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衆人壽一個月內舉牌兩家上市公司,港股成險資淘金“新戰場”

來源 | 環球老虎財經app

作者丨張博然

今年以來,內地險資“加倉”熱情高漲,出手舉牌港股上市公司的現象頻出。

8月12日,港交所披露易數據顯示,瑞衆人壽於8月7日在場內增持中國中免H股15.19萬股,增持後,瑞衆人壽的持股數目增至582萬股,持股比例從4.87%上升至5.00%,已達舉牌線。

繼承了華夏人壽資本版圖的瑞衆人壽近日開始頻頻“亮相”資本市場。不久前,瑞衆人壽還增持了龍源電力526萬股,同樣達到了5%的舉牌線。

除了瑞衆人壽,太保壽險在7月30日通過港股通買入華電國際和華能國際,太保壽險和參與此次舉牌的關聯方和一致行動人持有兩家公司的股份比例達到5%。長城人壽也在7月31日以連續競價方式增持綠色動力,達到舉牌線。

從資金面來看,2023年北向、南向資金分別淨流入444、3146億元,步入2024年南向與北向資金的分化更加嚴重,至6月30日,北向資金累計淨流入385億元,而南向資金淨流入3714億元,已超過去年全年。

這說明,內資在不斷提升對港股的配置,其中就包括財大氣粗的險資。

瑞衆人壽一個月舉牌兩家港股公司

不同於其它險資青睞新能源、基礎建設等領域,瑞衆人壽這次選擇舉牌“免稅茅”。

近兩年,作爲白馬龍頭的各種“茅”,股價都受到一定衝擊,其中“免稅茅”中國中免更是首當其衝,成爲了跌幅最大的“茅”之一。

具體來看,在2020年,藉着機場流量大減的當口,中國中免借力海南島免稅,從而打開了資本的想象空間,股價年內漲幅超2倍。

而隨着疫情的消散,中國中免業績急轉直下,2022年,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44.33億元,同比下降19.57%,實現淨利潤50.30億元,同比下降47.89%。

雖然在2023年中國中免的營業收入、淨利潤再次實現了兩位數的增幅,但其基本面仍未見到拐點。 不久前,中國中免剛剛公佈了2024上半年的業績快報,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預計營業收入爲312.65億元,同比減少12.81%;淨利潤32.88億元,同比減少14.94%。

隨着公司業績持續低迷,中國中免的股價也加速下滑。自2021年最高點至今,中國中免的股價已跌超80%,市值蒸發了約7000億。 今年以來,中國中免的股價仍呈下跌趨勢,截至當前,年內跌幅達21.78%。

儘管如此,中國中免仍吸引了各路資本逆勢加倉。 5月30日,摩根大通增持中國中免H股73.92萬股,增持總金額約爲4809.03萬港元。增持後,摩根大通最新的持股比例已上升至11.29%。

除了摩根大通,瑞衆人壽也“舉牌”了中國中免。事實上,這是其一個月內的第二次舉牌。

此前7月22日,瑞衆人壽以每股7.45港元的價格,增持龍源電力526萬股,總金額約3918.7萬港元。增持後,瑞衆人壽持股數目增至約1.66億股,持股比例觸及5%的舉牌線,持倉市值已超12億港元。

據瞭解,瑞衆人壽的成立主要是爲了接盤“明天系”旗下的華夏人壽,其資本實力極爲雄厚。根據監管開業批覆,瑞衆人壽註冊資本爲565億元,是目前保險業最高註冊資本金。

雖然從其資本版圖來看,瑞衆人壽僅僅舉牌了兩家上市公司,但作爲“繼承”了華夏人壽資產的機構,瑞衆人壽當前的資本版圖極爲龐大。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華夏人壽及其旗下萬能險產品共出現在57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之列,持倉市值爲191.72億元。其中,還持有三隻達到5%“舉牌線”以上的股票,分別爲華蘭股份、同洲電子、勤上股份。

也就是說,加上龍源電力H股、中國中免H股,瑞衆人壽目前持有5只達到“舉牌線”的股票。

險資爲何頻頻舉牌港股?

2024年以來,險資在A股和H股權益市場上舉牌動作頻頻,加上這次瑞衆人壽加倉中國中免H股,年內險資舉牌已達11例,遠遠超過了2022年、2023年的險資舉牌次數。

而在此次迴歸的險資舉牌潮中,最大的特點是各家險企對於H股的青睞。

除了瑞衆人壽舉牌龍源電力、中國中免H股外,7月31日,長城人壽公告買入綠色動力環保H股股票100萬股,增持後共計持有股票數量7015萬股,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5.03%,觸發舉牌。

與長城人壽幾乎同步,太保人壽在7月30日通過港股通買入華電國際和華能國際,太保人壽和參與此次舉牌的關聯方和一致行動人持有兩家公司的股份比例達到5%。

加上5月份,長城人壽對秦港股份H股的舉牌,截至當前,險資已經舉牌了6家港股上市公司,其中5家的舉牌時間集中在近半個月內。

同時,截至今年二季度末,除QDII外,內地可投港股公募基金共3594只,持有港股市值3757億元人民幣,較一季度3055億元增加23.0%,港股持倉佔比爲24.1%,高於一季度的19.0%,其中主動偏股型基金,持倉佔比從一季度的17.1%升至21.7%,爲2021年底以來最高。

資金面上,2023年北向、南向資金分別淨流入444、3146億元,步入2024年南向與北向資金的分化更加嚴重,至6月30日北向資金累計淨流入385億元,南向資金淨流入3714億元。

而險企加速舉牌港股或源於港股估值較A股有一定性價比。

數據顯示,2023年底恆生指數、恆生綜合以及港股通高股息PE分別是8.2、9.0、4.7倍,同期A股的上證指數、滬深300則爲12.5、10.9倍的市盈率。以中國中免爲例,當前A股其動態市盈率爲19.59,而H股動態市盈率則爲15.78。

此外,投資估值更低的港股既可實現長線投資低位吸籌,又可實現“同等分紅”,可謂一石二鳥。 還是以中國中免爲例,當前其A股股息率爲2.59%,H股則爲3.45%。因此,瑞衆人壽選擇加倉中國中免H股的性價比更高。

值得一提的是,美聯儲的降息預期越來越強或也是推動險企加速佈局港股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聯繫匯率制度下,香港的利率走勢與美聯儲的加息步調緊密相關。因此,港幣有了一定的“美元屬性”,當美聯儲加息時,港幣利率也會被動推高。2023年,香港金融管理局將基準利率從0.5%上調至5.75%。

而不同於美股的持續上漲,港股卻仍處於“低估區”。 所以當美聯儲開始降息時,港幣利率也將跟隨走低,加上“低估值”屬性,港股或將吸引更多的資金配置。

“紅利”的時代

除了熱衷於舉牌H股外,險資的投資標的也出現了一定的變化。

不同於早年間險資青睞地產板塊,近兩年,險資舉牌標的更爲分散,多集中在基建、新能源等符合國家戰略方向且有着高分紅率的領域。

今年以來,險資格外偏愛電力和環境治理業。其中,華能國際、華電國際、龍源電力、華光環能皆屬於申萬二級行業分類下的電力板塊;綠色動力、江南水務和城發環境則屬於環境治理業。

細究之下,可以發現,雖然行業不同,但上述公司都有一個特性“高股息”。 以8月13日收盤價計算,綠色動力H股的股息率高達5.66%,華能國際H股、華電國際H股、龍源電力H股、華光環能的股息率均超過3%,其餘兩家的股息率也均超過2%。

事實上,對於銀行、保險等通過負債端經營的企業而言,負債成本的高低直接影響了險企的投資策略。

在高度同質化的市場,中小保險公司拼規模,離不開較高的負債成本,而爲緩解負債端壓力,保險公司不得不將資金投向高收益率產品。

例如2015年出現的險資舉牌潮,在那一輪野蠻舉牌潮中,以明天系、安邦系等資產驅動負債型險企開始通過萬能險快速做大規模,並在資本市場上攻城略地,通過舉牌藍籌股來獲得高額收益。

不過,高收益也意味着高風險,一旦高收益被證僞,高企的負債成本將壓垮險企。所以自2016年開始,萬能險受到嚴監管,險資舉牌明顯減少。

如今,雖然險資舉牌再度興起,但舉牌方向卻轉向了基建、新能源等“高股息”行業,這或說明其負債端帶來的“驅動力”發生了改變。

以萬能險爲例,當前在售萬能險幾乎是五年期以上產品佔主導,且不少是與年金類產品搭配,單純短期理財型的萬能險已非常少見。8月初,金融監管總局向行業下發了《關於健全人身保險產品定價機制的通知》,萬能險的預定利率再次下調爲保底不超過1.5%。

除了萬能險外,當前,普通型人身險產品的預定利率上限下調至2.5%,分紅險的預定利率下調到不超過2.0%。

與此同時,在資產端,保險資金主要配置爲固定收益類產品,而在當前低利率環境下,固收類資產的收益率走低。

因此,面對負債成本以及無風險資產收益率的持續下行,險企的投資策略從“賺快錢”轉爲“細水長流”,紅利資產恰好契合險企當前的“驅動力”,而在港股上市的“高股息”公司也更具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