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陽聯手工研院邁能源載具第一步 進軍氫燃料電動車

工研院材化所所長李宗銘(左)與三陽工業經理吳奕成簽約。(三陽提供)

三陽工業於研發領域持續不間斷,宣佈與工研院舉行簽約儀式,雙方正式合作氫燃料電動車技術開發,於創新能源載具領域邁出第一步。第一階段雙方將針對超高壓氫氣的儲存技術共同研究、設計與開發,並將此技術使用在氫能源電動機車上。

三陽工業經理吳奕成指出,臺灣具有相對完整的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供應鏈,只要政策建構好,相信產業定能快速跟上配合,未來氫能源在臺灣一定也會有機會與優勢。

氫氣是地球上最豐富的元素之一,氫燃料電動車是使用氫或含氫物質通過燃料電池以產生電力,再以電力推動電動機,再行推動車輛。在氫燃料電動車研究領域,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氫的儲存。氫的密度很低,如何在安全的前提下,將超高壓的氫氣儲存於氣瓶中,同時兼顧使用便利性,就是這次合作的第一階段目標。

針對高壓儲氫瓶技術,工研院應用40多年所累積的厚實技術基礎,相較於傳統龍門型的纖維纏繞專用機,本次合作案使用高自由度的多軸機械手臂,配合自動化纏繞製程系統,用於生產氫氣瓶內膽,大幅降低建置成本,也更具小量多樣的生產彈性,具有高安全、輕量化、耐腐蝕特色。

使用的材料範圍涵蓋高溫硬化至中低溫硬化、乾式纏繞或溼式纏繞等客製化材料技術及配套材料製程設備,結合三陽工業累積超過一甲子的車輛工程創新研發能力及豐富的車體開發經驗,是這次雙方合作的重要碁石。接下來期能互相運用雙方的專才達到綜效,發展氫能源電動車以及相關應用技術。

材化所所長李宗銘談到,年輕時第一臺車是野狼125,當年標榜以四行程引擎「四檔直上陽明山」,在早期普遍二行程引擎的市場中獨樹一格,機車的發展從二行程、四行程引擎到現在電動車以電池取代引擎,而燃料電池也是未來的重要替代方案,相較於鋰電池的能量密度限制了里程數,氫燃料電池更有續航里程的優勢,單趟完成破百公里或甚至臺北到臺中的距離,這纔是未來電動機車的理想型態。

推動本次合作案的三陽工業協理邱穎峰表示,爲了實現環境的永續發展,需要不只一種的交通解決方案,若能將氫氣安全地運用在車輛上,相信會是未來交通載具達到真正零污染的最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