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宗海/民調統獨傾向,怎解讀「不表態」族羣?

▲1991年到2018年的臺灣統獨趨勢分析。(圖/臺灣民意基金會提供)

邵宗海政治大學中山教授所長文化大學教授社科院院長澳門理工學院名譽教授,抱持「只寫我相信而且有佐證事實理念寫作。

臺灣民意基金會9月17日公佈最新臺灣地區的「統獨民調」,有36.2%認爲未來臺灣獨立比較好,26.1%認爲未來兩岸統一比較好,23.2%認爲未來維持現狀比較好,但有16.2%表示沒意見、不知道、拒答。

聯合報》也在同一天在報端公佈它的「兩岸關係年度調查」民調,其中對統獨立場的支持數字是:主張獨立的人有24%,支持統一的人有23%,45%的民衆表逹維持現狀。不過《聯合報》的民調並沒呈現「沒意見、不知道、拒答」的民衆比例到底有多少,但如除去上述傾向獨立、統一、與現狀的數字之外,應該在8%左右。

我們或會特別注意到在民調中變化現象,譬如說,認爲「統一」比較好或會支持的數字上升。像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就表示,期盼「未來兩岸統一」的人從15%躍升到26%,超越「維持現狀」,成爲僅次於「臺灣獨立」的選項,這是一個非同小可的演變,代表統派支持者的一次大躍進。又譬如說,《聯合報》認爲:主張獨立的人已降回24%的基本盤,其中「緩獨」已有向「急獨」靠攏的情形;支持統一的人也達到23%的新高,形成與獨派抗衡之勢。

其實這樣的變化,可能最需注意的是統獨及現狀的支持者,他們的結構或基本盤是否已有「水平」的移動?臺灣民意基金會17日的民調是有一些結構性的分析:在省籍族羣方面,有40%閩南人期盼未來臺灣要獨立,但只有28%的客家人,及22%的外省人,有相同的期望;此外,期盼未來兩岸要統一客家人和外省人中各有35%的人,但閩南人中只有23%有這種想法。

這裡的數據,會造成一般對民調只有粗淺印象的民衆,在思辦能力上的強烈影響,因爲基金會並沒有列出歷次民調對於這種結構「移動」的呈顯現象,因此當主持者說到:「兩岸統一」現在已經超越「維持現狀」,成爲僅次於「臺灣獨立」的選項,「這是一個非同小可的演變」。可能沒有說出臺灣民衆對「統一」這個板塊的移動,到底是那個族羣有了結構性的變化。當然,更重要的是,由於閩南人目前佔臺灣人口的比例已超越75%以上,如果這個族羣會有較大的百分比例在往「統一」方向邁進,這纔會是關注的焦點,因爲那代表了真正的「民心思變」。

當然基金會的民調,發現期盼「未來兩岸統一」的人從上一次民調的15%躍升到這一次的26%,而期盼「未來臺灣要獨立」的人從51%銳減到36%;同時,期盼「未來仍維持現狀」的人基本上都在25%上下襬蕩。也可看出期盼「未來兩岸統一」的人,的確在上升,非常值得關注。

另外,每一份民調都會有「沒意見、不知道、拒答」的民衆在回答。像臺灣民意基金會就有16.2%表達這樣立場,《聯合報》民調也有8%有這樣的看法。過去一般的民調均有一定的比例的民衆會拒絕訪談,也有一定的比例會對問卷表示不知道或沒意見,可是像基金會會有16%的受訪民衆採取這樣態度,再相比於《聯合報》只有8%的低落,是會讓「比較民調」的外人有點不解。

基本上,在臺灣民調歷史上,是有些的案例對「沒意見、不知道、拒答」的數字會呈顯較高的比例,但多數都是有關於選舉時詢問對候選人支持與否的問題,或因爲涉及個人的隱私,或爲難於立即的選擇,民衆往往會採取這種沉默性的表態。其實,他們不是沒有意見,或沒有立場,但是覺得對一個素昧平生的問卷員去坦露內心世界,是有點不願。而這樣的現象,會否也已延伸到統獨問題的問卷作業上,就很值得探索。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網友參與,投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