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新說:六個寶藏坑分佈或對應北斗七星圖
10月22日上午,廣東省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暨南大學客座教授卜工在成都考古中心進行了主題爲“三星堆寶藏坑的考古學觀察”的學術講座,重點解讀了三星堆遺址的6個寶藏坑,推測其分佈形態或暗藏古蜀人對北斗七星在地面上的“模擬”,並明確提出一號坑中發掘的那件著名“金杖”並非權杖,而是捲成細軸的“金紙盟書”。
“它們是按北斗星陣佈置的”
3000多年前,處於魚鳧王統治下的三星堆古城,古蜀文明高度發達,瘞埋、典藏、祭祀、天文、套件、文創等制度也熠熠生輝。
所謂瘞埋,是古代一種祭祀大地的習俗。就是把貢獻的物品直接達於致祭的對象,亦即埋入地下。
三星堆的幾個寶藏坑,在卜工看來,同樣是按照瘞埋制度設計,且遵循了天圓地方的理念。
他還指出:1號坑到8號坑的排列,是按北斗星陣佈置的,體現出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
其中,1號坑和4號坑處於北斗七星的“斗柄”位置,因爲組成斗柄的有3顆星,因此卜工推測在二坑之間有可能還“藏”了一個坑;3號坑、7號坑、8號坑和2號坑分別處於“鬥身”的四角位置。
“北斗七星是由瑤光、開陽、玉衡三顆組成斗柄,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四顆構成鬥身,而三星堆的3號、7號、8號和2號不僅組成了鬥身形狀,並且目前的修復工作已經證明,這四個坑年代相同。”卜工說,“除去年代更晚的5號和6號坑,其餘6座寶藏坑應該都是統一規劃並依禮完成瘞埋儀式的。”
對於古蜀人埋入那6個“北斗”坑內的大量珍寶,卜工注意到每個坑都有至少一件領軍重器,比如1號坑中的“金箔卷軸”,2號坑中的青銅大立人,3號坑中的頂尊銅人,4號坑中的“辮髮銅人”,7號坑中的龜背形網格狀器,以及8號坑中的大型青銅神壇。
“金杖”並非權杖
對1號坑中出土的“金杖”,卜工認爲它壓根不是權杖,而是一張捲曲成細軸的“金紙盟圖”。
“它既無杖頭又無秉持部分,是金皮木心,由整張金箔捲包而成。這種能卷能舒的功能特點與字畫卷軸完全相同。因此,稱其爲金箔卷軸才名副其實。”卜工說,“再看金箔上鏨刻的圖案——魚、鳥、箭矢——很多研究認爲,魚鳥象徵着魚鳧王,箭則是與蜀王結盟的矢族。”
卜工在講座中提到:據文獻記載,公元前1099年,三星堆古城一帶曾發生強烈地震,造成河流改道,乃至關中地區都有震感。
“河流改道會造成原有城址居民取水生活的困難,地震在古代也被視爲有天譴含義的自然災害,從現實層面到信仰層面,都會對當時的三星堆統治階層產生影響。”卜工說,“因此,三星堆古城居民的舉國遷出,是有計劃有步驟的重大抉擇。”
爲此,他們首先派出了一組“探路先鋒”,前去了解新家園的相關情況。卜工認爲,4號坑中出土的那組扭頭跪坐銅人像,就代表了那些先遣隊員的身份。
得到充滿希望的回覆後,蜀王傳令犒賞並祭祀祖先。這就來到了3號坑:主題爲公式禮祭儀,其中出土的頂尊銅人是本坑領軍重器。
祭祀之後,還要占卜求問未來,聯想到凌家灘那件夾在玉龜殼中的玉版,卜工據此推測7號坑中出土的龜背形網格狀器很可能也是用來卜問兇吉的寶物。
隨後便是祭天:8號坑的那座巨大神壇,用來向祖先和神靈獻祭、祈求護佑。
“2號坑是最後的掩埋”
最後,一場盛大的巡遊儀式在全城轟轟烈烈展開,這個“巡遊方陣”的豪華陣容,也在最重要的2號坑中得到了體現。
“2號坑是最後的掩埋,具有總結性質。該坑對應‘天樞’,天樞意爲天之樞紐。”卜工說,“這個坑出土器物1300餘件,包括那個著名的青銅大立人等一系列重器都從此坑出土,是獨具天文學匠心的安排。尤其是體現‘國之大事 在祀與戎’的兩套人馬,都在此坑有所體現。”
2號坑所體現的巡遊儀式,亦是儺禮的一大特徵,“儺是長江及其以南地區禮儀文化的核心要素,其標誌有面具、絲綢、酒禮與巡遊儀式。”卜工說,“青銅大立人身上的幾層服飾,質地都是絲綢。”
至此,一個雖不完整、但結構緊湊的北斗星陣便展現出來了。(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喬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