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惡終有報:疫情時對中國一毛不拔,卻大方捐美國6億,如今咋樣

2019年,當那場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出現後,不少企業界大佬紛紛伸出援手,慷慨解囊,但在中國素有“地產大王”之稱的潘石屹不僅一毛不拔,而且不久後便傳出他在美國哈佛大學狂砸六億的消息。

此條消息一經曝光,立刻引起國人的羣情激憤,吃着中國的飯,卻跪舔美國人的腚,如此做派,與漢奸有啥區別?

而作爲潘石屹賢內助的張欣,似乎很支持丈夫的做法,直到一段採訪的爆出,人們才知道其中的隱情……

從貧困中走出的億萬富婆

採訪潘石屹的便是中國著名“毒舌”金星,當時在她的訪談節目中,她便直截了當地質問潘石屹爲什麼要給哈佛大學狂砸六億,面對鏡頭,潘石屹竟然扯起了讓人啼笑皆非的彌天大謊:爲了資助在哈佛就讀的中國貧困孩子。

大哥,你逗我玩呢?能進哈佛的中國留學生,他們的家庭能缺錢麼?面對尷尬的一幕,潘石屹不置可否,但廣大吃瓜羣衆對此卻不依不饒,結果,在大家不斷地深挖中,終於扒出了其中最爲隱秘的緣由:潘石屹的兒子正在哈佛就讀!

與潘石屹生下寶貝兒子的女人名叫張欣,她原本出生在一個極其普通的家庭,後隨着父母工作的變動,一家人定居北京。

當時改革開放的風潮席捲全國,張欣的父母也蹭了一波流量,作出了下海經商的正確決定。所以,處於少女時期的張欣,就在父母的淘金夢下被裹挾到了香港。

但情況並沒有想象中的那樣美好,反倒那狹小的居住空間讓張欣倍感壓抑,另外,在香港沒有任何人脈的一家三口初來乍到,一時之間陷入窘迫的境地,有時候一天吃能吃一頓飯,日子過得杯水車薪。

但張欣還算懂事,特別同情父母的不容易,於是,她主動放棄學業,進廠打工,緩解家裡的壓力,在打工的這段時間內,張欣一邊不斷自學,從書中汲取力量,獲得智慧,另一邊則是瘋狂攢錢,她深知錢一旦積少成多,便會發揮重大作用。

果不其然,當張欣辛辛苦苦地攢足了五萬英鎊的鉅款,知識結構也得到不斷完善後,她醞釀許久的“留學夢”也被提上了日程,張欣以優異的成績被英國的薩塞克斯大學錄取,但這對於有遠大抱負的張欣來說,僅僅只是一個起點。

在大學期間,她除了完成既定的課程學習外,還選擇勤工儉學,這既能讓她的手頭變得寬裕,還能讓她結識各種人脈,而人脈即是錢脈!

張欣的不平凡主要體現在她的商業思維上,畢業後,她果斷選擇風投行業,憑藉敏銳的市場判斷力,僅僅只用了兩三年的時光,她便坐擁百萬美元,成爲華爾街最拽的妞。

這個時候,“白馬王子”潘石屹便來到了她的身邊,張欣絲毫不介意她的王子曾經經歷了兩段失敗的婚姻,對於她而言,志向與抱負才是兩人走下去的唯一動力。

兩人閃電式的結婚後,便將主要精力用在商業操作上,不得不說,在商業方面,張欣具有犀利而獨到的目光,她在日本接觸到“居家辦公”的理念後,便馬上說服老公,將之引到中國,隨後便聯手創辦了SOHO公司。

張欣在家居設計方面果然具備國際視野與緊跟潮流的毒辣眼光,正是有了她的建議,SOHO公司才一下子讓家居裝飾的新理念火遍中國!

據說,每開發一處新的樓盤,張欣便會在腦子裡快速形成一個清晰明確的構想,而且還能用語言將這種構想清晰明確地表達給設計師,然後設計師便會在較短的時間內將張欣虛化的構想變成一個個看得見摸得着的實體,很明顯,張欣又一次完美地完成了一次“知行合一”!

有了張欣的加持,SOHO公司的發展可謂蒸蒸日上!在上海的一次房交會上,SOHO公司就曾創下樓書單日兩萬的喜人業績!

三年後,潘石屹將SOHO公司的全部股份轉到妻子張欣名下,與此同時,SOHO公司也於同年在香港上市,至此,張欣徹底完成了從普通女孩向“億萬富婆”的蛻變!

改變國籍遭質疑

此後的張欣在事業上更是如日中天,超高的身價已讓她成爲中國商界大咖級的人物,按理說,此時的張欣應該飲水思源,回饋社會,爲自己的社會名譽張本了!

可誰曾想她竟會做出改變國籍的決定,接着她便將名下的大部分資產轉移到了美國,她的這一番拉胯的作爲讓中國百姓感到震怒,至此,她成爲國人心目中典型的“白眼狼”。

不僅如此,對於中國的教育,張欣也頗有微詞,她曾在公開場合正式表示:中國的教育模式創新性嚴重不足,教學資源也很稀缺,自己的孩子理應去西方國家學習更先進的知識。

由此,她與潘石屹生的公子哥便前往哈佛大學就讀!爲了寶貝兒子成長成才,中國的“地產大王”在美國揮金如土,不惜狂砸六億美元給哈佛大學,只爲兒子在哈佛能有一番好的作爲。

按理說,愛子心切也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是與這種在國外充胖子行爲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潘石屹夫婦在疫情期間的表現。

2020年,當中國的百姓陷入到恐慌之中時,不少愛心企業紛紛伸出援手,捐款捐物,但在美國當“財神爺”到處散錢的潘石屹夫婦,卻變得格外低調,只輕描淡寫地在微博上發了“加油”二字後,就銷聲匿跡了!

如此做派,真的惹起中國百姓羣怒,這不應該是一箇中國企業家的作爲!

如今的潘石屹夫婦顯得異常低調,很少在公開場合露面,也許他們也怕民意洶洶,對他們造成壓力,但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