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2.97億中國人,有尊嚴地老去?

《穿越低增期》專欄

筆記君說:

1個月之前,民政部、全國老齡辦發佈了《2023年度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公報》。公報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國60週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96億人,佔總人口的21.1%;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16億人,佔總人口的15.4%。

簡單說就是有將近3億的中國人,已經老了。而且中國正在加速成爲超級老齡化國家。

根據中國老齡工作委員會的預測:到2033年,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會有4億,佔了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到了2053年,這個數字將達到4.87億的峰值,等於3個人裡就有一個老年人。

這意味着什麼?

人老了,身體上就會有各種大小毛病,甚至有些老年人開始失能和重度失能,就需要更多的醫療資源,也得有更多的人去照顧他們,這會給國家、社會和家庭感到“壓力山大”,怎麼去解決這些問題,照顧好老人們的晚年生活,這是我們不得不想的一個“大問題”。

今天這篇,我們還是把目光轉到東邊鄰國日本,去向這個已經老去的鄰居取經,看看他們的“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是怎樣調動全社會資源,去應對深度老齡化這個社會問題的。

一、中國深度老齡化的現狀、對策和挑戰

1.我們的“老齡化”跟其他國家有什麼不同?

中國的老齡化啊,有這麼五個超明顯的特徵。

一是規模大。全世界每4個老年人裡,就有1個是咱中國的老人,這數量相當驚人啊。

二是速度快。咱國家老齡化的速度那是蹭蹭往上漲。2001到2010年那會,中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平均每年就增加0.2個百分點,可到了2011到2023年,年均增加0.5個百分點,這速度明顯加快了。照這趨勢,不用想,未來10年咱就得一路小跑進入超級老齡化社會。

和世界各國比比就更清楚了,從7%的老齡化到14%的深度老齡化,法國慢悠悠地走了126年,英國用了46年,德國40年,日本24年。咱中國呢,才21年就搞定了;而從14%的深度老齡化到20% 的超級老齡化,法國花了28年,德國耗了36年,日本11年,咱中國估計也就10年的事兒。

三是高齡化。老年人口分80歲以下的低齡老人和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低齡老人健康狀況還行,大多能自己照顧自己;高齡老人可就不一樣了,健康水平低,更需要人照顧。2023年的時候,中國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差不多有4000萬人,佔總人口的2.8%,可到2050年,這比例得漲到11%,啥概念?就是每10個人裡就有1個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

四是未富先老。這問題可比老齡化加劇還讓人頭疼。美國、日本、韓國進入深度老齡化的時候,人均 GDP 分別是5.5萬美元、4萬美元、3.3萬美元,咱呢?才1.3萬美元。很明顯,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比經濟發展快多了。要是“未富先老”這情況一直持續,咱又沒雄厚的經濟基礎,應對老齡化那可太難了。

最後就是城鄉倒掛。從2010到2022年,城市、鎮和鄉村老年人口占比從7.7%、8.9%、10.1% 漲到了12.0%、13.3%、19.3%。

那些在廣大村鎮的老年人,照顧起來可比城市裡費勁多了。而且這些鄉鎮大多在欠發達的內陸地區,本來地方財政就不寬裕,還得掏錢應對養老問題,這壓力得有多大啊。

更讓人揪心的是“老年撫養比”越來越大,還可能出現 “背馱社會”。

啥是“老年撫養比”呢?簡單說,就是人口裡65歲及以上人口數和勞動年齡人口數的比。現在咱平均每5個年輕人養1個老人,可到2050年,說不定就變成1個年輕人得養1個老人,這就是“背馱社會”。你能想象到時候啥樣嗎?一旦這樣,醫療和社會保障體系不得被衝擊得七零八落,社會財富創造和支出負擔就徹底失衡了。

不過呢,人口老齡化其實是人類社會進步的一個標誌,沒啥可怕的,咱也不該怕。但這確實是全人類面臨的一個大挑戰,所以必須得好好應對,認真琢磨琢磨對策才行。

2.面對老齡化,我們都做了哪些努力?

面對這麼嚴峻的老齡化挑戰,咱們國家那可是積極行動,出臺了一系列應對政策。早在1996年,就精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後續還進行了三次修正完善,這力度夠大吧。爲了把老齡工作做得更紮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在2000年和2021年先後重磅推出兩份極爲關鍵的文件,2019年還頒佈了《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

這麼多政策接連發力,成果相當顯著。

在政策層面,我們取得了突破性的積極進展,整個政策體系就像拼圖一樣,一塊一塊逐漸完整,越來越健全。在全社會齊心協力之下,一種全新的養老服務體系已經初步構建起來啦。啥體系呢?就是以居家養老爲基礎,社區養老爲依託,機構養老爲補充,醫養康養緊密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

一方面,在城市社區裡,各種貼心服務全面開花。 像日間照料,老人們白天能在社區裡得到悉心照顧;康復護理,讓身體不適的老人能更好地恢復;還有助餐助行服務,解決老人吃飯難、出行難的問題。

在農村呢,也建立起了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互助幸福院如雨後春筍般涌現。現在啊,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那可是相當厲害,已經覆蓋了全部城鎮社區,也有超過一半的農村社區也都配備了。

另一方面,醫療服務和養老服務正加速融合,兩者之間的銜接越來越順暢,就像齒輪一樣嚴絲合縫,真正實現有機結合。

總體來說,咱們的養老服務就像爬山一樣,一步一個腳印,正從過去的 “從無到有” 艱難起步階段,大步邁向現在的“從有到好”高質量發展階段,而且這種進步還在持續,未來肯定會更好。

3.做了這些,真的就夠了嗎?

儘管在養老領域我們已然收穫了一些成效,可不得不說,前方依舊擺着好多棘手的挑戰。

就拿實行了數十年之久的計劃生育政策來講,它致使我國人口結構出現了非正常的變動,老齡化的步伐不斷提速。現如今,高齡、失能以及空巢老年人羣體的規模在迅猛擴張,這使得尚欠發達的我國經濟基礎承受着極爲沉重的養老重壓。

與此同時,養老產業雖說發展勢頭迅猛,然而大部分老年人收入水平偏低,這兩者之間的矛盾顯得頗爲尖銳。

另外,專業的老齡服務人才在我國極爲匱乏。不少人打心底裡覺得照顧老年人屬於“既辛苦又勞累且是伺候人的工作”,正因如此,衆多養老機構深陷 “用工荒” 的困境,想要招到合適的人員簡直難如登天。

事已至此,究竟該如何是好呢?

其實,一個已然步入老齡化社會長達27年之久的“老去的鄰居”—— 日本,就在我們身旁。不妨讓我們把目光投向日本,瞧瞧他們是如何應對的。審視日本的過往經歷,思索我國的未來之路,或許“摸着日本過河”會是一條破解當前難題的有效思路。

二、他山之石:

日本在養老方面帶給我們哪些借鑑

日本作爲世界上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卻被人認爲是特別適合養老的地方,這是因爲日本養老法律制度完善?還是因爲日本養老模式特別呢?

接下來,我們一起去看看。

1.日本健全的法律法規和對產業的支持

日本政府那可是相當有遠見,早在上世紀50年代末的時候,就開始琢磨着怎麼用立法來搞定養老這檔子事兒了。陸續推出了《國民年金法》《老人福利法》《老人保健法》還有《介護保險法》這些特別重要的法律法規。這些法是幹什麼的呢?就是爲了保證日本的養老產業能順順當當地運轉起來,別出亂子。

老年人的壽命越來越長,這長期護理就成了個大麻煩,整個社會都頭疼。從2000年開始,日本搞了個介護保險制度,這招可太妙了。什麼是介護保險制度呢?簡單說,就是能把社會資源好好利用起來,專門對付老齡化這個難題。有了這個好政策,好多家庭可算鬆了口氣,不用自己硬扛着照顧老人了,直接把這事兒交給專業的介護機構就行,家庭的負擔一下子就輕了好多。

而且啊,日本政府爲了讓養老產業和相關產業能蓬勃發展、不斷創新,那可真是下了血本。比如說,那些搞智慧養老的企業,要是研發養老輔助設備,就可以找政府申請專門給的研發補貼,這錢就是給企業加油打氣的,讓它們更有勁兒去搞創新。民間開的養老機構呢,也能從政府那兒拿到錢,這錢是從消費稅裡專門撥出來的專項資金補貼,這麼一來,養老機構也能辦得更好更穩。

那日本的養老機構和咱們的比起來,最大的不一樣在哪呢?

日本的養老機構啊,說到底,就像是在醫院和家庭中間搭了個橋的那種 “中間設施”。主要就是給那些需要長期有人照顧生活起居,還得有醫療康復護理的老年人服務的。

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變化,現在的日本養老機構變得更豐富多樣、更精細了。大體上分成居家型、社區嵌入型和入住型這幾種。

這還沒完,每種裡面又有好多小分類呢,像上門護理,就是護理人員直接到老人家裡照顧;還有日託,就跟小朋友上幼兒園似的,每天有專車把老人接到養老機構,晚上再給送回家;短期入住呢,就是老人可以在養老機構住一小段時間;特別養護就是針對那些身體狀況比較特殊、需要特別照顧的老人。

2.那他們具體是怎樣做的呢?

①首先在照顧理念上,日本一直把老年人的尊嚴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簡單來說,就是“視人爲人”。

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提出了一個“支援自立”的理念,倡導不包尿布、不約束、不臥牀、協助高齡者提升自主生活能力,減輕照顧者的負擔。

“支援自立”的兩大原則包括:所有國民都必須儘量維持自己的健康、避免失能;所有服務提供單位必須着重讓長者自立地生活。

也就是說,你不能幫老人做決定,你要尊重他們的意願,你要幫助他們去獨立完成很多他們想做的事,哪怕他身體是不方便的。

尤其是面對失能失智的老人,你也不可能把他們綁起來,在日本這是違法行爲。

那,要怎麼辦?

你只能去細緻入微地觀察他們的需求,去耐心地想怎樣幫他們解決問題,更好地滿足他們的願望,這纔是照顧的終極意義。

只有這樣,才能讓老年人真正得到尊嚴,而尊嚴是無價的。

②其次,在具體做法上,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一個叫做“整合照料”的概念,但是這個概念最終的落地開花,還是在日本。

什麼叫“整合照料”?就是把預防、護理、健康管理、醫療、康復、生活照顧這些相關服務,通過組織機制進行合理的資源分配,再進行整合處理的養老服務。

日本把“整合照料”這個概念結合自己的國情,打造了一個有本土特色的“地域綜合照料體系”,以居民生活圈爲基礎,爲需要照顧的老年人在30分鐘生活圈裡提供無縫對接的醫療、護理以及其他照顧服務。

這樣做有2個好處:

第一,讓老年人在晚年在自己熟悉的社區和家裡生活,實現“在地安老”。

第二,政府和社會通過建立綜合照料體系,最大程度地實現了資源的有效供給和服務效率,減輕了資金和人力的壓力。

下面:我們舉兩個例子說明:

在日本東京都新宿區,有個叫做“故鄉之會”的社會公益組織,它專門對對無家可歸、住所不定的老人,或因其他原因身心受到傷害的獨居老年人,重點從“住宅、生活支援、康復照料、臨終關懷”等方面提供綜合性服務。

他們把一些空房子給改造了一番,變成了能滿足老年人日常生活需求的住宅。然後,以 “共同居住”“集體住宅” 或者 “互助住宅” 的形式,把這些房子以優惠的價格租給有需要的老年人。

要是老年人遇到困難了,“故鄉之會” 就會來幫忙協商。他們還會定期上門看看,確認一下老人是不是安全。而且啊,還會幫老人跟診療所、護理人員還有地域綜合支援中心的行政人員聯繫,處理各種事情。

他們還會利用公共設施,搞點節日活動、俱樂部活動啥的。這麼一來,就能慢慢幫老年人把社會關係網給加強起來,形成 “社會性支援”。

“故鄉之會”還會發揮專職工作人員和使用者之間的“互助”精神,陪着老年人走完生命的最後一程。

你看,“故鄉之會”是不是很好地實踐了“整合照料”理念?

看完大城市,我們再看看日本的鄉村。在日本的鳥取縣,有個小村子叫“日南町”,人口只有不到5000人,但老年人口占了一半多,而且這個小村只有1家醫院、1家藥店和2家護理機構,醫療資源可以說是極度匱乏。

看起來,日南町的問題很難辦,對不對?

別擔心,他們也有自己的辦法。他們建設符合本地特點的“整合照料”模式之前,先對本地所有的醫療與護理資源進行摸底調研,並整理全部信息,比如地理位置及聯繫方式,再通過分發宣傳冊以及網絡宣傳的方式告知居民。

另外,日南町還會定期召開整合照料計劃會、居家支持會議、醫護結合與生活援助會,在這些會上,他們會舉辦關於認知症知識的講座、面向專業從業者的培訓 什麼的。村裡的醫院也會給護士們定期進行關於居家醫療及療養的培訓,這樣就能更好地實現醫院和居家療養的銜接。

而且,日南町還把退休的照料看護從業者和醫生護士組織起來,在居民日常交流聚會的各個場所開展醫療保健的宣傳教育,幫助居民瞭解醫護銜接以及出院後的生活援助等支持性服務。

通過這些做法,日南町這個小村子的老年人,都得到了很好的醫療保健服務。

③最值得我們學習的,還是日本的養老機構通過精細化的服務,讓老年人真正有尊嚴地活着。

比如,對於超高齡和失能或者半失能的老人,我們國內的養老機構一般是用料理機把食物打碎,再用流食的形式餵給老人,但我們有沒有想過,流食看起來很難吃,味道也很差,這就會讓老年人缺乏“吃到食物”的幸福感。

而日本的養老機構就很注意這點,他們的護理人員會在流食中增加少量的增稠劑,再放進各種形狀的模具中,把流食做成各種小動物的形狀,讓吃飯這件事變得很有儀式感。

而且日本的養老機構,也會盡量爲老年人營造適合生活的友好環境,比如傢俱邊上的扶手、無障礙的洗手池、無障礙上坡通道等等,相比於隨時隨地扶着老人,這些養老機構會盡量尊重和維繫老人的獨立生存能力。

三、看過日本的做法,我們該怎樣做?做什麼?

我們看日本養老產業的目的,從來都不是爲了日本,而是爲了中國。

看清楚之後,從理念到方法再到細節,全面系統地去學。

1.“視人爲人”,讓老年人有尊嚴。

雖然我們的國家和全社會,從很早之前就開始注意到老齡化問題,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市場上也有各種聯營和民營的養老機構,近年來也出現了“足力健”等一些專門的老年人品牌。

但是,這還遠遠不夠。

我們需要真正理解什麼是“視人爲人”,丟掉把老年人看成“負擔”和“包袱”的陳舊想法,從單純的照料日常起居的“養老生活”,變成讓老年人真正得到尊嚴,老有所爲老有所樂的“享老生活”。

這就需要我們全社會共同努力,去轉變思維,去打消一部分老年人對養老機構負面看法,去無限接近老年人的生活,設身處地去思考怎麼做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去真正做到“視老如親,奉若父母”。

這當然不容易,但難而正確的事,纔是最值得做的。

2.軟硬結合,注重服務細節。

其實,我們國家經過了幾十年的快速發展,在硬件設備方面基本上可以達到國際水平。但是養老產業的本質還是“服務”,既然是服務,那我們就需要不斷地從細節着眼,從小事着手。

比如國內有一家養老機構,他們有個“風雨連廊”。

你可能會問,這是什麼?

風雨連廊,顧名思義就是這家養老機構會在老人們的宿舍和戶外場地之間,都用長廊連接起來,這樣萬一颳風下雨,即使行動緩慢的老年人也能慢慢走到樓裡,而不至於被風吹到,被雨淋到。

又比如,有的養老機構在老年人洗澡之前要給他們做生命體徵檢測,還要先給他們喝一杯溫水。更細緻的是,還會給能自理的泡澡老年人定上鬧鐘,避免他們睡着而出現溺水危險。

老年人的身體狀況不比我們,所以更需要耐心細緻地照顧。未來養老產業的佼佼者,不一定是擁有寬闊面積的企業,也不一定是有高精尖設備的企業,但一定是能把服務細節做到極致的企業。

3.放棄“掙快錢”的短視思維,真正把養老當成事業來做。

有不少人問過這樣的問題:進入養老行業後,怎樣才能快速掙到錢?

奉勸這些朋友,如果想掙快錢,就不要進入這個行業了。

第一,養老行業是個新興產業,是人對人的深度服務,它的複雜性和難度都是非常高的,需要很長的時間去摸索去完善。

第二,政府對養老行業的政策支持力度很大,但落地會需要比較長的時間,養老費用支付的問題仍然困擾着行業的發展。

第三,養老行業是一個人力密集型行業,人力成本一直居高不下。

第四,養老行業缺乏人才,團隊建設難度很大,可以說是個掙錢又少又辛苦的行業。

上面這些問題的存在決定了目前養老行業的盈利週期非常長,又受限於老年人支付能力弱等現實情況,使得養老產業一直髮展比較慢。

打個比方,養老產業就像“唐僧肉”,好看,好香,但是不好吃到嘴。

但是,中國的老齡化是大勢所趨且不可逆轉,未來每3個人中間就有1個老年人,這是多大的市場?

保守估計,30萬億。

這麼大的市場裡,我們會沒有盈利機會嗎?會找不到賽道嗎?

肯定不會。

只不過,這不是一場衝刺賽,這是一場馬拉松。

跑馬拉松,需要更多的耐力和耐心。慢慢來,比較快。

參考資料:

1.《大國人口:少子老齡化時代的新挑戰與新機遇》任澤平、白學鬆著,中信出版社出版

2.《高齡少子化衝擊下,日本是如何破解養老困局的?》,三聯生活週刊

3.《整合照料視角下日本特色“醫養結合”的實現路徑及啓示》,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作者郭佩

4.《延遲退休背景下老齡政策建設,何以可爲?——基於積極老齡化政策框架三個維度的探討》,閱江學刊,作者高傳勝

5.《應對人口老齡化需從六個方面着力》,中國經濟時報,作者:中國社科院課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