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美國斷供中國芯片腸子都會悔青的
由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本站財經、本站財經智庫聯合主辦的2023本站經濟學家年會夏季論壇於6月19日在上海舉行,本屆論壇的主題是《智造復甦 惟實勵新》,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提供學術支持。以下爲商務部原副部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資深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魏建國的精彩內容精編:
60S要點速讀:
1、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費國,我們生產的很多機器,包括普通的家用電器,都需要芯片。中國芯片確實和美國存在一定差距。美國斷供就是想扼殺中國經濟。但美國的打壓,反過來會刺激中國自力更生。過去計算機是如此,芯片也將是如此。
2、美國提法從“脫鉤”到“去風險”,字面不同,目標一致,實質一樣。美國政府以後還會發明很多新詞,這種新詞可能迷惑一些人,但美國對中國的政策一直沒有變,它始終認爲在全球化過程中,中國製造業越來越強大,直接威脅了美國在全球的利益。
3、年輕人要立下大志,同時要能夠一步一步穩紮穩打地學習,不要把自己一時挫折,專業不對口看的很重。以後越來越需要跨學科人才。年輕人需要做好準備,機遇永遠會對得起那些做好準備的人。
正文:
從“脫鉤”到“去風險”:字面不同,實質一樣
美國提法從“脫鉤”到“去風險”,字面不同,目標一致,實質一樣。美國越來越看到“脫鉤”對中國行不通,因爲中美貿易已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不僅僅是一些老百姓不接受“脫鉤斷鏈”,現在甚至連一些美國媒體、智庫、專家、學者也不接受。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政府採取了另外一種說法,不叫做“脫鉤斷鏈”,叫做“迴流”。
商務部原副部長解讀:美國從“脫鉤”到“去風險” 實質是一樣的(來源:C位觀察)
但根本問題是美國要轉變觀念。美國政府以後還會發明很多新詞,這種新詞可能迷惑一些人,美國是不是政策轉變了?實際上,美國對中國的政策,從美國前幾界政府到現在一直沒有變,它始終認爲中國在整個全球化過程中,中國製造業越來越強大,中國發展越來越快,直接威脅到美國在全球的利益。
其實,中國根本就不會對美國霸權形成挑戰,我們是把中國自己的事情辦好,我們是實現整個兩個“百年目標”,讓老百姓過的更好,這些並不妨礙美國自身的發展。美國應該好好想想中國發展給它帶來更多的好處,這一點美國是失算的。以後會有越來越多的美國專家學者贊成中國的觀點,中美之間競爭不是零和博弈,而是雙方共同合作,合作共贏。
對於出口,我有三個觀點:
第一,淨出口作爲三架馬車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大支撐力不會改變。
第二,當前出口外需減弱,但是是暫時的,不會持久。
第三,全球的外需減弱,並不代表對中國產品的減弱。也就是說中國還會出口傳統的紡織品、電子產品、家用電器、玩具以及其他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產品,還有高科技產業產品,比如“新三樣”:鋰電池、電動車、太陽能。今年中國還會有“新三樣”出現。
當前出口下滑,不是因爲中國外貿不行了。最關鍵的是逆週期,去年因爲美聯儲加息,導致美國零售物價上升,零售物價上升以後,老百姓需求減少。沃爾瑪、亞馬遜等一些大的零售和網購平臺,大量進口商品賣不出去,導致金九銀十(指每年的九月、十月是銷售旺季)沒有實現,緊接着去年聖誕節也沒有出現一個令人滿意的“報復性消費”,所以庫存很多。
這就導致今年三四月份訂單減少,反應到今年整個5月份外貿有一定下滑,但我認爲這是暫時的,一旦整個庫存消峰,依然會有大量訂單。所以很多省市組團出去“搶訂單”,參加各式各樣的展銷會以及綜合展銷會,這是值得的,而且它們取得了很好效果。我相信今年全球還會有四五千場大型商品交易會和專項的交易,包括美國拉斯維加斯電子展等等,這些都會讓更多中國企業拿到訂單。
美國斷供中國芯片腸子都會悔青的
芯片斷供,對於中國新能源行業和科技發展既是壞事,也是好事。但美國腸子都要悔青的。
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美國斷供中國芯片 腸子都會悔青的(來源:C位觀察)
因爲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費國,我們生產的很多機器,包括普通的家用電器,都需要芯片,20納米的芯片主要供應這些。對於更高端的芯片,比如18納米、12納米的芯片等等,我們還沒有量產,確實和美國存在一定差距。美國這時候斷供就是想扼殺我們的經濟,不讓中國發展。
從建國開始到現在,中國就是在美國封鎖打壓之後成長的。包括計算機,一旦我們沒有,美國就打壓我們;一旦我們通過自主研發成功了,美國就想賣給我們,甚至是討好我們。美國的打壓,反過來刺激了中國自力更生,促進了中國自主研發,促進了中國在這個領域的發展。
過去計算機,特別是超大型巨型計算機是如此,芯片也將是如此。未來不久中國芯片將會不斷更新換代,製造出自己的“中國芯”。我對此保持樂觀,而且充滿信心,中國今後不僅是成爲全球最大的芯片生產國,而且將成爲整個加工,包括代工的生產國,以及封裝大國。
很多人認爲印度之所以可以接受其他服務外包,包括電話呼叫、軟件外包,是因爲印度英語條件好。而中國英語條件沒有印度好,所以中國成不了服務外包承接地。我認爲這一個觀點有片面性。
英語在中國不是母語,但隨着中國新一代大學生不斷努力,現在中國人的英語水平在不斷提升,聯合國等國際機構的翻譯,以及一些國際會議的翻譯,都是用英語。有人說,對於技術問題翻譯的難度比會議大。對於這個說法,我只同意一半。中國的英語不是主要問題,中國的問題在於掌握了英語的這些人,其他的綜合學科稍微差一些。
我們把英語作爲一個專門的學科,而不是作爲輔助的工具。如果在醫學、高科技、新材料、新工藝、養老、健康等等領域,我們把英語作爲工具,把其他選課作爲專科,在這方面一定會超過印度。比如,現在海洋和製藥工業,大部分正在往中國轉移。再比如化工工業,美孚在廣東惠州投資100億美元建立年產280萬噸的加工裝置,帶動了很多服務外包,德國巴斯夫也投資100億歐元在廣東湛江建立除德國之外的最大的精細化工工業區。
服務貿易有這樣好的條件,需要有更多大學生。我們必須要對當前專業和學科重新定位,重新佈局。不能按原來的老辦法安排大學生,這樣學了不能致用。這一點我們一定要向澳大利亞、德國、印度學習,做到一招領先,招招領先。
發展“總部經濟” 1000個總部能解決600萬就業
2023年5月份,國家統計局發佈了最新的就業數據,16-24歲青年人的調查失業率到達了20.8%。下一步應該是兩方面發力,一是從政府,二是從市場。政府,應該重視大學生就業,現在已經出臺了不少政策,下一步要加大對引入外資的力度。
魏建國支招就業難:發展“總部經濟” 1000個總部能解決600萬就業(來源:C位觀察)
但這隻能解決一部分大學生就業,更重要的是把服務貿易搞上去,發展總部經濟,讓更多全球跨國企業總部或亞太地區總部搬到這來。我們算了一下,如果一個總部落戶上海,基本可以解決接近800-1000名大學生就業。按照一個白領帶動4-5個藍領工作計算,那一個總部可以解決4000-5000農民工就業。這樣一個總部公司就能帶動約6000個就業,一千個總部公司就能帶動約六百萬就業。
年輕人要立下大志,同時要能夠一步一步穩紮穩打地學習,不要把自己一時挫折,專業不對口看的很重。現在國家對高質量、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很高。跨國公司來到中國,不僅需要你能夠用中文、英文表達,如果它的全生產要素來源包括阿拉伯、中東國家,那還需要你用阿拉伯語交流,這樣你就會有更多的朋友,讓全球生產要素,土地、資本、技術、人才、管理、信息、大數據都在中國整合,最終做到投入最小,產出最大。
比如,中國現在大力培養全職的醫生,不僅有胸外科、心臟外科等,而且他們還學習了大數據、計算機等跨學科知識和技能,這說明很多中國大學生不僅擅長本專業,而且還擅長一些跨學科的專業,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這個人才既懂得製藥,又懂得醫療器械製造;這個人才不僅瞭解到外科手術,也懂得麻醉,這是很不簡單的。以後我們越來越需要這種跨學科、高水平、高質量人才。年輕人需要做好準備,機遇永遠會對得起那些做好準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