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11歲“小孩哥”造火箭,200萬網友圍觀
(原標題:紹興11歲“小孩哥”造火箭,200萬網友圍觀)
不久前,來自紹興市元培小學的11歲“小孩哥”成功發射了第二枚自制火箭——“森行號一代箭”。憑藉出色的創造力,今年8月,嚴弘森還斬獲了2024全國青少年航天創新大賽一等獎,成了衆多小學生的偶像。今日出版的浙江日報對此進行人物報道。
“升級改版之後,第三枚火箭的部件會更精簡,技術也更硬核,打算明年發射。”這陣子,嚴弘森又忙起來。每天放學回家寫完作業,他便一頭埋進“火箭工作室”,爲明年的火箭發射做準備。
不久前,這位來自紹興市元培小學的11歲“小孩哥”成功發射了第二枚自制火箭——“森行號一代箭”。自己設計發射控制系統、繪製焊接電路板、用碳纖維材料3D打印外殼……嚴弘森製作的一米多高的黑色固體燃料小火箭發射至150米高空。這一系列過程在某直播平臺引發了200多萬網友圍觀,大家直呼“牛娃”。憑藉出色的創造力,今年8月,嚴弘森還斬獲了2024全國青少年航天創新大賽一等獎,成了衆多小學生的偶像。
嚴弘森。受訪者供圖
火箭點燃心中夢想
嚴弘森有些內向,記者見到他時,他撲閃着一雙烏黑有神的大眼睛,和記者打了聲招呼,便開始低頭擺弄火箭模型。然而,一旦觸及火箭,他就打開了話匣子:“這是發動機、主控、單片機,還有儲存模塊、角度傳感器……”每一個零部件,他都瞭如指掌。
愛上火箭,源於一次無心插柳。4歲那年,嚴弘森的父母帶他前往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參觀,他親眼看到火箭如巨龍般騰飛昇空的那一刻,被深深觸動。火箭的尾焰劃破天際,也點燃了他心中的夢想——未來,要親手造一枚屬於自己的火箭。
此後,嚴弘森就停不下來了。他纏着父母買各類火箭模型,追着看航天紀錄片,打卡各地航天科技館……
不僅如此,他還帶動了不少小航天迷。班主任老師勞春燕回憶,二年級時,平日裡話不多的小傢伙竟然主動找到老師,要求給同學們講課。“中國航天日快到了,我想給大家上堂航天科普課。”稚嫩又認真的模樣讓勞春燕十分意外。
嚴弘森不僅自己做PPT,還帶來了火箭材料和自制小零件,與同學頻繁互動起來。“太空站是什麼材料製成的?神舟號飛船由幾個艙段組成?”小老師講得有模有樣,40名同學也聽得津津有味,完全沒有想下課的意思。直到下一堂課的上課鈴聲響起,嚴弘森才草草收尾。
“這叫長征五號?這是長征三號!”憑着對航天知識的長期積累,2022年暑假,嚴弘森參觀在西藏“藏域星球”天文體驗館時指出科普視頻中的錯誤,獲得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官方微博“點贊”,還登上央視《新聞1+1》。
那一年,嚴弘森在本子上畫下了一幅火箭設計草圖,向爸爸嚴炬耀宣佈了“造箭計劃”。
爲了給嚴弘森提供一個施展拳腳的創作空間,嚴炬耀將客廳的沙發搬走,改造成一個工作間。平日裡,嚴弘森經常在電腦前忙碌,或繪製設計圖、或測試電路、或封裝模版……父母則在一旁陪伴着他,一起面對困難,分享成功的喜悅。
同時,學校也藉助越城區教體局建設全國首批科學教育實驗區的相關工作,聯合當地科技館、科協等機構,爲嚴弘森提供更多元的實踐機會和學習資源。“我們還聘任他爲小講師,專門設立了工作室,幫助孩子實現航天夢。”元培小學校長阮秋萍介紹。
嚴弘森在家研製火箭。 受訪者供圖
每天鑽研兩三個小時
在玩火箭這件事上,嚴弘森投入了百分百熱情。
研製一枚火箭,涉及航天學、空氣動力學、燃料學等知識。嚴弘森的父母都是文科生,對火箭一竅不通。平時,嚴弘森通過上網絡課程、看視頻教程等方式,自學航天基礎理論、電子線路設計等相關知識,每天要花上兩三個小時鑽研火箭。
去年,他耗時10個月研製出第一枚測試火箭,並在暑假期間發射。然而,火箭升到高空後出現故障,降落傘沒有自動打開,火箭沒能實現回收。但嚴弘森沒有灰心,很快找到了癥結——相關材料的隔熱性能欠佳,在飛行中,發動機的高溫將電路板燒壞了。通過覆盤總結,他將箭身外殼換成耐熱性及強度更佳的碳纖維材料,並對發動機與火箭銜接處用鋁合金插銷件進行加固。這爲第二枚火箭的成功發射打下了紮實基礎。
解決了硬件問題,設計火箭發射控制系統成爲又一大挑戰。“最喜歡的就是航電系統,最頭疼的也是它。”憑藉着一股子執着勁,嚴弘森一面自學一面攻克難關,用一年多時間寫下800行代碼,設計出一套發射程序,用於控制火箭的運行狀態。有時碰到困難,便讓“助理”嚴炬耀幫他在網上求助。
沒想到,嚴炬耀在網上找來的幫手還真不少。因無法確認一段代碼是否正確,通過網絡發帖詢問,嚴炬耀聯繫上了曾參與“長征六號”運載火箭設計、現爲某創業公司CTO的劉玉麟。他花了半個月時間,幫助嚴弘森排查代碼中的問題,最終訂正了錯誤。
時間來到新學期開學後,一枚黑色小火箭靜靜矗立在紹興棒(壘)球體育文化中心附近一處空地上。伴隨着一旁帳篷“指揮部”傳出的“發射”口令,火箭驟然升空。
“開傘呀!”眼看下降的火箭遲遲沒有打開降落傘,嚴弘森眉頭緊鎖,焦急地喊出聲來。所幸,火箭在空中緩緩下降一段距離後順利開傘。“成功了!”嚴弘森激動得跳了起來。
好奇心打開創新之門
發射成功沒多久,嚴弘森又投入新一枚火箭的研發。當記者問起這枚火箭的具體發射時間,嚴弘森並不着急。“慢慢來唄。”他說,原先火箭通過多個模塊線束銜接,增加了很多重量,非常麻煩,現在要把所有模塊集成在3塊電路板上。
他用行動證明,年齡並不會成爲限制創造力的枷鎖,好奇心是打開創新之門的鑰匙。
在嚴弘森眼裡,所有的東西都是寶貝。“先撿着,萬一哪天用得上。”他經常和同學在學校裡撿一些廢棄的筆芯、小彈簧、小石頭,這些都被他當成零件,拿回家用於組裝成火箭和飛機模型。
除了“撿破爛”,嚴弘森還喜歡拆卸和改裝,他將爸爸的點菸器改造成小夜燈,把電視機裝成顯示器,利用編程製作小遊戲和班級管理神器……這些成長過程中的小細節,都被嚴炬耀悉數記錄在社交媒體賬號裡,“不懂航天,但能陪伴,他喜歡就放手讓他去做。”
“最初聽他說想造火箭,只當一句玩笑話。”讓嚴炬耀沒想到的是,兩年前孩子講述的計劃,如今都在一步一步變成現實。
有時候累了,嚴弘森會拉着爸爸嬉鬧一會兒。“他說好玩10分鐘,一會兒看錶到點了,他就會認真地告訴我,不玩了,得造火箭去了。”嚴炬耀說,碰到瓶頸時,孩子免不了會懊惱、焦躁,但往往很快就能調整好狀態,繼續前行。
勞春燕說,嚴弘森不僅是個“學霸”,對未來也有着清晰的認識和規劃,儼然一個小大人。比如他會在放假前早早安排好行程,以航天基地爲中心,計劃近期的活動圈。這些年,他已經打卡了全國30多家航天科技館。
雖然,嚴弘森研製的低空探索小火箭,與真正火箭的製作過程、升空原理相似,但嚴弘森十分清楚,自己只是小打小鬧。他定下了短期目標,在小學階段一年研製一枚火箭。更長遠些,他計劃考入“國防七子”(工業和信息化部直屬的七所高校),進行系統的學習。
他期待着,有一天,能夠將自己製造的火箭送上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