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總核磁共振成像檢測脊椎炎 提供準確診斷

軍聞社記者吳柏融臺北27日電

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慢性脊椎發炎,好發於45歲以下男性,發生原因多與免疫系統異常或遺傳有關患者通常由薦腸關節開始發炎,普遍有後下背僵硬、疼痛活動受到限制等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三軍總醫院風溼免疫過敏盧俊吉醫師研究發現,核磁共振成像(MRI)可早期檢測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薦腸關節慢性發炎引發的骨髓水腫結構損傷,有利在發生不明下背痛時,及早找出確切病因

盧俊吉表示,以往診斷僵直性脊椎炎主要是透過X光檢查是否有一定程度的關節發炎及受損,搭配是否有相關症狀來確診;但臨牀上很多早期發病的患者,明明背部疼痛,卻因無法透過X光察覺輕微的脊椎水腫,增加確診難度;因此,只要利用核磁共振成像(MRI),搭配患者的症狀及X光畫面,就能找出薦腸關節是否被破壞、發炎,至少可增加2-3成確診機會,使患者及早確診與治療,避免惡化成脊椎沾黏、難以行走。

盧俊吉指出,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目標是維持骨骼的最大活動範圍,分爲藥物療法和非藥物療法,藥物療法包括非類固醇消炎藥及新型生物製劑,控制發炎及減輕疼痛,而非藥物療法如熱敷可以緩解發炎的症狀,也可使肌肉痙攣、脊椎僵硬得到改善,腰背部的運動可增加脊椎的活動度並強化腰背部的肌肉,防止脊椎僵直變形;此外,游泳也可增加肌力及關節的活動度,並建議患者定期追蹤治療,勿隨意停藥或減低劑量,使病情加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