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青論壇》臺海無小事 「護欄」起作用?(陸文浩)

即使美中臺關係緊張,近日臺海周邊軍事動態顯示戰略剋制,8月臺海中線跨線危機較爲舒緩。(圖/作者陸文浩繪製)

距離中共權力更迭的二十大剩下24天,美國期中選舉47天,臺灣九合一地方選舉65天,美中臺關係空前緊繃,各執政者都面臨不能輸、不能慫的態勢,這就是9月起臺海「無小事」的寫照。

共和黨的前總統川普一直以來嘲笑民主黨現任總統拜登軟弱,最近在參加英國女王葬禮座位沒有被安排在蛋黃區外,美國不是大英國協成員當然只能靠邊站,拜登啞巴吃黃連,這也是拜登對中國始終展現強硬態度的主因。9月18日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60分鐘》(60 Minutes)節目,拜登明確地表示,「如果中國對臺灣發動侵略戰爭,美國軍隊將保護臺灣」。他甚至還說,「有關獨立問題上,臺灣會自己做出決定,不是我們,我們不鼓勵臺灣獨立」。這已經是拜登第4次對中共武力犯臺,展現戰略清晰的態度。

不僅如此,9月21日大陸智庫南海戰略態勢感知網站、美海軍第七艦隊、「中華民國」國防部皆證實:美國海軍勃克級飛彈驅逐艦「希金斯號」(DDG 76)和加拿大海軍哈利法克斯級巡防艦「溫哥華號」(FFH 311),17日在執行訪問菲律賓馬尼拉港口後,20日由南海經臺灣海峽、由南往北航行。美國海軍第七艦隊聲明指出,「兩艘軍艦在臺灣海峽行經的水道,不在任何沿海國家領海範圍內,行經的水域符合國際法的公海航行和飛越自由適用範圍。展現美國及其盟邦和夥伴對自由開放印太地區的承諾」。

當時,美海軍1架EP-3E電子偵察機和美空軍1架RC-135V電子偵察機在臺灣海峽南口活動,提供戰場情報支援。我國防部20日發佈共軍即時動態,偵獲共機24架次、共艦4艘次,持續於臺灣周邊海空域活動,臺灣媒體報導「美、加軍艦通過臺海,共軍昨罕見未越中線爲迴避?」然中共東部戰區新聞發言人施毅陸軍大校21日表示,「組織海空兵力全程跟監警戒。戰區部隊時刻保持高度戒備,堅決反制一切威脅挑釁,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美中關係你來我往之間,互動已有微妙變化。回顧美國衆議院院長裴洛西8月初,不顧中共外交部與國防部警告,抵臺訪問,造成共軍4至7日圍臺與短程導彈射擊軍演、徹底摧毀兩岸既有的政治默契─臺灣海峽中線。由於中共火箭軍配備各型導彈與遠距攻船飛彈愈來愈精確,以及破壞力增強,雷根號航母自裴洛西離臺後,遠離臺灣東部海域,頻密接近日本母港附近海域之舉。與1995、1996年兩岸「導彈危機」時美國指派尼米茲號航母通過臺灣海域、尼米茲號航母與與獨立號航母在臺灣東部海域會合等情形不同。

從「共軍圍臺」後,美國總統拜登與軍方等高層,均稱在中共武力犯臺時,要協助防衛臺灣。但美方言語與身體卻是很誠實稱,「不支持臺灣獨立」、不是要派遣航母接近臺灣?

根據9月20日我國防部訊息「共艦4艘次,持續於臺灣周邊海空域活動。」、「共軍圍臺」軍演迄今,臺日軍方先後稱中共東部戰區海軍作戰艦與情報偵測船及海測船,有在臺灣西南、東南、蘇花外海、宮古海峽、奄美大島附近海域等活動,東部戰區發言人稱美加2艘作戰艦北駛臺灣海峽是全程海空軍監控;推斷美加2艦北上航行過程,應該是緊臨臺灣海峽中線以東,接近臺灣方,不過分刺激大陸。

我國防部於9月21日晚間公佈,共軍陸海空軍空中兵力計有:殲轟-7機1架次、BZK-005機1架次無人機、蘇愷-30機3架次,在接近浙江與福建交接處之臺灣海峽中線越線的臺北北部空域;殲-11機6架次,在接近福建平潭之臺灣海峽中線越線;殲-16機2架次,在金門以南空域之臺灣海峽中線越線;TB-001無人機1架次、運-8反潛機1架次、彩虹-4機無人機1架次、運-8技偵機1架次,在接近福建與廣東交界以南之臺灣西南國際空域等,與前一(20)日相比,中方有意,降低中美(加)軍方緊張態勢。

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針對拜登CBS的論述表示,近日中共外交部長王毅在美國會見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等與中美各界會談時,「強調當務之急是妥善管控臺灣問題,否則將對中美關係產生顛覆性影響」。對比這幾天共軍在臺海出動機艦、監控模式,不若早前跨越臺海中線危機,亦即中共無意升高軍事緊張情勢。

觀察自6月10日,美中國防部長奧斯丁、魏鳳和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6月13日,美國安顧問蘇利文與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在盧森堡會晤;7月7日,美軍參聯會主席密利與中共中央軍委委員、聯合參謀部參謀長李作成視訊通話。7月9日國務卿布林肯與外交部長王毅於G20外長級會議會晤;7月28日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視訊通話;直到8月2日裴洛西訪臺引發圍臺軍演風波,引發高度軍事緊張應已成爲過去。

美中臺三方對於應對政治上壓力或有展現必要之強硬態度,然往來臺海之間的戰機、軍艦均展現戰略剋制,8月濃濃火藥味漸漸散去,即至9月以來美中維持競爭但不衝突的「護欄」作用,「鬥而不破」似乎漸漸形成默契。

(作者爲中共軍事觀察家,文化大學國發所博士)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