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更充分」 促進兩岸善意螺旋
(圖/中新社)
國臺辦主任劉結一7月7日在《人民日報》專文〈奮力推進祖國統一進程〉可謂中共二十大期間對臺政策的風向球。從劉結一專文觀之,「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和平統一」的方針不變,但在探索「一國兩制臺灣方案」措施上的「三個充分」實有不夠充分之處,故難以取得臺灣社會的共鳴。爲了促進臺海情勢的和平穩定與兩岸關係的正向發展,其實陸方可以更寬闊的胸襟,用「三個更充分」鞏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
一、「和平統一」仍是北京對臺基本方針。
劉結一重申「『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也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中國大陸官方延續1981年全國人大委員長葉劍英所提出的「葉九條」理路堅持和統方針,一方面足可證明武統論並非北京的優先選擇,另方面也凸顯出臺海情勢的和平穩定是兩岸政府領袖的共同利益。
陸方對臺工作的目標與戰略若要如劉結一文中所提「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推進祖國統一」,「在祖國大陸發展進步基礎上解決臺灣問題」;那麼中國大陸內部與印太區域情勢的和平穩定,應是中方領導人所需要的政策環境。挑起戰端只會破壞北京既定政治議程。
二、「三個更充分」。
劉結一文中強調,「『一國兩制』在臺灣的具體實現形式,會充分考慮臺灣現實情況,會充分吸收兩岸各界意見和建議,會充分照顧到臺灣同胞利益和感情。」然而陸方所提出的三個充分實有值得更充分之處:
(一)更充分考慮臺灣現實情況。兩岸政治與社會關係僵局的根本原因之一,實因陸方對臺灣現實情況的認識不夠充分。陸方堅持「一箇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此一政治前提才能開啓交流的立場,便是忽略了兩岸各自的政治制度中關於言論自由、民主選舉、財產權至上等基本價值的保障與實行有着極大的差異。
陸方若能更充分地認識兩岸現實情況差異,或可更理解「兩制臺灣方案」之所以在臺灣少有呼應,不僅是因爲香港兩制經驗,不僅是因爲統獨問題,更根本的因素是兩岸社會對於政治制度與生活方式的願景不同。
(二)更充分吸收兩岸各界意見和建議。2016年民進黨執政以來,陸方陸續中斷兩岸官方的公開交流,兩岸事務性協商工作也限縮到最小程度,加上緊縮陸客、陸生來臺,或有限制臺灣農產品銷陸等措施。近6年的時間,陸方不僅未和代表過半臺灣主流民意的政黨交流對話,甚至主動減少了兩岸社會交流的機會。
筆者認爲,陸方近年提出的「單邊化措施」以及「經濟吸引/制裁」都不足以促進兩岸社會的心靈契合或者融合發展。要化解兩岸政治關係矛盾,自應建立在充分地、持續地與臺灣社會主流意見團體交流接觸,更充分地探索「存異求同」的務實方案。
(三)更充分考慮臺灣同胞的利益和感情。劉結一專文圍繞着「和統」、「兩岸一家親」、「心靈契合」、「融合發展」等關鍵字。然而基於前兩點不夠充分,自然難以充分考慮到臺灣社會的利益與情感,更錯過了民進黨政府所釋出的善意。
誠如7月21日,賴清德副總統出席國策院新書發表會致詞所表示,「蔡英文總統在2016年就職典禮,提出『根據中華民國憲法跟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進行兩岸交流,無非希望保住臺灣的主權,也希望對中國遞出橄欖枝。」由此,我們期待且呼籲,穩定的、可持續的兩岸交流,不僅是爲了控管風險,更是累積互信,促進善意螺旋的基礎。(作者爲前海基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