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滕州市:種下小土豆 結出幸福果
滕州市大塢鎮的馬鈴薯銷售企業員工在田間裝箱。宋海存攝
滕州市界河鎮一處馬鈴薯田地上,種植戶通過無人機施肥。宋海存攝
一望無際的農田裡,成羣結隊的種植戶順着生產路將馬鈴薯逐個收攏擺放好;農田兩頭,一批又一批參展商駐足在國內外品牌的馬鈴薯收穫機、各種款式的馬鈴薯產品展示臺前參觀、諮詢、洽談;緊挨田地的大鐵棚內,來自國內外的馬鈴薯種植專家、企業家正分享經驗、交流成果……
這一幕熱火朝天的景象發生在山東省滕州市大塢鎮。爲何將第十三屆中國國際薯業博覽會(以下簡稱薯博會)放在田野之間?爲何“田間地頭”的一場論壇會吸引德國、荷蘭等馬鈴薯強國的專家、企業家前來交流取經?日前,中國城市報記者走訪滕州,瞭解當地如何擦亮“中國馬鈴薯之鄉”這張金字招牌。
強優補短拓思路提質促產強品牌
“第一次在田地上參加國際級別的展會和論壇,感覺形式接地氣、內容很大氣,國內外前沿的種植技術、先進的挖掘設備和知名的產業品牌都有亮相。”“滕州不愧是馬鈴薯產業集聚地,當地馬鈴薯作物好不好,出了論壇場館就可以直接上地裡刨一個驗證。”“不僅觀看到新式馬鈴薯收穫機作業場面,甚至還能登上操控臺親自體驗一番,真是收穫滿滿。”在薯博會現場,中國城市報記者採訪了幾位參觀者,大家紛紛爲這場別出心裁的博覽會點贊。
敢於將一場國際盛會放在田間地頭,滕州的底氣何在?對此,滕州市委副書記、市長周剛這麼說,作爲“中國馬鈴薯之鄉”,滕州市委、市政府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就將馬鈴薯產業作爲高質高效農業產業鏈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現代產業體系,加強引導、聚力扶持、傾心培育,使其成爲鄉村振興的特色產業和富民興市的重要產業。
在周剛看來,滕州馬鈴薯產業有三大優勢特徵,首先是種植水平全國領先,其次是品牌影響行業領先,最後是交易規模區域領先。據悉,滕州目前在國內首創多膜覆蓋拱棚栽培技術,拱棚設施栽培面積達到36萬畝,春秋兩季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70萬畝,總產量260萬噸左右,年產值80億元左右。截至目前,滕州市馬鈴薯規模化種植行政村達到264個,種植規模500畝以上專業大戶達到200餘家,經營規模50畝以上家庭農場達到800餘家。2022年,馬鈴薯產業帶動村集體增收1300萬元,帶動村民增收18.5億元,成爲有效增加當地農民收入的“金豆豆”。
優質量、高產量推動滕州馬鈴薯獲得國家地理標誌認證,入選中國100大地理標誌產品,被評爲“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百強”“山東省首批十大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品牌價值158.5億元,成爲中國菜用馬鈴薯第一品牌。
在此背景下,滕州馬鈴薯生產、加工、銷售主體已發展到1300餘家,形成每年帶動分揀、裝卸、運輸等臨時性用工12萬餘人次的行業規模,加之中國滕州馬鈴薯交易中心、中國薯網先後落戶滕州,滕州馬鈴薯“買全國、賣全國”的市場優勢逐漸放大。所以,即便不靠“高大上”的國際會展場館,也同樣人氣旺盛,甚至因“接地氣”而更受關注、更爲人知。
薯博會現場,中國城市報記者採訪到大塢鎮黨委書記黨琪,他認爲這次世界馬鈴薯產業的盛會之所以落地大塢鎮,主要在於大塢鎮已有近100多年的馬鈴薯種植歷史。“這裡的土壤疏鬆、透氣性好,非常適宜馬鈴薯生長,所產的馬鈴薯營養豐富、口味酥脆,具有色澤鮮、易烹飪、耐儲存等特點。”黨琪介紹說,“在大塢鎮,大部分的家庭都從事與馬鈴薯生產、加工、銷售等相關工作,客觀上推動大塢鎮具備了舉辦大型馬鈴薯國際會議的能力,也局部體現出滕州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下帶來的巨大影響力。”
全域參與樹標準創新思路擴渠道
公開資料顯示,馬鈴薯又名土豆,是全國範圍內除水稻、小麥、玉米外的第四大重要糧食作物,明朝萬曆年間從南美洲傳入,在我國已有400多年種植歷史。
目前,我國有26個省份種植馬鈴薯,鮮薯年產量達到9000萬噸,佔世界總產量的24%,多年穩居第一。2015年開始,我國啓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推進把馬鈴薯加工成饅頭、麪條、米粉等主食,從菜盤到飯碗,物美價廉的馬鈴薯已被視爲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重要方案。
滕州作爲全國馬鈴薯二季作區種植面積最大、單產最高、效益最好的縣(市),在推動我國薯業高質量發展、讓薯業在農業現代化道路上越走越寬進程中,承擔着重要使命。
“十四五”期間,滕州提出堅持“由產品抓產業、用產業抓鏈條、以鏈條抓體系”的大農業理念,傾力貫通產銷加、融合農文旅、對接科工貿的馬鈴薯全產業鏈,全力打造“滕州馬鈴薯”金字招牌。
對於其中的經驗做法,周剛介紹說:“首先是聚焦‘小土豆’長成‘大產業’,堅持主糧戰略、放大優勢、聯動發展,種植面積實現了從‘星星之火’到‘匯聚成炬’;其次是聚焦小突破力促大成效,堅持博採衆長、錯位競合、精準發力,發展模式實現了從‘摸石過河’到創新賦能;最後是聚焦小地標擦亮大名片,堅持品牌引領、雙向發力、深度融合,競爭實力實現了從魯南領先到全國典範。”
馬鈴薯是滕州的優勢特色產業,但如果發展模式一成不變,在山東省內外其他地區你追我趕的競爭局面下,同樣難保產業領先地位。所以,創新發展模式、拓展延伸產業鏈,是今年以來滕州擦亮馬鈴薯品牌,打造馬鈴薯產業“升級版”的主要方式。
值得稱道的是,滕州正積極推動良種研發,與國內多家知名馬鈴薯種薯企業長期合作,併成立市馬鈴薯品牌培育產業發展研究所,馬鈴薯標準化覆蓋率達到93.7%,脫毒良種普及率達到100%。此外,滕州還大力發展會展經濟,除了中國薯博會外,還有中國(滕州)馬鈴薯科技文化節等會展品牌,這些會展項目均推動滕州發展成爲國際馬鈴薯產業集聚中心。
科技助企增產量政府搭臺謀發展
除了市一級全方位部署外,滕州各鄉鎮也積極融入其中,加快推進馬鈴薯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
在東郭鎮其祥馬鈴薯種植合作社的土豆田上,合作社負責人郭其祥介紹,每年春耕春種,種植戶們都常態化利用農業機械開展播種作業。“如果這個季節你們來到東郭鎮,就能看到一臺臺馬鈴薯複合播種機在田間來回穿梭,開溝、播種、覆土、覆膜、施肥,景象非常壯觀。”他說,“依靠機械化設備播種,5分鐘就可以播種完畢一壟土豆。”
在大塢鎮,爲了打響馬鈴薯產業品牌,當地種植戶多年前就開啓了夜間手工收割馬鈴薯的模式,一位種植戶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馬鈴薯夜間純手工收割,可以確保其口感更加香甜脆口。
“其他地區種植戶工作時,我們這兒的種植戶學習各種新技術、搞產業加工、商量集體合作等事宜;其他地區種植戶休息時,我們這兒的種植戶開始下地採摘馬鈴薯。”大塢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傅煥青說,這客觀體現了大塢馬鈴薯種植戶能吃苦、敢拼搏的事業奮鬥心。
大塢鎮諸多馬鈴薯產業從業者中,劉恆濤是最爲家喻戶曉的明星企業家。耕耘馬鈴薯產業20年間,劉恆濤率先建立馬鈴薯恆溫庫、脫水蔬菜車間和包裝車間,推動滕州馬鈴薯走出國門,帶動周邊40個村莊5000餘種植戶致富增收。
有了種植戶、加工企業積極進取的精神,大塢鎮政府近兩年革新思路,多措並舉探索發展新路徑,爲企業“搭橋建路”。
“農超對接”可謂大塢鎮撬動馬鈴薯蝶變的新模式。中國城市報記者瞭解到,在鎮政府協調下,大塢一批企業與盒馬鮮生、深圳樂天天、廣州蕃薯藤等20餘個高端平臺簽訂合作協議。依託“農超對接”創新模式,大塢鎮的馬鈴薯產業形成良性循環發展體系,從田間地頭直接供貨給商超等平臺,減少中間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產品銷往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杭州、長沙、成都、西安、青島等地,使薯農、商家和企業均受益。累計帶動2.5萬多名羣衆就近就業,走出了“訂單生產+以銷帶產+良性循環”的現代馬鈴薯產業發展新路徑。其中,恆裕食品、粵通農業等當地龍頭企業,2022年一年馬鈴薯銷售就實現了21.5億元,帶動與之配套的產業鏈集體走強。《 中國城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