的比重,迴歸造型的的核心本質。
對從小學素描的學生來說,這樣的素描課程和高中學習的繪畫有很大的區別,一開始不是強調輪廓和型調,老師啓發大家運用減法的手段幫助理解體積,讓大家對素描以及造型有了新的理解。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濃郁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顏料傳統上採用金、銀、珍珠、瑪瑙、珊瑚、松石、孔雀石、硃砂等珍貴的礦物寶石和藏紅花、大黃、藍靛等植物以示其神聖。
表演學院的學生接觸了和自己專業關聯性不大的唐卡繪畫就很有感悟,他們覺得雖然課程的內容和自己的專業關係不大,但在體驗完課程後對唐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繪畫對象到繪畫材料都讓學生們愛上了了西藏唐卡獨特的藝術風格。
老師也希望同學們能從中瞭解康卡中佛像造型的規則及數據筆記,以及唐卡與古希臘藝術造型的結合。
有着3000多年悠久歷史的古琴音樂,是中國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課程,同學們在製作、造型中瞭解樂理知識以及材料的物理結構及科學性解析。
課程中還設置了紫砂壺製作、榫卯結構等傳統的技藝學習。榫卯結構大多應用在建築、傢俱、橋樑中,起到穩固作用,而榫卯結構區別於其他建築結構的地方就在於它具有科學式的美感。
塗鴉是區別於傳統壁畫的繪畫方式以及藝術呈現,塗鴉運用現代材料以最便捷、迅速的方式來進行自由式的噴繪,讓學生通過戶外牆體爲主題表現方式展示對美的理解。
來源:周到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