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ETF生態圈?國泰基金樑杏:打破一個誤區,着力八大路徑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黎雨辰 北京報道

“ETF生態圈的着力點、落腳點,核心還在於客戶的‘真實需求’。流動性的提供只是橋樑,最終我們還是要通過提供流動性,來抵達客戶配置和交易ETF的彼岸。”1月22日,在由深交所指導、21世紀經濟報道主辦的“ETF深觀察——E起說·開放麥(2024系列投教)”活動開幕式大會上,國泰基金總經理助理、量化投資部總監樑杏表示。

在我國ETF市場規模增速領先、但首發數量下行的大背景下,持營正日益成爲未來ETF業務的核心。過去五年來,我國ETF規模增速遠高於公募基金整體的增速,其發行數量在2021年更是達到空前絕後的峰值。數據顯示,2021年國內新成立非貨ETF達到275只,是前一年的3倍有餘。

不過2022年以來,隨市面上行業和主題ETF的佈局已較爲充分,ETF首發數量也開始出現下行態勢,大量ETF首發即將成爲過去式。在權益和固收基金首發、私募基金首發、券結產品首發等業務之餘,ETF持營也正作爲首發業務的替代,受到的機構關切與日俱增。

這一背景下,樑杏從券商對保有業務的常見誤區出發,和與會嘉賓分享了她所理解的“ETF生態圈”。

“首發和保有兩方面工作,共同構成了ETF的‘生態圈’。”樑杏稱。其中保有過程又可以拆解爲流動性環節、配置環節和交易環節。提供流動性的核心主體是做市商和私募,配置和交易環節則有大量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參與。

在樑杏看來,做好保有又是打造ETF生態圈的本質,但當前許多券商對做大保有的重心仍有誤解。

“很多券商來找基金公司談合作的時候,會覺得只要有大量私募客戶掌握在手裡,就可以把ETF做起來。但這往往是大家在ETF業務認知上仍沒有‘拉平’、沒有‘對齊顆粒度’的地方。”樑杏表示,但殊不知,套利商、做市商在ETF生態中起到的更多是一種“橋樑作用”。

事實上,由於絕大多數個人和機構投資者沒有申購贖回的交易模塊,做市商和套利模式在ETF生態圈中必不可少,對於券商來說,這類客戶可以帶來高週轉和券源等資源的合作。然而若缺乏前端的客戶需求,橋樑的存在也將失去意義。在申購贖回之餘,唯有客戶願意進行長期配置或者階段性交易,讓做市商和流動性提供者才能充分發揮其應有作用,而非成爲“虛假的繁榮”。

換言之,打造ETF生態圈的着力點、落腳點,最終應落到四個字——真實需求。

樑杏指出,ETF需求的構成、或ETF背後客戶的構成,核心來源於個人投資者與機構投資者。服務好既貢獻規模又貢獻流動性的個人客戶,始終是國泰基金工作的重中之重。對於機構投資者,公司則會將其分成不同的類型,去進行不同業務模式的合作、做好相應服務。

具體到實踐中,樑杏還進一步就“券商如何做大ETF保有”提出了八大建議。

第一,是需要將ETF作爲戰略,克服短期ETF考覈和長期考覈之間的矛盾;第二,是爲ETF業務設立專項考覈;第三,是在ETF業務方面發起專項培訓;第四,是做好系統等前期基礎設施的開發建設。第五,應讓app在擔任交易中心之餘也成爲內容中心;第六,是做好對外的宣傳引流。第七,是充分結合投研支持;第八,則是要將投顧業務的發展作爲着力點。

“當我們把所有事情都做到位的時候,天時地利的爆發一定會到來。”樑杏表示,機構應在合作過程中要相互去挑選有能力、有意願的公司,挑選客戶有需求的產品,做好ETF生態圈上的每個環節。

截至2023年年末,國泰基金共有55只非貨ETF產品,規模達到1153億,排名行業第四。在缺失大寬基的情況下,公司注重產品規模梯隊建設,憑藉數量衆多的行業ETF脫穎而出,當前在行業主題領域以936億的ETF規模居於首位。