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國際機構點讚我國沙漠治理成果
在我國西北部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橫亙着總面積33.76萬平方公里、約合10個海南島面積的塔克拉瑪干沙漠。作爲我國面積最大沙漠、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它給人們的印象常常是黃沙、乾旱、荒涼……
近日,塔克拉瑪干沙漠喜提“綠圍脖”,實現沙漠邊緣全長3046公里的綠色阻沙防護帶全面鎖邊“合龍”。下滑看海報,一窺當地固沙成果及各國專家對此的真實評價——
“這是一項非常困難的任務”
新疆是我國風沙危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也是我國西部沙塵暴的主要沙源區和路徑區。而塔克拉瑪干沙漠素有“死亡之海”之稱,在維吾爾語中意爲“進去出不來的地方”。
治沙,沙漠面積大是頭號難題。塔克拉瑪干沙漠之廣,幾乎可以裝下整個意大利;環繞一圈3046公里,接近從北京到泰國曼谷的直線距離。其次,氣候乾旱、風沙強烈、水資源匱乏……惡劣的自然環境是另一個繞不開的難題。此外,沙漠地區經濟基礎相對薄弱、人口稀少,也給工程建設增添不少難度。
過去40多年,新疆依託國家三北防護林工程,截至2023年底,已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周邊建起了一條長達2761公里的綠色阻沙防護帶。剩下約285公里的空白區是南疆風沙危害最深、條件最惡劣的區域。
爲逐漸補齊塔克拉瑪干沙漠生態屏障最後“缺口”,截至今年8月,新疆已圍繞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佈局7個重點治理項目、13個子項目,涉及7個地州市46個縣(市、區),並將持續至2030年,進一步築牢我國的生態屏障。在資金方面,新疆在中央“三北”工程補助資金基礎上,每年專門拿出10億元專項資金補助支持新增防沙治沙項目。
11月28日,環繞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全長3046公里的綠色阻沙防護帶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的和田地區于田縣實現全面鎖邊“合龍”。
2012年至2024年,于田縣城到奧依託格拉克鄉區域內的衛星遙感歸一化植被指數(NDVI)對比。綠色越深,表示該區域綠植密度越大。十餘年間,該區域綠植密度明顯提升。
如今生態屏障全面鎖邊“合龍”,離不開政府支持與政策保障,也得益於當地各族人民數十年如一日的努力。
“這是通往成功的路線圖”
今年以來,新疆把補齊285公里“缺口”作爲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的重點,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綜合採用工程固沙、生物治沙、光伏治沙等科學治沙技術,在固沙阻沙的同時,大力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沙產業,助力惠民富民。
實現全面鎖邊“合龍”的于田縣選用當地盛產的玫瑰作爲生物治沙的作物之一,不僅美化環境,也成爲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在漫漫黃沙中增添一抹浪漫玫瑰色。而在沙漠中種植紅柳和梭梭固沙之餘,當地還種植肉蓯蓉——俗稱“大芸”,一種寄生在紅柳、梭梭的多年生寄生草本植物,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發展大芸產業不僅有不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更重要的是能帶來良好的生態效益。
隨着沙化土地治理的不斷推進,“于田模式”帶動沙區特色產業快速發展,新疆沙區特色經濟植物種植面積達184.5萬畝,特色沙產業企業達58家,沙生作物加工業的發展,帶動了種植、加工、貯藏、運輸、銷售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我想讚揚中國政府在全球範圍內應對荒漠化方面的領導力”
塔克拉瑪干沙漠實現生態屏障全面鎖邊“合龍”,也是近年來我國積極推進荒漠化防治的生動縮影。多年來,我國積極推進荒漠化防治及“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防沙治沙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
荒漠化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我國不僅加快荒漠化治理,也廣泛開展國際合作,推動荒漠化防治的中國方案、中國智慧走向世界、造福世界。
中國自1994年簽署《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以來,認真履行《公約》責任義務,制定國家履約行動方案,積極參與全球荒漠化治理。《公約》秘書處兩次授予我國“防治荒漠化傑出貢獻獎”,稱讚“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國”。
2017年,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受邀與泛非“綠色長城”組織秘書處簽署合作備忘錄,在生態系統監測、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人才培養、技術轉讓等領域開展合作,增強非洲國家防沙治沙能力;2023年,第三屆塔克拉瑪干沙漠論壇在新疆舉行,來自中國與非洲等國家和地區的上百名科研人員共同研究如何在撒哈拉沙漠與塔克拉瑪干沙漠有效防治土地退化和荒漠化;自2007年以來,中國已成功舉辦9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向世界推廣分享荒漠化防治技術和經驗……
12月2日,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人們參觀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大會中國館。新華社記者王東震攝
12月2日至13日,《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召開,中國將繼續向世界分享中國荒漠化防治成效與經驗,講好中國人民艱苦卓絕、久久爲功的治沙故事。(記者:樑君茜、王科文、馬鍇、李若琳、餘福卿、王菲;衛星遙感與技術支持:祁麗君、郭超)
新華社國際部 媒體融合生產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