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與翼鷗聯合舉辦“打造未來學習空間”論壇:AI時代,如何培養拔尖人才
人才培養的需求,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IBM橫跨2016、2018、2023年的三次調研數據顯示,對於歐美頂尖企業管理者而言,新員工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熟練度的相對重要性呈現斷崖式下跌,而人際交往相關能力的重要性則在逐年攀升。
世界經濟論壇(WEF)預計,2023年到2028年,全球44%的工作崗位將受到AI和自動化的影響,這個數字比WEF上一個五年週期的預期上漲了9個百分點(+26%)。
在高校教學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教師首先需要明晰:我們需要培養什麼樣的拔尖創新人才,以適應未來世界的需要。
與此同時,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爲教學目標的革新與落地提供了契機。人工智能在深度學習海量多模態數據的基礎上,能夠理解人類表達的自然語言和上下文語境,並通過強大的計算能力更快速給出問題的答案,提供內容詳細、思路清晰的解釋,這使教育教學形態創新成爲可能。
教育部稱,下一步將推動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開展“智能+教育”改革試點,打造一批智慧課程、“人工智能+X”課程羣,選樹一批人工智能賦能高等教育典型案例,提升師生人工智能素養,構建虛實融合、“師/生/機”三元交互的教學新範式。
當前,各高校都在積極推動AI與高等教育深度融合,構建新型教與學模式。8月30日,上海交通大學致遠學院與翼鷗教育聯合舉辦“AI技術驅動拔尖人才培養變革與教學模式創新”主題論壇,此次論壇以線上線下融合的形式開展,旨在匯聚全國知名高校領導與教師,共同探討AI技術在拔尖人才培養和教學模式創新中的應用與實踐。來自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學校的教務處和教育技術中心的領導,以及學院院長、教授參與了本次活動,通過交流分享與思想碰撞,爲高校教育改革提供新思路與新方法。論壇由上海交通大學致遠學院黨委副書記吳曉玲主持。
本次論壇也是高等教育“打造未來學習空間”系列論壇的第2期論壇。
01人工智能引領教育進入新發展階段
人工智能的發展與拔尖人才的培養是相互促進的,既要關注技術如何支撐人才培養,也要思考,如何通過人才培養推動AI的高質量發展。
上海交通大學致遠學院黨委書記周永豐在致辭中指出,“人工智能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有着天然聯繫,相互補充、相互激勵、相互迭代。”
上海交通大學致遠學院黨委書記周永豐
AIGC的問世,是人工智能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回顧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它經歷了計算智能時代—感知智能時代—認知智能時代的發展階段。過去的人工智能偏向於分析能力,現在的人工智能則具備了訓練數據和生成算法的能力。AIGC意味着AI首次具備了內容創作的能力,它將帶來內容創作的變革,自動生成文本、圖片、音樂和視頻。
上海交通大學教育技術中心主任沈宏興
上海交通大學教育技術中心主任沈宏興認爲,AIGC已經在改變基礎的生產力工具,接下來將改變社會的生產關係。“當AI應用到教育領域,會使原來的二元(教師-學生)教學模式演變爲三元(教師-機器-學生)或者四元(教師-機器-學生-環境)教學模式。
隨着數字資源的極大豐富,人工智能在實現高效的自適應學習上也展示出了強大能力。人工智能可以根據不同學習者的背景和基礎,更加快速、準確地匹配學習資源,並基於學習者的行爲數據,提供個性化、精準化的效果反饋和路徑推薦。
但高校教師也應該意識到,AI不是萬能的。AI更擅長解決有規則可依,工作量巨大的“繁”問題,還不太擅長解決高度抽象,需要靈光乍現的“難”問題。因此,AI的使用,還需要HI(Human Intelligence)補充。
“AI越是無處不在,越要關注HI的必要性。AI和HI是互補的,AI推動人才培養,反過來優秀的人才也會推動AI高質量地發展。誰能把AI和HI結合好,誰就更能成爲下一個世界高等教育和人才的中心。”沈宏興表示。
爲促進AI與教學、實踐和管理的深度融合,上海交通大學正積極推動10項行動,以“AI+HI”賦能教育教學。上海交通大學教務處副處長王鴻東對此進行了介紹。
上海交通大學教務處副處長王鴻東
行動圍繞“知識融合”與“技術融合”兩大層面展開。在知識融合層面的舉措有:聚焦培養人工智能底層技術創新引領者建設AI專業;AI+專業變革推動人工智能與不同學科領域深度融合;積極探索AI+微專業促進在不同垂直領域深耕精進;建設AI通識課程構建更加廣泛的人工智能知識素養。
在技術融合層面的舉措則包括:構建“交我學”開放式AI賦能教學系統,形成“師-生-機-環”緊密協作的教學生態系統;打造數智化教學空間,重塑新型師生關係和教學形態;形成高校治理場景下的AI規範,利用AI的變革性潛力,培養有法治意識和倫理操守的高水平專業人才等。
ClassIn聯合創始人、上海交通大學校友谷巖
技術的革新總是走在前面,但要讓技術真正發揮作用,還需要落在課堂。“技術的創新永遠只是第一步,接下來,在每一節課堂、每一筆老師的板書、每個同學的發言以及每一次教學的互動中,技術才能大放異彩。”ClassIn聯合創始人、上海交通大學校友谷巖補充道。
論壇以線上線下融合的形式開展,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副校長程驕傑線上接入參會
上海交通大學致遠學院黨委副書記吳曉玲主持論壇
02未來學習空間支撐教學模式創新
不同時代的教學模式受限於不同時代的技術水平。
在知識傳授的最初,教學模式是簡單而直接的,師傅通過口頭傳授和實際操作來教授徒弟技能和知識。隨着文字的出現,教學模式開始發生變化,書籍成爲知識的載體,學習者可以通過閱讀書籍來獲取知識。但書籍的內容往往是固定的,難以滿足不同學習者的個性化需求。
進入現代社會,隨着科技的發展,教學模式再次發生變革。電視、電腦、互聯網等技術的普及,使得遠程教育成爲可能。這種模式下,學習者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選擇課程,打破了地域和時間的限制。而當下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迅速發展,新的學習空間在逐漸形成,教學模式將再次發生變革。
上海財經大學數學學院院長徐定華
上海財經大學數學學院院長徐定華指出:“智能化時代的文明程度遠遠高於第一次機器化時代、第二次電氣化時代與第三次信息化時代,並以前所未有的趨勢實現萬物互聯、智慧世界,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的教育已經不再適用於傳統模式,教學模式要與時俱進。”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陳江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陳江對當前教師主要將AI應用於教育的哪些方面進行了分析,並指出,目前人工智能的水平還不太符合老師們的預期,教師主要在課前使用AI,易於把關。將AI應用於課堂助教或課後作業批改等方面,還有很大的風險。
陳江教授還強調:“到了現今,老師已經能夠藉助AI做一些新的嘗試,得到的可能是質量的提升,也可能是效率的提升。‘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們已經明確知道AI是可以適用於教育的,這樣的AI還是一個新生兒,雖然我們還不能把太多的希望寄託於它,但老師們應該睜開眼睛來看看技術的進步給我們帶來的新可能。”
復旦大學航空航天系教授謝錫麟
復旦大學航空航天系教授謝錫麟已經將技術作爲其日常教學的重要支撐,謝錫麟教授在B站上建設了大量在線資源,課前學生基於B站上的在線資源會先行學習課程內容,而在課上則會利用ClassIn進行教學,使用投屏、電子板書、互動小黑板等工具賦能課堂,技術對於教學的幫助在數學教育中尤爲體現。在謝錫麟教授看來,技術豐富的教學空間一方面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另一方面利於留存和更新在線資源。
過去十年恰恰也是慕課發展的十年,這十年間作爲支撐教學實施的智慧教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也暴露出了很多問題。想要建設真正能在學校裡用起來的學習空間,需要充分了解教育的特殊需求。
ClassIn高等教育業務副總裁王曉平
ClassIn高等教育業務副總裁王曉平表示,ClassIn走訪了全球30餘個國家,考察了數百所院校數千個教室,與衆多老師學生,業內專家學者進行對話調研,發現了一些當前高校教學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比如傳統工具平臺高強度依賴慕課和ppt,傳統教學平臺工具缺乏靈活性、多樣性等等。最終ClassIn從解決實際問題的角度出發,提出了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以軟件和教學爲驅動,構建軟硬件一體化解決方案。
03人工智能時代,需要培養什麼樣的拔尖人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着力點。拔尖人才是關係到社會整體發展乃至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其培養是一項涉及教育、科技、產業等各方面要素的系統性工程。
我們的教育到底要培養什麼樣的拔尖人才?
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吳巖提出,教育要“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超常規培養三類拔尖人才——基礎學科拔尖人才、急需領域實戰人才和拔尖創業人才。
圓桌論壇“傳統教學法的雲端漸進與突變:當AI來到教學一線”,右起分別爲復旦大學航空航天系教授謝錫麟,ClassIn創始人、CEO宋軍波,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陳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洪化清教授線上接入討論,ClassIn全球化副總裁陳沫主持圓桌論壇
高校作爲學生與社會的連接地帶,是人才的重要培養場所。那麼AI時代的學生能力模型中,學生最需要具備的是什麼?ClassIn全球化副總裁陳沫在圓桌論壇上提出了這一問題,並邀請嘉賓進行了深入探討。
在ClassIn創始人、CEO宋軍波看來,最重要的能力是設計思維能力,這是一種綜合能力,包含創新性思維、批判性思維、複雜性問題解決能力等。
“在將來的社會,一方面需要具有利用AI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明晰AI不能取代人的哪些能力。AI已經能做很多事情,但AI不能做的事情將來纔是最頂級人才的立身之本。”對於學生應具備什麼能力的時代之問,陳江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謝錫麟教授則認爲人的品行更爲重要,不論什麼時代都應該注重學生品德的培養。另外高校應該培養學生開發AI的能力,他呼籲要讓學生去掌握核心技術,而不僅僅是學習使用工具。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洪化清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爲,AI時代學生的“5C”能力更應該得到加強,勝任力(Competence)、品格(Character)、創造力(Creativity)、溝通力(Communication)、和公民意識(Civic-Mindedness)是學生們必須要得到培養的能力。
“培養什麼人”的問題是教育的根本性問題,不僅塑造了教育的目標和方向,而且直接影響到教育制度的設計和實施。爲了有效地培養人才,教育內容、教學方法與教師的專業發展需要形成有效的互動和協調。
在高校層面,教學和研究正在經歷深刻的變革和發展。這些變革旨在通過創新的教學方法、跨學科課程設計、以及與行業實踐的緊密結合,來更好地適應人才培養的多樣化需求。如此,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還能確保他們能夠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和職業環境,從而顯著提升教育的質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