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期刊”的億元論文生意被查,學術之路爲何如此荒唐

極目新聞評論員 文清蔓

已經註銷的期刊被不法分子冒用,用來徵稿;作者不僅能收到紙質版期刊,還能在某知名期刊網站查到自己的文章。這種操作如何完成?

近日,湖北省荊門市掇刀區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了一起非法經營期刊案。此案跨河南、雲南、河北、安徽、北京5省(市),涉及論文編、印、發、掛網全流程環節。短短一兩年內,數以萬計的作者在被告人僞造的30餘種、3000餘本假冒期刊上發表了3萬多篇文章,涉案金額高達1.5億元。(據10月9日中國青年報)

刊文公司的假印章(圖源:中國青年報)

“代發論文”的小廣告,相信很多人都見過。然而,與職稱、榮譽、晉升掛鉤的論文,可以代發嗎?可以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嗎?在學術的殿堂中,論文本應是智慧的結晶、研究的成果,是推動知識進步的重要力量。然而被曝光的“山寨期刊”億元論文生意,讓人大跌眼鏡,嚴重侵蝕着學術的純潔性與嚴肅性,嚴重褻瀆着學術界的公平公正。一旦任由虛假論文的存在佔據了學術資源,使得真正有價值的研究成果難以得到充分的展示和推廣,不僅會浪費社會資源,也會阻礙學術領域的創新和發展。

從湖北荊門警方破獲的這起案件來看,“山寨期刊”已然形成了一條完整且猖獗的產業鏈。從徵稿、組稿到印刷,再到掛網,每一個環節都被不法分子精心設計與操控。一些不法公司通過網絡廣告大肆宣傳“論文代發”服務,利用人們急於發表論文的心理,編織出一個看似正規、實則虛假的“一條龍服務”。從國家新聞出版署官網上獲取了30餘種已註銷版或非漢語版,以及不常見期刊的刊號、主辦單位等信息,製作精美的假期刊,甚至僞造公章發放錄用通知,藉助某知名期刊網站收錄文章成爲“品牌背書”,讓不少人誤以爲自己的論文真的能夠在正規期刊上發表,而與知名期刊數據庫工作人員的勾結,更是讓這些虛假論文能夠在網絡上查到,進一步增加了其迷惑性和欺騙性。

“論文代發”和“山寨期刊”嚴重違背了學術誠信原則,使學術研究失去了其應有的真實性和可靠性。虛假的學術成果如果大行其道,勢必會助長更多學術不端的行爲。在學術圈中,聲譽是至關重要的,一旦失去,很難重新建立。對於妄想代發論文的人來說,試圖走捷徑,通過“山寨期刊”或“論文代發”獲得所謂“成果”,一旦被發現,將面臨嚴重的學術聲譽掃地的後果。對於依靠虛假論文獲得學位、職稱或其他職業機會的人來說,一旦真相被揭露,他們可能會被撤銷學位、降職甚至被開除。

學術容不得注水。堅守學術道德底線,摒棄投機取巧,需要監管部門要加大執法力度,需要期刊數據庫等相關平臺要加強內部管理,嚴格審覈上傳的論文,防止內部人員與不法分子勾結,確保數據庫的真實性和權威性。同時,各大高校、科研機構以及用人單位也應加強對學術成果的審覈,不僅要關注論文是否發表,更要關注論文的質量和真實性,才能從源頭上杜絕虛假論文的出現。

(來源:極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