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藉助端粒抗衰?

當下,“抗衰”概念火熱。無論是此前二級市場中一批“NMN概念股”一度高漲,還是電商平臺上各類保健品、醫美產品新品迭出、受到追捧,都體現出人們對“抗衰”的熱情和期待。

實際上,“衰老”這一概念對人們而言可以說既“新鮮”又“獨特”。據峰瑞資本,一方面,20世紀上半葉起,隨着公衛條件、醫學水平提高及社會經濟發展,人類平均壽命纔開始大幅提升,由三四十歲增長至當下的接近80歲。

另一方面,對於其他多種靈長類動物而言,其生殖期直接覆蓋到整個生命週期結束。但人類生殖期結束後,還要度過一段相當長的生命時間,由此也就不得不面對衰老問題。

不過,科學界也早已開始對衰老和抗衰的研究。目前認爲,當細胞損傷大於細胞再生能力時,人就逐漸走入衰老狀態。

2013年,國際頂尖學術期刊Cell(《細胞》)發表綜述,提出關於衰老的九大標誌,包括基因組失穩、端粒損耗、表觀遺傳學改變、蛋白質穩態喪失、營養素感應失調、線粒體功能障礙、細胞衰老、幹細胞耗竭、細胞間通訊改變。

2023年,Cell再度刊文,提出衰老的12大特徵,除前述9個外,還新增慢性炎症、腸道微生物失調、巨自噬失能三點。

同時,學者將基因組失穩、端粒損耗、表觀遺傳學改變、蛋白質穩態喪失和巨自噬失能五點歸爲原發性衰老標誌,即它們產生的損傷隨年齡增加而不斷積累,是啓動衰老過程的關鍵。

這其中,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伊麗莎白·布萊克本(Elizabeth H. Blackburn)、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卡羅爾·格雷德(Carol W. Greider)以及哈佛醫學院的傑克·紹斯塔克(Jack Szostak)三人還因爲發現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護染色體,獲得2009年的諾貝爾獎。

具體而言,染色體末端有一段高度重複的DNA片段,即爲端粒DNA。其由端粒酶合成,再與蛋白質結合,共同形成作爲帽子結構的端粒,以保護染色體。但在細胞分裂過程中,端粒酶逐漸喪失活性,無法形成端粒,後者也就逐漸變短,難以保護染色體,導致染色體無法完整複製,進而造成細胞衰老。

由此,抗衰的策略之一就是針對端粒損耗,使端粒酶再活化,其方式也包括行爲干預例如健康的生活方式、使用保健品和醫療手段等。但需要注意的是,端粒也並非越長越好。

北京法拉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譚貴東爲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Carol W. Greider頒發證書

當下,已有促進內源性端粒酶生成的產品問世。據悉,北京法拉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旗下一款黑果腺肋花楸果特殊膳食研發成功。其屬於運動營養食品。公司介紹,該產品由國家人類基因組北方研究中心提供載體構建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